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洛
聊聊医药,看看世界,扯扯资本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马营销  ·  从心动到送礼,拆解美护礼赠营销心法 ·  2 天前  
触乐  ·  《昭和米国物语》遭碰瓷,Switch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洛

2024年上海经济运行前瞻

伊洛  · 公众号  ·  · 2024-03-08 19:54

正文

1、2023年经济运行态势评估

从剔除基数效应的两年平均增速看,上半年或为复苏进程的“底部”(两年平均增长1.7%),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提升至2.2%,全年预计提升至2.6%,但距离5%左右的潜在增速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经济整体仍处于“磨底”弱修复阶段

以2019年数据为标尺观察上海经济增长的具体动力恢复情况。图3标示出主要经济指标两年平均增速相对于2019年的恢复程度。

一是服务业和消费仍是恢复的主要缺口。 服务业及各主要行业的两年平均增速均低于2019年水平,其中,金融业超预期回落。

2011—2021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图4),但2020年以来,领先优势被逆转(2022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2%,落后全国0.4个百分点, 2023年前三季度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7个百分点),金融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所削弱,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5.8%,较2019年收窄5.8个百分点。2023年金融业各项存贷款余额超预期下降,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3%,本外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1%,均落 后全国4个百分点。存贷款指标加速下行估计将导致年内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低于预期。

信息服务业的恢复程度不及整体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8.8%,虽增速较高,但仍较2019年低7.4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和租赁商务业的恢复程度略优于整体水平(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2%和4.9%),但仍低于2019年水平2.4和2.5个百分点。
商业消费驱动力不足,1—10月商品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仅为-3.3%和1.6%,分别低于2019年4.4和4.9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外贸和投资稳健恢复但动能趋弱。
工业方面,2023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和战新工业总产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4%和3.3%,与2019年基本持平。
但从总体上看,工业部门仍多点承压,在要素成本偏高、重点产品潜在制裁、广达昌硕订单转移等影响下,工业增长将面临较大挑战。
外贸方面,1—10月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6%,高于2019年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贡献明显,两年平均增长达7.3%,高出2019年6.9个百分点,从主要出口产品看,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91.8%、66.0%、21.7%,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资方面,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2%,高于2019年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表现尤为出色,1—10月两年平均增长7.1%,高于2019年2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主体信心修复存在时滞。
从企业部门看,2023年10月制造业PMI为48.2,较上月 回落0.9个点,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8.9、46.7,较上月回落1.8、3.1个百分点(全国制造业PMI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回落0.7、1.0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度不高,表明目前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稳固;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5(全国指数为50.1),连续5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4%,已连续7个月负增长。
从居民部门看,预期偏弱主要表现为储蓄意愿持续攀升, 1—10月上海住户本外币境内存款较年初增加6448亿元,远超新增贷款449亿元的增量水平 ;在部分消费回补的带动下,当前居民消费倾向与2021年相近(62.8%),但仍弱于2019年水平(65.7%)。
2 2024年经济发展趋势预判
2024年,“延续—恢复—强化”的动力支撑格局将贯穿上海全年经济运行,短期之难与中长期之困兼而有之,总体将呈现“缓步增长、转型深化、机遇潜藏”的基本特征,新兴动能和传统动能协调并进将为上海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释放潜力、打开格局。
具体而言,2024年“三大支撑”值得期待:
一是延续性支撑:消费边际改善。 主要得益于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回归正常,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在沪实有人口回升(由上年底的2570万人,恢复至2023年中的2628万人,再到11月底的2677万人)、跨境流动常态化(东方航空预计至2023年末国际航班恢复率将超过80%,2024年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等积极因素将带动外来消费、服务消费、升级消费形成增量。
二是恢复性支撑:金融低基数下反弹。 2023年引起存贷款增速下行的主要因素预计在2024年会有所改善。相比贷款,存款对上海金融业影响更大(上海存贷比为1.9,全国存贷比为1.2),2023年1—10月本外币存款月均增速仅为6.2%,低于2022年全年月均增速4.8个百分点 (贷款低于2022年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7个百分点,成为下拉金融业增长的重要因素。2024年这一指标预计将有所反弹。
一方面,跨地区调度等一次性因素影响减小。2023年部分企业存款向总部所在地回流(如法人保险公司存款流向深圳、央企存款流向北京),一定程度拖累上海存款增速表现,后续将纳入增长基数。
另一方面,经济面回暖带动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2023年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非银机构存款明显下降带动指标增速较快下行,2024年虽然中美利差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但随着国内经济基本面进一步好转、美国加息周期接近尾声,企业利润与市场信心有望继续恢复,金融活动预计将保持升温。
三是强化性支撑:信息服务保持惯性领跑。
伴随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国家支撑政策的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有望再激活。一方面,上海消费互联网产业链生态优势将进一步扩大,美团、字节、哔哩哔哩、拼多多(2023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实现营业收入688.4亿元,同比增长93.9%,跨境业务Temu正在成长为下一个增长引擎)等新生企业有望保持蓬勃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上海全面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等持续加速发展,并以乘数效应带动传统行业发展质效提升。此外,华为上海青浦研发中心主体工程完成建设,预计2024年年初竣工后将提供更多经济增量。
同时,“三大难题”尤为值得重点关注,其中既有短期之难,又有中长期之困:
一是工业复苏“劲头”稍显不足。
短期之难在 于,电子信息面临外部需求疲弱和部分产能转移的双重压力。 受苹果订单转移影响,产业链上游企业2023年产值减量将超1000亿元,补缺压力巨大,2024年产值是延续下行还是筑底回升尚难预料。美方、日方控股的在沪外资企业接收母公司的分配订单减少,导致国基电子、建伍电子等企业产值也出现显著下降。
汽车产业面临传统燃油车增长乏力和新能源车带动引领的切换关口。2023年1—8月,上海汽车产业实现产值4620亿元,同比增长13.6%,但占比较高的传统燃油车产量增长乏力,其中上汽集团已连续多月处于下滑状态(2023年1—8月,上汽燃油车产量减少18万辆,新能源车增加7万辆,增量难抵减量,产值缩水超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已有“链主”带动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如特斯拉汽车产能已基本达峰,前三季度产量69万辆,预计全年产量90万辆,2024年难有较大新增量,且对全市汽车产业链的带动相对有限,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特斯拉56家一级供应商仅有9家位于上海,占 比16%,位于苏、浙的一级供应商则有22家)。
中长期之困在于,三大先导产业尚未成势。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产值由2020年的2729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4122亿元,年均增速14.7%。
但从总量上看,先导产业 制造业规模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力仍较低(2022年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不到10%),其中大飞机、船舶等产能受限,上海大飞机、船舶业在手订单充足,但都面临较大的产能压力。
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接续乏力。随着特斯拉超级工厂等重大产业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后续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陷入“百亿级项目绝迹、十亿级项目屈指可数”的窘境,新开工项目难以弥补项目收尾竣工带来的投资减量缺口,未来效益产出或继续承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