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反面儿
欢迎调戏,我是小贱贱!
51好读  ›  专栏  ›  正反面儿

赤峰路店铺的生与死...

正反面儿  · 公众号  ·  · 2017-07-24 09:47

正文

作者:同济调研小组

成员:刘潇 朱艺 蒋泽一 张万霖

指导老师:李京生


引言


2016年9月,上海市赤峰路街道办统一声明“破墙开店”是违法行为,采用了一刀切的措施,封死了赤峰路沿街所有商铺的墙。赤峰路失去了存续三十年的沿街业态。


事件至今,已引起了各利益群体的广泛质疑。


原本受政策催生出活跃民生的沿街店铺,突然变成违法乱象,政策是否缺乏连续性?

破墙开店是否具有必要的合理性,否则为何能存续三十年而不衰?

管理部门看待破墙开店的方法,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我们希望以城市规划的专业视角,验证管理部门列出的破墙开店三大“弊端”,回答各群体对破墙开店的疑惑。


背景


曲阳新村始建于七十年代,其社区服务功能配置受限于计划供给的思路,被集中安排在地块内的商业中心里,且商业类型也明确限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商业服务的需求也日渐增长并且多样化。


计划式的供给逐渐不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鼓励人民开店,活跃民生。赤峰路沿线居民将自家天井改建成房屋,再拆掉沿街围墙开门,改成沿街店铺,在这里经营餐饮、服饰、烟酒杂货等用品。市场自发的商业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填补空缺。2016年9月,街道办宣布整顿无证无照的非正规商铺,整顿四违一乱。街道办统一声明“破墙开店”是违法行为,危害了道路交通、市容景观及公共安全。采用了一刀切的措施,封死了赤峰路沿街所有商铺的墙。



至此,赤峰路失去了存续三十年的沿街业态。受政策催生出活跃民生的沿街店铺,突变成违法乱象事件至今,已引起了各利益群体对破墙开店的广泛讨论。空间的使用是社会价值和权属的体现,曲阳社区的服务性空间由上世纪中期的商业中心主导式逐步转为街道渗透式,并蓬勃发展,背后必有符合城市社会运作的机制所在。本研究从管理部门提出的破墙开店三大危害出发,以城市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破墙开店对街道及社区结构的影响,回应各利益群体的疑惑:街道生活在哪里?


受政策催生出活跃民生的沿街店铺,突变成违法乱象事件至今,已引起了各利益群体对破墙开店的广泛讨论。空间的使用是社会价值和权属的体现,曲阳社区的服务性空间由上世纪中期的商业中心主导式逐步转为街道渗透式,并蓬勃发展,背后必有符合城市社会运作的机制所在。


本研究从管理部门提出的破墙开店三大危害出发,以城市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破墙开店对街道及社区结构的影响,回应各利益群体的疑惑:街道生活在哪里?


壹.道路交通:周边治理OR结构疏通?


管理部门提出,破墙开店导致了非法占道经营等一系列活动,引起道路界面使用混杂,对交通性道路车流干扰大。然而交通拥堵背后的实际原因是居民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封墙关店,无疑切断了人们邻近选择的便利,破环了自发形成的良好城市结构,社区的交通运作效率真的提升了么?



1.1社区结构研究


城市结构与出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化用离散选择理论(discrete choice theory)评估曲阳社区在封墙关店前后的社区结构的变化,其影响变量为出行多样性和业态可达性。

出行多样性指居民出行选择的广泛性(一定范围内各种业态的布点数)和目的地的多样性,这些与业态的多样性有关。



业态可达性是基于便捷性、邻近性的活动分析,描述居民在可达范围内发生多样性活动(购物,休闲娱乐等)的可能性。其变量有:


1.一定步行时间内某类业态的平均数量、到达该类业态的最短时间。

2.到达某种业态花费的平均时间、频率。前者反映居民可达范围内的业态的多样性,后者反映到达某类业态所需的最小时间消耗。


为全面的可达性分析,我们构建了可达性的时间加权数量模型,其公式如下:


时间加权数量(time-weighted number)=Σj exp (-b * timeij)

(i:每户家庭,j:目的地,即各种业态,b:距离衰减参数,一般取0.52。)



