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 牵住“牛鼻子”】
横沥的模具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搭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便车”,经过近20年的发展,拥有上千家模具企业。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型企业普遍面临订单减少、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外因素都使模具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亚洲市场、中国市场被不断挤压,这些情况都波及着横沥模具产业的发展。
面对传统的模具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追兵渐进、标兵渐远的严峻形势,横沥镇既不可轻言产业转移、另起产业炉灶,也不可一哄而上追逐新兴产业,而是做出了“‘搭便车’时代已结束,‘买车票’时代已来临”的判断,决定大刀阔斧、扎扎实实开展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万事开头难……
在转型升级压力下
横沥镇政府却当起了“红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2年11月29日,“东莞市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一个基层小镇的协同创新中心,要获得高校和企业的双重认可并不容易。“不少高校在级别上比我们高得多,之前和他们合作的都是省级单位。”东莞市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回忆,起初有些高校科研团队对横沥镇的实力有些担心,并没有表现出很多兴趣。为此,镇里专门邀请高校教授们来横沥走访企业,实地了解模具产业的基础。高校教授们在和企业的直接交流中,也看到了科研技术在横沥企业落地的前景,决定合作。
类似的认同问题,也发生在企业身上。作为创新主角,很多企业却对创新中心充满顾虑。上海交通大学的梅琼风博士和团队就吃了不少闭门羹。2013年5月开始,梅琼风博士常驻横沥,联系一些企业探讨合作。“有些企业甚至把我们的电话号码列入骚扰电话。”梅琼风说。
天倬模具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底,为了打消企业顾虑,横沥镇相关领导专门带着天倬模具的管理层前往武汉、沈阳等地,参观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智能制造设备。此后,镇政府又召集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大学等高校教授,到天倬模具进行可行性评估。“这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接受了自动化转型这个方向!”天倬模具总经理曹文坦言。
今年4月份,天倬模具的评估结束,智能车间方案正式通过,预计年底就可以建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模具生产的自动化车间,实现大型模具生产从手工、半手工半自动到全自动化的转变。曹文对这套装备了“模具智慧制造系统”的智能车间充满信心。“建成后可以做到熄灯作业,不需要工人监控仪器,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总控室观察,通过系统来指挥。”他预计,这套系统投入生产后,至少可以比现在节省3/4的人力,实现产值翻番,提前完成倍增计划。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梅琼风等科研团队得到了企业的信任。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连接校企的桥梁作用,也日益得到企业的认可。
“企业很想去找高校帮忙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企业本身去找高校难度很大,政府知道企业这种困难,所以搭建了一个平台。简单的比喻是,相当于一个婚姻介绍所,一个红娘的作用,给企业一个平台去找高校。”何植尧认为,帮助企业就是帮助横沥镇自身,企业发展得好,小镇发展才能受益。
2016年以来,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下,横沥镇将模具产业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依托航天云网领先的国内互联网平台,搭建横沥模具产业云专区。“我带着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办、企业负责人等十几人去拜访北京航天科工集团,他们对横沥模具很感兴趣,马上帮我们做航天云网,开了横沥模具专区。”何植尧形容,云专区相当于一个“工业阿里巴巴”,国内外任何模具需求都可以在云专区寻求解决方案。
2016年由横沥镇牵头申报的“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有了协同创新中心这个“火车头”,横沥镇的产业服务配套日益完善。2016年由横沥镇牵头申报的“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横沥协同创新中心的服务半径正不断扩大,覆盖智能照明、 3D打印、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
走进东莞擎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样本房,柔和的黄色灯光带给人舒适的感觉。“这些都是我们配光过的,做了一个照明方案。”擎洲光电董事长方静介绍,这是擎洲光电即将向市场推出的健康照明项目。
东莞市擎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以驱动电源、家居照明、商业照明、生物照明、健康照明、智能系统六大产品线为基,在东莞市横沥镇设有厂区。
健康照明是国际上兴起的一个前沿产业领域,主要研究光源对人的情绪。在一定空间内安装特定的光源,“让人想吵架也吵不起来”。方静说。擎洲光电原本是一家传统的LED灯制造企业,经历了从代工向自主品牌,再向产业平台两次转型。“我们开始思索转型升级,但遇到很大的挫败感,一直想转型转不过去。就像弯道超车没有油,就是踩不到那个点上。”方静坦言。
在协同创新的启发下,擎洲光电找到了转型的发动机。2015年,擎洲光电思索做健康照明,但企业既没有相应的资源,也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能力。“我们在网上搜到了同济大学一个教授,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但一直联系不上。”方静回忆,2015年10月,他们向协同创新中心提出这个需求后, 12个小时之内就收到回复,“可以去拜访教授!”
