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关于琉璃脱蜡铸造法,必须记得的名字是杨惠姗,是张毅。在堆积成山的失败破碎琉璃中,两位艺术家,摸索出2100年前,汉代就已熟知,却中断千年的脱蜡铸造法,杨惠姗、张毅,毫无保留的公开他们辛苦研发的所有技法。迄今,琉璃,遍地开花。
张毅与杨惠姗
现今发现最早,以琉璃脱蜡法创作的琉璃耳杯,距今2100年
而在西方,关于玻璃脱蜡铸造法,自然是有几个必须认识的名字。
起源:亨利·克罗斯 1840-1907
法国17世纪开始,当时有许多艺术家思考怎么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亨利·克罗斯(Henri Cros),一位法国19世纪的雕塑家,起初他用蜡,因为蜡可以上色,但是蜡会消逝,是一种暂时性的材质。
亨利·克罗斯作品
后来他发现玻璃有类似蜡的性质,却可以永久保存,并能直接在雕塑中融入色彩,这样的发现令他惊喜。因为玻璃能同时将「光」和「色彩」融入材质本身,使得雕塑的颜色不再只是存在材质表面,而是进到材质的内部,玻璃中的色彩,让艺术产生了更丰富的生命力。
这个发现,也让亨利.克罗斯成为法国脱蜡铸造历史性代表人物。
他的名字,在法国等于Pâte-de-verre
弗朗索瓦·德孔西蒙 1880-1971
他是法国Pâte-de-verre(脱蜡铸造法)的先驱,他的名字,在法国等于Pâte-de-verre。他的辈分紧接在亨利·克罗斯之后,然而在技法精进上,德孔西蒙发展了无数独创的特色,尤其在「定色」有着重大突破。
身为莫奈好友,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深受印象派的光影及色彩影响。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思:希望能用玻璃呈现如绘画般的美感。
弗朗索瓦·德孔西蒙作品
但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控温,甚至没有电炉只有煤炭窑炉的时代,别说让不同色彩之间如同绘画般过渡自然,就连块状的「定色」几乎都难如登天,因为高温下的玻璃有自己的意志,颜色会到处流窜。而他对颜色的掌控到了什么地步?
一朵玫瑰花的颜色,是60%的黄金、30%的白金,和10%的锡和其它金属氧化物。
在创作后期,他将时间几乎全部投入教堂镶嵌玻璃的制作。他出生的小镇孔榭的全部教堂,以及巴黎圣奥德列教堂的镶嵌玻璃,全由他一块一块铸造,再一块一块拼贴。
脱蜡铸造技艺创作的教堂镶嵌玻璃
在那个年代,镶嵌玻璃可以说是让光线与色彩达到最极致的一种表现,每一块色彩层次极其繁复。那是脱蜡铸造才能达到的非凡境界。
色彩如诗如画,弗朗索瓦·德孔西蒙,历史第一人。
法国脱蜡铸造百年世家
两兄弟在祖父的窑炉边成长创作
左为艾蒂安·勒彼里耶,右为安东尼·勒彼里耶
艾蒂安·勒彼里耶 Étienne Leperlier
1952-
2014
艾蒂安·勒彼里耶的作品喜欢创造一个空间,并表达空间的透明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其它的颜色在作品里面,让透明和不透明同时存在一个空间里,呈现一种完美的对比。
安东尼·勒彼里耶 Antoine Leperlier 1953-
安东尼·勒彼里耶作品的精髓在于玻璃材质的哲学探讨 :玻璃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它究竟是永久的,还是持续在变动的?安东尼·勒彼里耶希望透过对象的保存来对抗时光的流逝,将有限的、短暂的人生,用玻璃封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