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Houson猴姆:事实上,绝大部分歌手 ... ·  18 小时前  
杭州发布  ·  刚刚,突破9亿元!今天很多杭州人都去了 ·  4 天前  
张小北  ·  //@红星铁翼SWAT:挺配合-202410 ... ·  4 天前  
YNTV2都市条形码  ·  破6亿元!大超去年同期 ·  5 天前  
张小北  ·  //@铁铁铁铁铁鱼:转发微博-2024093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酝酿十余年的《镜子》,人大附中竟为它停课半天邀家长齐观!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03 00:34

正文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在纪录电影《镜子》播放结束后表示,“我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实时推出这个片子”。

 


是什么,让这位从事教育50余年的老教育工作者深受感触?是什么,让这位首屈一指的全国名校校长做重点推介?又是什么,让这所学校里四百名师生停课半天,与家长一起观影?


它就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镜子》。这部聚焦家庭教育的作品,在4月1日这天走进人大附中作展映。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镜子》总导演卢钊凯、导演范永东等到场与现场师生和家长展开了一场爱与尊重的话题风暴,更以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解读匠人背后的匠心精神。

 


据悉,《镜子》将于4月19日至21日在CCTV12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


“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人大附中的礼堂中,四百名师生和家长聚精会神地盯着正在放映的《镜子》: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在纪录片中,“问题”少年已然成为一些家庭中的主要矛盾;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家庭现状,从而实现救赎,而这又进一步激发家庭中的潜在矛盾。


爱,已变成孩子与家长间彼此“伤害”的诱因,随着家庭矛盾步步逼近,人物命运走向牵动着在场观众的思绪。


他们或因片中的细节泪眼婆娑,或因主人公的荒诞爆笑连连,又或因家庭的悲剧长吁短叹……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家庭。”


刘彭芝表示:“这个片子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普遍现象,有人群的地方、有学校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出现。它应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家都重视。”



刘彭芝随即对现场学生进行了即兴调查:“你们发生过这些事吗?你们听说过吗?你们身上有没有里边影子?”在听到否定回答后,她得到了些许安慰。


她坦言,人大附中的历史上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一学生有暴力倾向而专门成立了“一个人一个班”,因一学生曾经抑郁而经常做他的思想工作……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刘彭芝近十几年来一直在关注这类孩子的成长,做了大量与此息息相关的工作。

 

刘彭芝呼吁:“我们教育本质是育人,育人本质是立德树人。学校可以暂时给他们提供修养帮扶服务,帮助家庭走出困境,而且顺应社会和谐。”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随着放映结束,《镜子》引发了现场师生与家长的思考。在交流环节,一名学生提出,主创是否认为这些孩子是“问题”少年?


“大家看,我们在片子里讲,包括家长讲的‘问题’孩子,所有出现‘问题’的字幕都是打引号,因为在我们创作者心里,这些孩子都不是问题孩子。”


卢钊凯吐露,“从创作表现来说,我们选的家庭比较典型,但是我相信对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处在青春期家庭来讲,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可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一名16岁的高一女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主要对片子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他说‘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条路’,但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面对这一提问,在场嘉宾引发争论。刘彭芝表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学校平台的搭建,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宽泛。


一名家长认为:“现在学的越好,今后越自由。”童宁也认为:“合理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但现在是学习最好的时期。”


但另一名学生家长却认为:“中国竞争压力特别大,比如现在择业要看学位,学位看你是不是985、211,我们准入门槛有限制,否则我们孩子就有更多的选择。”

 


一名高一男生也提出自己的疑问:“四个人最后经过学校训练之后,大概两个人比较好,这是否是成功的试验?”


卢钊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谈到了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我们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个问题,能够开始思考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有更多人愿意思考,愿意做一些事情,我想我们这个片子初衷就达到,我们不想给一个确定答案。”

 

这些提问只是现场问答的冰山一角。从某种程度讲,《镜子》创作团队的确将家庭教育这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强劲的话题性也将礼堂的气氛瞬间引爆。


仅凭借这个特殊和火热的题材,《镜子》就已具备成为广受当下关注作品的潜质。


但卢钊凯却表示:“社会话题会比较吸引人,但我们从最开始拍这部片子时就充满了一种真诚和爱,希望引导更多人能够关注到家庭教育和社会责任上。呈现主人公的真实生存状态,呈现中国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现状,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童宁表示,《天网》作为一档常规节目,每天都在播,都得好好地做,并不想引发什么热点,但是《镜子》作为特别节目推出后便成为今年北京电影节纪录单元放映影片,更被推荐到亚广联去参加评奖,《镜子》起点之高,注定它将有非同一般的反响。

 


“共情才能深入,慎重才能真实”

 

早在2006年,《天网》中一期节目《走出网瘾》的制作令卢钊凯注意到,与孩子相比,家长的问题也不小。从那时起,卢钊凯心中就构建起做关于家庭教育节目的蓝图。


直到2015年,适合拍摄的家庭对象才找到,卢钊凯的愿景终于在第三次尝试后落地,范永东自此成为前锋打起了长久战。

 

“这个片子难度是什么?”童宁反问:“就是面对镜头,这些人还能够生动说话,这就要求导演、摄影有时候如影随形一样跟踪,在记录者眼中就是飞的蛾子,他根本不注意你的存在。”可想而知,这得需要导演和摄影在幕后做多少沟通工作。

 

“如果没有情感共鸣,心理学上叫‘共情’,片子根本拍不出来。如果你能变成他家庭成员,他才会信任你,才会让你那么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里。”


其实,除了画面中呈现出来的三个家庭,《镜子》选择了16个家庭进行长时间跟踪拍摄,这需要他们走进16个家庭。

 


据范永东透露,曾答应拍摄的孩子在他们抵达约定地点后却失联了,发微信不回,打电话关机;等联系到那孩子时,得到的回复却是已不在此地了。这种沮丧与突发性带来的失落伴随着整个拍摄过程,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仅前期第一次拍摄的素材就多达30T之多。当看完这些素材,卢钊凯一锤定音地说:“这个片子成了。”在他看来,抓不到鲜活的东西,就没有料去做节目。

 

但是“真正折磨我们的是怎么在这么浩如烟海的素材当中选出来这几个人,怎么组织这个故事结构,这是最大的难点”。


卢钊凯强调,“我们拍摄制作了将近24个月,实际上我们21个月都在琢磨叙事架构。叙事架构从最初编辑出来到现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调整非常大。”

 


从最初的5小时,到现今的90分钟成片,“审一次片子看一遍就俩小时,看一遍就俩小时。”范永东回首之前的数个大夜似乎物有所值。


“没有一个家庭的问题是简单的。如果概括错了,或者贴错了标签,既不真实,也没法继续。所以片子为什么做两年,从我角度来谈也是慎重。”

 

做纪录片是不是比做常规节目难多了?“那肯定是,但是也有趣多了。”卢钊凯眼神中透露着创作的激情,“有趣就是可以表达的东西更多,能表达的东西更深刻。”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