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想象中,天堂和地面仿佛各在泥版的一端,中间横着天空和星辰。可事实上,天堂和地面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途径卷成了一个圆筒,在圆筒上,天与地相接相连。”特德·姜在他的科幻小说《巴比伦塔》里,描绘了一座连接天地的塔。矿工们登上它,用一年半的时间爬到塔顶,凿开了天堂。而天堂之上却是他们一年半前来时的大地。
科幻世界里的天空可以弯曲成圆筒,让天地相接;而现实世界里的大地弯曲成椭球形,让“环游地球”成真。当凿开天堂者重回大地,当周游地球者重回故土,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大地、故土的“再现”,又有怎样的意义与启示?
(图一:圆柱形
+
环游世界)
你是否感知到了无处不在的
“
再现
”
?
无论是某件具体事物在视野中的再次出现,还是以前感知过的物体、思考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情绪在头脑中再次呈现。
“
再现
”
具有普遍性,它融合到了多种概念里,像
“
周期
”
、
“
迭代
”
、
“
循环往复
”
、
“
再度演绎
”
、
“
克隆
”
、
“
刻意练习
”
等。
“
再现
”
太过于普遍,以至于我们都不太能感知到它,或者说并不以
“
再现
”
的眼光来看待它,而是看成
“
存在
”
、
“
常识
”
、
“
记忆
”
、
“
回忆
”
等。倘若无法
“
再现
”
,就像是一件物品人间蒸发、一个公理变幻无常那样诡异。
你可曾思考过
“
再现
”
对于我们的意义?
无论是拓展感知世界的视角,发现更多美与珍惜的感觉;还是挖掘其中的普世智慧,促使我们更好地思考与生活。在这里,我想
介绍
“
再现
”
的几种方式,并聊聊其应用到个人生活中的尝试。
各种生动的
“
再现
”
方式
周期
“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
,但我们可以从变化中找到一定规律,包括周期性。
自然世界中,月有阴晴圆缺,水有循环往复,年有春夏秋冬。生物世界中,细胞有细胞周期,旅鼠有自杀周期,白桦有落叶周期。现代社会中,商品有流行周期,社会有时间周期,国家有经济周期。
制作硅藻泥墙面的时候,常常用到印花滚筒,在整块墙面上压出有规则的图案。
我们常说的
“
周期
”
,就像印花滚筒那样,用同一个
“
模子
”
滚出时间轴上连贯的重复片段。
一段重复片段的两端,也是
“
模子
”
上衔接的两点;一个片段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片段的开始。如一天的
24:00
也是第二天的
0:00
,
“
冬天来了春天也不远了
”
。我们不妨将这样的周期看成波动图或圆周图,它只有一个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图二:波动图
-
周)
当然,多个相互影响的变量也可以组成
“
周期共同体
”
。
IT
界有个著名的
“
安迪
-
比尔定理
”
,大意为无论硬件升级得有多快(如计算机内存容量翻倍),软件都会
“
吃掉
”
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如开发更高级但更耗内存的操作系统)。当软件将硬件吃尽时,硬件厂商必须开发出更强大的硬件,以保证软件的运行速度;而软件又在这更强大的硬件环境下做得越来越大。由此可知,软硬件产业的兴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
“
周期共同体
”
大致如下:
(图三:双波动图)
周期的
“
再现
”
意义在于,你可以
大致预测事物未来的走向
。应用到个人生活中,你可以留意自己一些状态的
“
再现
”
时刻点,如灵感出现的时刻、情绪爆发的时刻、怠惰慵懒的时刻,尝试着摸清其中的规律,同时也可以挖掘出更多影响这些时刻出现的变量。最近我有在很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状态,发现一直以来自己的写作模式呈
“
冲刺
-
休息
”
型周期,而且高强度冲刺写作后常常会文思枯竭好几天,往往需要大量的阅读来重新加速写作激情的回升。
迭代
“
迭代
”
指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最初见于解决数学问题、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此时,
“
再现
”
的是被执行多次的数学公式、程序,而其中的值便在循环反复中趋向于一个值。
机器学习中有个经典的梯度下降算法,通过迭代计算来获得极小值。想象你在一块凹凸不平的山地的任意位置,你将如何到达附近的谷底?放到数学模型中,就是在一个三维曲面中随便选一个点,将初始点的位置参数传入梯度下降算法,计算出更低位置的参数,而新参数重新传入算法,又得新参数。反复迭代,使位置点一步一步地下降,最终到到达附近的最低点。
(图四:梯度下降算法)
思想也可以如是迭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听过的歌、看过的影视、经历过的事,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外来的扰动因素,扰动人原有的思想体系。人会震惊、困惑、反思、实践,深刻地领悟到某个道理。此时它烙印到了你的思想体系中,使你有了改变、更新、完善,这是一次迭代。
迭代中
“
再现
”
的意义在于,
它告诉我们很多
“
完善
”
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
,无论是优化一个方案,还是提升自己的心智。知乎、微信推文里的人生大道理俯拾皆是,看着都懂,但自己却很难做到,因为那些道理不是你的,
没有经过属于你自己的迭代
。
它告诉我们要有耐心,不骄不躁,付出必要的努力,主动地推进一次又一次的迭代更新。以前我看书总是很快,想极度地啃掉书中的精髓,捧着满满一堆笔记,仿佛自己收获了很多。其实读后回忆起这本书,只记得哪章节有哪个句子特别好,想引用的时候还得回去翻书,这明显是没有把书中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完整看完的书明显少了,但一遇到书中令我心动的地方,我便会合上书、自己慢慢地去琢磨,防止被作者的思路主导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思考甚至亲身实践后,再来看作者的,我们思路的差异中又会迸发出新的灵感。有人把这叫做
“
读出文章空白处的文字
”
,我想这也是
“
在参考他人思想迭代的同时,进行自己思想的迭代
”
。
再度演绎
我所理解的
“
演绎
”
,是推理,是一堆要素演化出一个结果。而
“
再度演绎
”
,是指多个时空里,一堆相同的要素演化出相同的结果。一条科学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公认的定理,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做这项实验、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我们今天重做伽利略时代的自由落体实验,重新证明了
h=1/2*gt^2
,这是
“
再度演绎
”
。
“
再度演绎
”
常见于自然科学界。
在高原地区,一群二倍体植物中,常常会
“
凭空
”
出现四倍体植物。究其原因,其实是高原环境温差大、气候严酷,使得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加倍。在人工低温诱导实验中,也出现了如是的染色体加倍现象。
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前,同样发现进化论的还有一个人,叫做华莱士。华莱士起初进行着博物考察,后来在思考物种关系时,形成了自己的物种起源学说。于是,他将这些想法写成一篇论文寄给了达尔文。正在撰写《物种起源》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的来信,非常惊讶。两位科学家,一位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达尔文),另一位在热带雨林里与花草鸟虫打交道(华莱士),最终在同一个时代得出同样的结论。
“
再次演绎
”
让我们相信,
世界是有规律可寻的
,
“
魔法
”
不是徒然诞生的,真相是可以被人类所探索到的。
当
“
再度演绎
”
出现在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时,一切又仿佛被蒙上了层纱,因为社会科学领域
“
再度演绎
”
的原因或许并没有自然科学界那么一目了然。
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的行为模式如此地相像、为什么小动作如捋头发摸额头等会出现在很多人身上?看着一旁谈笑风生的朋友,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脑电波可以处在同一频率上?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是弱智问题,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