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一十六期】(军事系列第231讲)
很多人问萨沙,为什么抗战国军不装备反坦克枪?其实,国军装备了数百支博斯反坦克枪(Boys anti-tank rifle)。因这种武器不实用,国军很快就将它淘汰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萨沙的抗战轻武器系列丛书,还有一些遗漏,我都来补充补充。
早在一战坦克刚刚诞生之时,反坦克枪就诞生了。当年缺乏专业反坦克武器,士兵们遇到坦克往往就只能用步枪射击。那个年代的坦克装甲比较薄弱,如著名的英军Mark I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不同部位装甲还不均匀。
如果角度合适,步枪子弹还是可以做到射穿装甲的。
于是,德军开始配发步枪的装甲弹,也即是大名鼎鼎的K子弹。
口径还是7.92毫米,最初弹头为铁质。后为硬钨合金弹芯,子弹装药量要大的多。如果在100米距离射击,它有约30%的机率能贯穿8毫米厚的装甲。
这种子弹的出现,让每个步兵都具有一定反装甲能力。不过K子弹制造难度大,非常昂贵,对枪支损害很大,难以做到分配到每个士兵。
在德军中,主要将K子弹交给狙击手或者枪法最优秀的人。
抗战之前,中国进口新式毛瑟步枪的时候,也一样进口了一批反装甲子弹。
只是,时代不同了。在128上海会战、长城会战等一系列的作战中,发现这种反装甲子弹对于日军坦克基本无用。
当时日军的坦克装甲已经有一定进步,装甲都针对12.7毫米以下的穿甲弹做过设计。
理论上,国军7.92毫米穿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射穿日式坦克的装甲,但实际上则办不到。
即便是防御最薄弱的94式坦克(豆战车,只有3吨多),也只有观察口和炮塔正前部某些部位才能被击穿,还需要在几十米距离内射击。
甚至,对付92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的家伙,K子弹效果也不明显。
况且,击穿是击穿,击穿不代表可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不要说7.92毫米穿甲弹,即便更大口径子弹也是如此。
在城市战中,国军曾经用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伏击坦克。1个弹匣10发击穿了6发,但日军坦克手无一伤亡,坦克也保有9成作战能力。
这就是枪械和火炮,在反坦克领域不同的地方。
反坦克炮一旦击穿装甲,会导致坦克内部装甲崩塌,出现大量碎片,杀伤坦克成员。但7.92毫米子弹太小,坦克内部装甲几乎不崩塌,导致杀伤力极小。
与其用这种子弹,还不如直接用集束手榴弹了,至少一捆就可以将坦克炸毁。
以上都是在城市战的特殊地形,便于近距离攻击坦克。
在开阔的野战环境中,日军坦克距离我们战士至少在500米以外。这么远的距离,K子弹的穿透力太弱。
经常将日军坦克装甲车打成马蜂窝,但子弹就是无法有效穿透。
于是,在抗战开始一二年后,这些7.92毫米反装甲子弹就逐步消失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研发专业的大口径反坦克枪。
可以看到,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最低程度射穿了坦克,能够造成一定损害。
早在一战期间的1918年,德国人就研发了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M1918型号。
M1918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反坦克枪。
至于,中国为什么不进口苏联的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2种大口径反坦克枪?
这两种东西,是二战中使用最多的反坦克枪。
为什么不进口,主要是时间对不上。
苏联对中国军售是1937年的事情,持续了3年左右,到1940年就基本停止了。
日本和苏联在1941年初,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此后连边境线都封锁了。
而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均是1941年才研发的武器,那么中国自然是买不到。
客观来说,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的威力比7.92毫米要强大的多,在300米距离可以击穿30毫米左右的装甲。
而日军89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不过17毫米(正面装甲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是挡不住苏制反坦克枪的攻击的。
这仍然是美好的想法,实战和理论是不同的。
在抗战后期,国军装备了一大批反坦克枪:博斯反坦克步枪。
这是英国人的老装备,也是淘汰下来的装备。
在二战爆发前,英军装备了一批13.9毫米的博斯反坦克步枪,采用5发弹匣装弹,优秀射手可以达到6秒钟1发。
这种反坦克枪发射99穿甲弹,能射穿100米处的21毫米钢板,300米处15毫米钢板。
博斯反坦克步枪广泛装备英军,甚至装在装甲车上用于反坦克。
从1937年到1940年,英国皇家轻武器工厂和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一共生产了6万2000挺之多。
在二战爆发之前,各国坦克都很薄弱。
以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来说,前者装甲厚度只有13毫米,后者侧后方装甲不过16毫米,都可以击穿。
没想到,开战以后德军主力坦克,很快变成3型和4型坦克。
以4型坦克为例,最初最烂的型号,侧面装甲也有15毫米厚度,反坦克枪根本无法击穿。
于是,英军的博斯反坦克步枪只能用来对付装甲车、装甲汽车或者卡车。
它的重量又高达16公斤,稍微携带一些弹药就超过20公斤,是布伦轻机枪的2倍有余。
这么重的武器,对反坦克枪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同时,该枪长度也达到1.6米,无论背负行军还是乘车乘船都不太方便。
以上的还都是扯,最主要的是它的使用危险性较大。
博斯反坦克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60米。实际上为了保证穿透能力,射击都在100多米距离内进行。
在这么近的距离攻击装甲目标,又用如此大块头的武器,等于是打广告。
攻击力低下的反坦克枪,往往连续几枪打中敌人都毫无效果。此时,敌人肯定会第一时间反击,区区100米距离,扛着1.6米长枪的抢手往哪里躲?几乎必死无疑。
久而久之,英军就没人用这种废物了。
更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军丢弃了数千支反坦克枪。
德军缴获以后,直接将它们丢进仓库甚至回炉炼钢,认为这是过时的武器。
英军将3200支博斯反坦克步枪,通过租借法案转交给苏联,后者也是甩给了游击队和二三线的预备部队。
国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装备了一小批。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英国人的陷害和美国人的瞎指挥,我们10万大军惨败,损失了接近一半兵力,主力退入了印度。
随着第二次中国远征军的组成,我们开始装备了英美的武器。
这边,英国人知道博斯反坦克步枪已经成为废物,就慷慨的送给了我们。
国军几乎没有步兵反坦克武器,只有最精锐的驻印军才有一批巴祖卡火箭筒。
之一国内的400万大军,直到1944年中旬,才得到二三十个巴祖卡火箭筒作为测试训练使用。
在1943年滇西远征军编组的时候,反坦克武器一穷二白,只能有什么用什么了。
操作又大又沉的步枪需要2个人,一人担任射手,另一人为观察手,负责指示目标和观察射击效果。
当时的国军精锐部队,每个步兵营都装备1个反坦克步枪的班,装备3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每个班的编制是13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