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A智库
MBA智库专业中文经管门户网站,专注经济管理人士能力提升,分享经济管理知识分享,打造经理人职业生活圈。旗下拥有百科、资讯、文档、商学院、培训等频道。下载MBA智库百科APP,做经管知识达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BA智库

这个世界,正在把我们变得越来越懒

MBA智库  · 公众号  ·  · 2017-10-14 12:03

正文

只有自己真真切切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行动,能够证明你学到了东西。

点击上方 绿标 即可收听 主播米乐 的朗读语音

/ L先生 编辑 / 西西


前阵子,看到一段很有趣的话:


健身房靠什么盈利呢?是靠那些办了卡,却从不去健身的人。如果所有办了卡的人都坚持去健身,那健身房早就不堪重负了。


同样。出版社靠什么盈利呢?是靠那些买了书、却从来不读的人。如果所有人在买书前,都细细思考,确定一定会去读才购买,那出版社早就关门了。


有点啼笑皆非,却也有理。


不妨想一想, 你下了多少电影,却一部都没看过?订阅了多少课程、专栏,却一个都没听过?买了多少书,却一本都没翻过?


如果数量不少的话,也没关系。


你起码也养活了一个产业嘛。

01

开个玩笑。 但这种现象,的确再常见不过了。


我有几个认识十来年的朋友,大学期间,经常一起聊天,交流「今天又看了什么书」「明天打算看什么书」。


其中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他看书是这样的:邂逅一位喜欢的作家,就把他的作品列出一张清单,然后一本本找来看,看完一本就打个勾。有些特别好的书,没有中文版,他还会去看英文原著。


工作后也没有断掉联系,但慢慢的,大家看书都少了。更多的变成了喟叹: 某某书啊,一直想看,不过还没看,还在家里放着。


这里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作太忙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 我们获取信息,变得太容易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替代效应」:如果两条路径,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那长期来看,我们一定会倾向于走更加轻松省力的那条路。


亦即是说, 我们会用更加轻松省力的行为,代替掉复杂又麻烦的行为。


原因非常简单:为了保存资源,以应对自然界中的种种情况,我们的大脑在一代代进化中,一直遵循着「最小阻力原则」。哪条路径阻力更小,就走哪条路径。



读书太麻烦?没关系。有的是各种服务,把书拆散了,重新整合,用最省力的方式告诉你,你甚至连脑子都不怎么需要动。


嫌书上的内容太过时?有无数的资讯平台,争着给你送上最新的资讯和消息。每天只需几分钟,就能了解「这个世界」。


觉得信息太多,太复杂,接收不过来?没事,有的是各路专家、大咖,为你做权威筛选、分析和解读,为你呈上精心制作的「信息甜点」。


不喜欢看字?没关系,还有音频嘛……


总之,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理由,都会有人事先帮你想好,然后,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你。


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躺下,放松,轻点手指,打开「我们的」产品,这些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大脑。


下一步,大概就是脑后插管了吧?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宠溺中,变得越来越懒。


02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我们开始停止思考,期望别人代替我们思考,然后告诉我们结论。


我在豆瓣和亚马逊上挑书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直接看了建议和操作,以为会有什么新方法,结果还是那些东西,没有什么新意。不用买了。


—— 这样读书,是永远都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它的价值,绝不在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 因为解决方案说白了,也就那些,很难真的有什么新东西。


读书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考。


通过把自己的思维跟作者同步,对比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境况,看看作者是如何思考、分析、解读的,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激发自己去思考,弄清背后的机制和深层原因 —— 这才是我们需要从阅读中,不断去寻找的东西。


一本书,如果能激发你的思考,给你一点启示,帮助你找到一点位于「盲区」之外的东西,就已经算是有价值了。


读书,学习,听课,获取信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有时候,「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的原因。


因为, 只有理解了原因,你才能真正地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找到最核心的因素,去剪裁和适配。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别人的做法。


这就是思考的必要性。


可惜的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能力和习惯,正在慢慢丧失。


03

回到前面的话题。


很多资讯平台,已经不满足于「让你更容易获取信息」,他们在做的,是用尽各种方法,把信息主动推给你,让你陷入他们为你准备的信息黑洞中,被吸引注意力,成为忠实用户。


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让你成为他们的流量。


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特征: 过分地去人格化,将一切行为,全部量化成一个个指标,抽象成「流量」。


你被标题吸引,打开了一篇文章,好的,你就是一个「点击」;


你觉得内容有趣,停留了10分钟,你就是一个「DAU」(日活跃用户);


你每个月起码打开一次,你就是一个MAU(月活跃用户);


你不但阅读,还进行了更深度的使用 —— 比如购买、刷金币,很好,你为平台的「转化率」,贡献了极其重要的一个行为。


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平台是否成功的指标,都是「流量」。


流量高了,代表什么?代表着平台的量级变大,估值提升,盈利空间更广,更容易拿融资。


这里要说一句,量化有没有问题?当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什么呢?是唯数据论。


举个例子:某平台做了款产品,大量用户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购买了。买了之后,发现质量不好,找到客服。平台方给客服指示:不用管。


为什么呢?因为这批用户的不满,不会成为「有效数据」。他们会影响日活、月活、转化率吗?微乎其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