对比封墙前后各沿街业态,可知赤峰路附近的业态可达性在有小幅度降低:一方面,步行范围内各类业态数量下滑,另一方面,每种业态的最短抵达时间延长,居民消费的可选择性和便捷性大打折扣。



封墙关店影响了居民去附近消费的出行频率,消极影响了地区活力。


比较小区及居住区中心级商业和沿街商业的业态可达性,可知:在最短距离和整体业态可达性上,规划形成的中心商业比自发形成的沿街商业都要低,自发的沿街商业为居民提供便利和多样的选择。



市场自发形成沿街商业,带来了步行范围内的便利,提高了社区商业活动和行为的频率,提升了该区域的城市活力。而这是规划各级商业中心无法替代的。缺乏城市活力和便利的社区,对城市步行环境的不友好,也将进一步导致的机动车出行占主的城市交通出行结构。


1.2交通出行分析


社区结构受损,已经影响了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对关店前后社区居民的出行调研的分析后发现,封墙前后居民的步行出行频率发生较大变化:关店后,路居民每月步行频率和出行占比下降,以光顾沿街商铺为目的的出行也一定程度上下降。原因在于,沿街商铺主要分布在城市支路(赤峰路等)两侧,与各小区的出入口关联密切,是居民步行出行的必经之路。如果步行出行的必经之路业态丰富,能满足生活多种需求。


沿街业态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服务获取,方便居民产生短距离多选择的步行出行模式;鼓励步行出行的同时,减少了机动出行的必要性,减缓了城市道路交通负荷。封店后回归了传统的中心商业模式,由于动线较长,居民往往采用自行车或机动车出行。若封墙关店持续,步行出行频率将进一步减少。而增加的机动交通将加剧社区尺度的道路拥堵。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


破墙开店推动了道路到街道的转型,将原本被束缚于社区级公共中心的功能释放到居民生活圈中,而这种非正规的商业服务模式也是对计划经济时代按需分配、等级严格的商业服务供给的有效补充。两者共同形成了地区富有活力的社区结构体系,减缓了城市交通负担。



贰.市容景观:整齐划一OR市井生活




管理部门对赤峰路的封墙关店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打着环卫整治的旗号。那么赤峰路沿街商店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是否是脏乱差呢?

从街景照片可以看出,商铺多数是对环境无明显污染的业态,只有30%的餐饮会产生垃圾。但餐饮业态并无外摆经营。据赤峰路餐厅经营者反映,店里和社区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已安装吸油烟机等装置保证街道的环境卫为了解居民对破墙开店业态环境的评价,我们将问卷调查结果做IPA分析,统计13种业态的环境满意度和重要性均值,绘出散点图。



可以看出居民对于破墙开店期的业态环境满意度较高,基本处于第一象限内部,重要度与满意度成正相关;但同时也有部分业态的环境满意度较差,而重要性处于正值。访谈中居民表示,可以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矛盾,而非选择驱逐商户,丧失市井生活。


赤峰路业态有强适应性,面对街道众多消费者、管理机构、街道状况不断调整,使参与主体形成动态模式选择,是居民需求选择的沉淀。




市容的好坏不仅仅是由环境是否干净整洁,街道是否整齐统一而决定。更重要的是,街道商铺作为社区生活的窗口,向城市展示着社区集体生活的文化面貌。

个体商店是必要的。区别于商场,由社区店主决定产品,店面的本土化印记传达着城市生活本真的一面。

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赤峰路店主们的生活状态,并将他们的人群类型进行了以下归类。


人对城市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街道。当我们能够与城市亲密联系时,我们就会喜欢上这个城市。城市的灵魂恰恰存在于最小的建筑尺度上。封墙关店的行动,实际上消灭了城市中最生动丰富的“碎屑”——那些看似不规整的小商店,不整齐和扭曲的墙,小块色斑,掉皮的涂漆层,建筑装饰,一步台阶,一小块铺地等等。这种行动消灭了城市层级中从 1 米到 3米的尺度的构筑物。随之消灭的即是与人的行为活动最为亲密的城市记忆。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运动中,究竟是美化了城市,还是摧毁了城市生活中最具魅力的市井片段呢?


