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份的托管数据看,交易盘似乎对18年年初的行情有所期待。
12月市场流动性由稳转紧,负债端压力持续上升,但长债收益率几乎走平、信用利差也基本保持平稳。且12月份的托管量数据,显示交易盘买债的动力仍然较强:
-
广义基金持仓与杠杆齐飞,虽然交易拥挤,但对年初行情仍期待较高。
与11月份不同,12月广义基金等交易盘仍在大幅增持利率债,政金债托管量单月增幅触及历史高位,广义基金的银行间杠杆率12月也出现明显跳升。尽管12月市场流动性紧张情绪上升,交易盘的仓位和杠杆仍出现快速上升,这说明交易盘做多的动力较强。
-
而商业银行政金债持仓明显下降,对债市仍然较为谨慎。
12月商业银行的政金债持仓大幅收缩,托管量环比下降约1660亿。其中全国性银行减持政金债超过1800亿。银行持有政金债的减少,一是信贷额度紧张优先保贷款,二是银行对流动性预期可能相对谨慎(12月份3个月shibor创新高),做多动力并不强。
12月份,交易盘乐观、长债稳定,跟几方面因素有关:1、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短期内可能不会比预期的更为严格;2、经济层面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利空;3、债券价值相对于配置盘有一定的吸引力,配置盘可能进场。这意味着,即使12月份资金紧张,但元旦过后资金价格回落,加上对1季度的配置行情有所期待,交易盘在12月份的做多动力是存在的。
那么,从历史规律看,1月份是否存在配置行情?
-
1月份的配置行情“似乎”有一定的逻辑基础。
一方面,从供给端看,年初通常利率债的净供给会相对偏少,国债和国开债供给通常在两会后才逐渐放量,供给压力偏小;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银行、保险等配置资金早配早吃票息,配置需求上升。加上,1-2月份为数据真空期,可能存在供需错配的格局。
-
但从历史表现看,1月份的配置行情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以国开债为例,2006年以来历年的1月份,如果排除2015、2016年的牛市,1年期的国开债涨跌参半,长端10年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即使是配置盘配置较多的3、5、7年期也没有明显的规律。而且在2016年四季度金融监管趋严、货币政策转向中性,2017年年初即使出现的短端收益率阶段性下行,但长端收益率反而大幅上升。这也就是说,所谓的1月份配置行情,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规律。
-
银行年初的配置意愿还会受到实体融资需求、流动性环境等因素扰动。
银行自营资金角度而言,在实体融资需求较弱、流动环境较宽松的时期,年初的配债意愿通常较高(2015、2016 年年初)。而在实体融资需求较强、流动性偏紧时期,年初配置意愿则相对较弱(2013、2017 年年初)。
今年开年债市的“顶头风”不少,长债收益率回落的空间和基础更为有限。
虽然今年年初以来流动性出现缓解,利率债短端下行后,期限利差走阔,长债的空间有所打开。但实际上,债市的“顶头风”仍然较多:
-
1月中旬后,缴税等因素对流动性或再次有扰动。
去年以来,在金融机构超储率偏低,外汇占款变化趋于平衡的背景下,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受财政存款、季节性资金需求等因素扰动较为明显。而今年年初以来,在财政存款投放效应显现和年末季节性紧张因素消散,资金面出现明显缓解。但到1月中旬后,缴税和春节临近可能会再次扰动市场流动性情况。特别是在监管趋严环境下,金融机构资金过桥作用被削弱,银行和非银、大银行和小银行的流动性分层可能进一步加剧,往后资金面又会回归偏紧局面。
-
央行“削峰填谷”的操作明确,意在维持流动性总量的中性。
对比去年和今年年初前后的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可以发现,央行的公开市场投放/回笼节奏极其相似。这背后可能反映出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去年以来市场流动性主要受到财政存款的季节性节奏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央行“削峰填谷”的中性货币政策基调并没有变化,去年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基本上是对冲财政存款等因素扰动。在此背景下,维持流动性总量的中性可能仍是央行的主要目的,短端利率的下行幅度可能有限。
18年银行年初的配置空间可能非常有限。
以往认为,由于年初的资金相对充裕,可能会释放出银行进行债券配置的空间(
当前利率债收益率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今年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几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大幅限制银行主动配债的空间:
1)贷款需求并不弱,实体下行偏慢。
贷款需求指数显示,虽然当前实体贷款需求增速放缓,但仍处于高位,银行贷款项目储备可能相对充裕。我们在报告《对贷款利率上行偏慢的几个思考》,曾提到在信贷额度偏紧的环境中,除居民部门贷款外,贷款投放可能普遍往优质企业、大型企业集中,银行的议价力下降。加上存款增速放缓,银行自营资金出于维护存款粘性等考虑,会优先选择投放贷款,而非配置债券;
2)18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任务较重,挤占配债额度。
根据测算,2018年可能仍将有3.4万亿左右的置换任务,这高于2017年约2.8万亿的实际置换规模。并且,考虑到从2015年8月启动的三年左右的置换期限,今年地方债置换压力可能会集中在1-8月。置换规模较大、置换节奏提前,也会挤占银行主动配债空间;
3)同业监管趋严,银行的规模有收缩压力
。
去年以来,从同业负债纳入MPA考核,到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再到今年年初对同业业务风险暴露程度的限制,都反映出央行对同业监管趋严。实际上,去年以来,股份行的同业存单余额已经开始净收缩。未来对于同业业务的严监管,银行规模有收缩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银行配置盘对流动性预期仍然是偏悲观的,对于银行配置债空间也会有所冲击。
市场时会有心动,但政策定力明显较强,警惕市场预期再度向政策现实收敛的风险。
在一个流动性总量稳,但长期负债稀缺的环境下,业绩和规模的压力使得金融机构持续有加杠杆博收益的冲动,12月交易盘的大幅加仓和加杠杆便是如此。短端收益率的下行、曲线的陡峭化在过去一年也多次出现,但在基本面具有一定韧性,而无论是中性货币,还是严监管,政策都表现出较强的定力,也导致市场预期最终均向严监管的政策现实方向收敛。但交易盘的拥挤则会进一步放大这一收敛过程的冲击,加上配置行情可能并不强劲,长债收益率要如期回落也是有难度的。
来源: 兴证固收研究
作者: 兴证固收研究团队
版权说明: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债券之星》均在文章结束处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如有建议、投稿或商业合作,请加小编QQ:243806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