双方对接,一拍即合。擎洲光电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智能生物光电研究院,谋划通过跨界科技应用创新,用20年时间完成100个智能生物光电项目的孵化,打造成一个专业领先、资源密集、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的智能生物光电应用运营及众创平台。
横沥还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模具产业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促成东莞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落户。电子商务、新材料研发、3D打印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共同构筑了横沥镇的创新体系。
不止国内科研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甚至帮企业对接上了国外科研专家。“它比不锈钢轻,又比不锈钢硬,是未来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材料。”在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公司近年着力研发的产品——液态金属。
生产车间,工人在调试数控机床设备。
正是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牵线,企业找到了液态金属之父、世界知名材料科学家阿塔坎•派克(Atakan Peker),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下一步,该企业将利用液态金属高强度、高弹力、耐腐蚀等特点,重点开发智能手表等市场。
东莞台一盈拓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液态金属零部件,有望广泛应用于3C产品制造中。
打通科研与产业的通道,东莞很多传统产业实现“凤凰涅槃”,尤其是近年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东莞智造”,又逐渐登上国际舞台。
2010年,天倬模具从深圳搬迁至横沥模具产业园,企业的发展逆势上扬,产值连年增加。由于在汽车配件模具制造中优势明显,天倬模具90%的订单来自海外,其中德国大众汽车的订单占了大部分。汽车的任何配件模具我们都可以制造。”天倬模具总经理曹文说。
2016年,天倬的产值突破8000万元。今年初,天倬模具成为东莞市“倍增计划”的试点企业。“倍增计划”就是要用3至5年时间,扶持一批企业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倍增。
在横沥,很多像天倬这样的传统模具制造企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地模具企业产销畅旺、增资扩产、充满信心,不少外地模具企业争相落户横沥。“我们也有甜蜜的烦恼,很多企业都在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进来,但土地确实紧张,只能婉拒这些企业。”东莞市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说。
今天的横沥, 从单一的模具生产到全产业链条,从“自然生产”到内育外引,从创新集聚的量变到质变再到裂变,横沥产业实现了“凤凰涅槃”, 实体经济正焕发勃勃生机。
横沥之变,正是东莞乃至广东“稳增长、换动力、优结构”的一个样本。
这一波“牛”镇升级技能
你GET到了吗?
最后,南方日报记者对话东莞市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来听听他们都聊了哪些“猛料”吧!
▼
东莞市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
横沥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小镇,如何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对接上?
何植尧
高校有科研资源,以往合作的都是省一级的单位。但是具体到落地执行,往往要经过很长的路径。选择与基层小镇合作,可以直接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到企业,一步到位。而且横沥镇具备完善的模具产业体系,模具产业发展良好,高校对我们也很感兴趣。
横沥从传统工业镇迈向科技创新,是靠什么带动的?转型的力量来自哪里,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引导?
何植尧
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需求都有,当然政府的引导是因为资源有限,不能无限扩大厂房、建设用地。更多的是企业的自主意识。企业很想去找高校帮忙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企业本身去找高校难度很大,我们政府知道企业这种困难,所以搭建了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资源。
何植尧
我们实行互派模式。高校会派驻一些人员到协同创新中心,了解到企业有什么需求,他们有什么具体项目也就带过来。而我们也派一些工作人员去高校,一来是可以直接跟进我们的合作项目,观察进度;二来可以了解高校最新的科研方向,有哪些是可以服务企业的。
何植尧
横沥镇将切实按照省委对东莞“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发展要求,以及市委提出的“努力打造东莞科技创新升级版”的指引,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继续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大力构建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
接下来我们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对接机制。二是进一步扩大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产业的范围,不光是模具产业,包括横沥的智能手机、电子、智能照明、新型建筑材料等,这几年发展都比较好,具备成长性。三是和港澳台、国外的科研机构合作。我们打算派工作人员去香港产业发展中心培训学习。
另外,我们计划通过国家模具协会跟国外的模具协会合作,欧美国家的模具技术历史较长。我们去年去西班牙等地了解到,他们那边有一些小型的家族企业,在模具方面做得很精细,但是面临着传承问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收购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
来源 | 南方日报、横沥镇委宣传办、莞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