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 | Cici
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一个最基本的工具。只有懂得怎样让自己的情绪不失控,才能一方面好好引导孩子,另一方面让我们自己的内在得到安抚和平静。
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要学会用“我”,而不是用“你”。
“我”和“你”是两个力量完全不同的词语。如果用“我”来开头一句话,它的特点是在反映说话人的感觉和经历,但没有要指责对方的意思;如果用“你”开头,去和对方进行沟通的话,那么这个句子就会变成直接指向对方的动机、感受、行为甚至是品格。
比如我们特别容易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那么不听话?”这几乎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但这句话对孩子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它仅仅是一种指责并给孩子带
来如下两种体验:
第一种体验是戒备反击,就是:“我哪有不听话?”
第二种体验是自我否定,就是:“我真是太失败了,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
举一个例子:
比如孩子今天在学校闯祸了,家长被老师叫去学校,心里很火,回到家里就会说:“你今天在学校里又干什么了?你知不知道你的行为让妈妈被老师请到学校里骂了一顿?妈妈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如果你以这样一套语言体系去开头的话,孩子的内在可能有两个反应:一个是戒备反击——“我没有,老师冤枉我”;另外一个就是自我否定,低头不说话,默默抵抗,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这样被降下去的。
如果同样的经历,你回到家准备和孩子进行沟通,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从“我”开始:“我今天被老师叫到学校去了,听到老师反映了一些情况,我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有点慌张,因为我自己的儿子好像做了一些不太被老师接受和认可的事情,让其他的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伤害。”
在这个语言表达过程中,你先把你作为家长知道了他的状态后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比如我有些慌张,同时我也有些担心,我当时听到你跟其他小朋友打起来的时候,我在想你有没有受伤,因为你在学校里能不能每一天都健康快乐是我很关心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你给孩子的方向是什么呢?是我听到别人跟我陈述了一件事情后我对这件事情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向他表示:你愿意跟他交流。因为你告诉他,这是别人告诉你的情况,实际上是在引导他,让他把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告诉你。你们只有都看到同样一个面,才可能进行一个平等的互动和交流。如果一个球一边是红一边是蓝,你看到的永远是红,他看到的永远是蓝,那你们能够就这个球的颜色达成一致吗?不可能!
但是很不幸,大部分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看着不同颜色的球体而去要求对方承认自己是对的。当然,孩子拗不过父母,最终都会向父母屈服,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旦有能力反抗,第一件事就是逃脱你对他的控制,你就会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好像都白费了。
但是你没有想过,是你过去站在你的那一面,把你的色彩强加给了他,让他无法感受到他自己世界的颜色,也无法感受到他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们该怎样去表达一个指令,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要学会把内容描述详尽。
举个例子:
孩子上学后,大家会不会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好好学习吗?你知不知道好好学习对你未来有多重要?”
“你就不能好好学习吗?”——孩子第一个反应是我学得挺好的,我怎么不好好学习了?我一直在好好学习呀,在学校里我就把已经把作业都做完了。
那么你给孩子下达的指令,指向的目标——好好学习,它的意义不是具象的,是完全抽象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好”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可以是高高在天上,也可以是在海平面的位置,如果我在海洋底,海平面真的是一个很高的高度了。
所以,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你给孩子的指令不正确或者不清晰,孩子直接反驳或者抵抗你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要通过明确的指令,让孩子没有机会和你发生正面冲突。
同样一个学习问题,你可以跟孩子这样去表述:妈妈希望你在放学之后,能够把功课第一时间完成,在学校里完成也很好,回家可以休息,可以看动画片,但是你还要记得每天看半小时的课外书,再把明天的功课预习一下。
这就是有标准的指令:第一个标准是每天第一时间完成功课;第二个标准是充电,每天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第三个标准是你要把明天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这样你就为“好好学习”这四个字指明了一个方向,孩子也可以评估他是否能做到。
如果孩子对你的这些指令听得很清晰,他就可能会跟你讨论,比如:妈妈我想回家先玩一会儿,但是我保证在晚上5点之前把作业做完,吃完晚饭看一会课外书之后,我想再看一小段动画片,然后睡觉。如果你觉得他的要求可以满足,同时也能兼顾“好好学习”的这个标准,那你就答应他。你只要制定出一个原则,然后你们共同商定其中的程序和规则,这样你的指令到达孩子那里才会被接收,进而主动自发地做出来的可能性才会变大。
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能够自己掌握自己未来的人生,就要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样他在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自己去面对人生。
作为父母,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掌握鼓励的力量,鼓励是引导成长非常有力量的工具,那该怎么用鼓励去替代表扬呢?
我们中国人其实最爱的是表扬,我们经常听到:这个小姑娘好漂亮!你儿子好聪明!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但是殊不知,孩子其实并不太清楚自己因何而被表扬,当你不断地夸孩子长得漂亮或者聪明的时候,他就会按自己的理解认为这种表扬是因为我的头脑或者我的容颜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让我可以随时高高在上,因为有人不停地用这点来表扬我。
但是鼓励,就是要让孩子很清晰地知道他哪一件事,哪一个点在哪个时刻做对了。比如这一次考试考得特别棒,就一定要跟他说“我看到你这一次在复习的时候全力以赴,而且还能总结和思考出题规律,这种总结能力和进取能力很棒。”
这一系列的鼓励就是让孩子认定他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去发扬这种勤奋的精神和这种总结学习的方法,他会更明确地知道自己行为的标准在哪里,你指出孩子做对的行为的时候,正是在树立他们人生的行为标准。
所有对于孩子的鼓励的过程,是让他们懂得标准的过程,你和孩子的标准越相近,你们就能更快地在同一个事情上达成共识。冲突绝不会建立在共识之上,冲突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不认同之上。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就把我们彼此的标准统一下来,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标准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并让爸妈觉得可以接受,甚至是正向去鼓励他。
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做到上述三点,我相信你跟孩子之间的障碍和冲突就会不断减少,直到真正地彼此理解、彼此支持。
Cici,情感疗愈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毕业,历任多家一些上市房产高管资深的团队建设专家。2014年cc老师辞去高薪工作环游世界,尽在经历的心灵的沉淀后,回国创办了cc的客厅,公众号专注于情感以及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领域,帮助众多女性朋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尊。
本文选自好妈妈微课《好妈妈自我情绪掌控系列课程》第1课“沟通的平抚力量”。
完整课程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回听
本系列课程今晚是最后一课“除了我,他们都喜欢吼叫怎么办?”,请看预告
好妈妈自我情绪掌控系列课程之五
除了我,他们都喜欢吼叫怎么办?
1. 吼叫的家族基因;
2. 家庭会议的力量;
3. 学会使用规则和结果。
授课时间:4月13日 20:00
单课原价:29.9元
Cici
情感疗愈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历任多家一线上市房企高管,资深团队建设专家。2014年辞去高薪工作环游世界,经历了心灵的沉淀后,回国创办公众号“Cici的客厅”,专注于情感以及自我疗育和自我成长的领域,帮助众多女性朋友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尊。
您还可以:加小助手为好友,完成萌萌哒小任务,享受更多高品质好妈妈微课
为人父母是人生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个课题,好妈妈微课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这其中的奥秘,帮助大家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成长。
做好妈妈,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