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抗癌日,
癌症护理公平联盟 ACC(包括了 NCCN 、ACS、 NMQF)宣布了今年的三大重点关注领域,其中第二条就是:
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
NCI公布了2022年的中国癌症负担数据,有朋友看过后问了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反面是另一个问题,对于早筛的灵魂拷问:
早筛能消灭癌症吗?
我们试着用最简单的模型推演一下,看能否回答这个问题:
-
肿瘤早筛最终能带来什么?
-
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些“阵痛”?
相信我,看完这个故事,你会对癌症早筛是如何创造价值的有个更清晰的理解。
PS: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受限于自身的视野、阅历及认知,欢迎探讨。
文中所用图片可发送“早筛”在公众号后台获取PDF版本。
A星球上住着1000名阿凡达,这个星球有一些奇怪的规则。
几年后,这个星球上阿凡达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人口结构组成,我们管这叫“第一年”:
第四年,出现了一个新技术:肿瘤早筛。
这项新出现的技术可以让50%的早期患者在无症状期被发现
,阿凡达们喜出望外,决定每年都给全员做一次。
于是
第四年
,A星球的统计局发现,人口结构变成了这样:
虽然新确诊患者的早晚期比例从0:100变成了50:100,但“阵痛”袭来——发病率从10%跃升到了15%。
第五年,
人口结构继续变化
发病率回落到了初始的10%,新确诊患者的早晚期比例进一步变成了50:50。
第六年、第七年和第五年比没有变化,人口结构形成稳定循环。
至此,早筛的初体验为A星球带来了稳定的”分期前移”,但发病率、死亡率均没有变化。
直到第八年,肿瘤早筛技术出现了质变。
肿瘤早筛技术的质变实现了100%的早期患者都能在无症状期发现。
于是
第八年
的人口结构变成了这样:
“阵痛”再次袭来——发病率又升高了15%,但新确诊患者的早晚期比例进一步变成了100:50。
第九年呢?
发病率回落到了初始的10%,同时新确诊患者中已经没有了晚期患者——早晚期比例变成了100:0。
第十年、第十一年和第九年比没有变化,人口结构再次形成稳定循环。
至此,早筛触达了它的
单兵极限
,达成了稳定的“分期前移”,但发病率、死亡率均没有变化
直到第十二年,对早期肿瘤的治疗实现了突破。
在第十二年,A星球的医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90%的早期肿瘤患者可以被完全治愈
,不会进展为晚期肿瘤,更不会失去生命。
于是第十二年
的人口结构变成了这样:
看上去关键指标没有任何变化,别急,再等一年,看看
第十三年
。
至此,新的人口结构循环形成。
在癌症筛诊治的共同努力下,
相比于第一年,在发病率保持10%不变的情况下,癌症死亡率从10%降低到1%,确诊时的早晚期比例从0:100变成了100:0。
同时,阿凡达人中的实际的癌症患者比例从20%降低到了11%。
还能做什么?
第十四年,A星球技术大爆炸:
早筛技术进一步扩展到能够在癌症发生前就100%检测出来(比如,癌前病变),这些人会被发现、治愈,从而不会进展为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