叁.公共安全:公共管理OR社区复兴?


管理部门所提到的公共安全,具体指的是:


一、无证经营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破墙对房屋的破坏导致的建筑安全问题;

三、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

四、商业权益的不合理分配引发的社会冲突矛盾。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一刀切式的封墙关店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呢?


3.1 社区商业结构需求不可忽视


据统计,赤峰路段共计商户121家,其中无证经营商户多达百余家,住宅楼违章搭建现象严重。其无证的原因主要是上海在工商登记方面没有放开过“居改非”,所有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或个人,其注册地必须是商业用房。当破墙开店本身就是违法时,关于其卫生安全等的法律条例约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有87%的周边居民经常光顾这些小店,72%的居民认为封墙关店是不合理的,67%的居民认为他丰富了街道界面促进了居民交往,而在这种刚需所带来的利益推动下,破墙开店源源不断,面对其带来的食品卫生,建筑安全等问题,执法者对他们的态度往往是“拆违”,而非“优化”,等过段时间后,商业刚需推动下店铺再次开张,而在这一循环过程中,食品卫生与建筑安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应在保全商业结构性需求的前提下对其违规现象进行修正,而非一刀切的拆除,应有专门的部门对其食品安全进行认证,对其建筑结构进行评估,或者提出改进建议。


社区商业权益的不合理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即沿街一层的“破墙房东”把民房改成商业,每月租金收益从三千提升到一万,却让楼上的居民忍受商业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破墙开店所带来的交往氛围、商业氛围、生活便利已经和社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其流向社区的利润、形成的店铺与街道的反馈机制等,实质上正在推动老社区的复兴


社区拥有经济来源才有源头活水,如果善加利用经营收益,不断改善公共环境、举办社区活动,也能反过来提升社区内居民自用资产的市场价值,促成老社区持续自主更新。


可以说,破墙开店所惠及的,不仅是从业的社区群体,它为社区本身所带来的租金收益、生活便利、公共服务及潜在的交往空间,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社区复兴的保障,而其公平性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的社区意识,维护了公共安全。


总结


通过规划视角对管理行为动机的再审视,结合居民访谈及居民意识、社区结构挖掘,可以发现很多曾被忽略的现象。


1.破墙开店还是封墙关店,需要回应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街道生活。是失活的交通道路还是丰富的商业服务?是整齐的墙面还是温暖的市井生活? 是依赖于政府财政的还是自发经济活性?

答案不言而喻。


2.服务性空间由上世纪中期的配给式商业中心主导逐步转为自发式街道渗透,反映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正在以非正式经济的形式进行富有适应性的自我更新,去抵抗固化的功能及尺度。破墙开店带来的低地租和高客流活力为弱势群体持续收益提供保障,其模式也是对计划经济时代按需分配、等级严格的服务中心供给体系的有效补充。


3.传统的规划管理模式往往使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挤到城市边缘和不利的空间位置,反而加剧了空间的分异。像曲阳这样的老社区在环境面临老化,与现代生活不适应的当下,社区商业的持续活力和潜在利润很可能是其自主更新逐渐改善的“救命稻草”。随着城市建成环境逐渐固化,规划修编由增量转为存量,管理部门急需转变工作模式,正视正在发生于社区内部的有机更新,探索新时期规划及管理模式选择的路径。


像曲阳这样的老社区在环境面临老化,与现代生活不适应的当下,社区商业的持续活力和潜在利润很可能是其自主更新逐渐改善的“救命稻草”。随着城市建成环境逐渐固化,规划修编由增量转为存量,管理部门急需转变工作模式,正视正在发生于社区内部的有机更新,探索新时期规划及管理模式选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易. 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研究:机制与模式[D].南京大学,2016.

[2]张庭伟. 告别宏大叙事:当前美国规划界的若干动态[J]. 国际城市规划,2016,(02):1-5.

[3]彭健航. “自下而上”城市更新模式审视与自组织更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孙璐. 城市摊贩的空间抗争——街道中的非正式空间思考[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

划管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9.


致谢:


这篇调研成果成型离不开李京生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初期不免因求“客观”而不敢于表露观点,在他博学而又热忱的指导及感染下,本文方得以成型;同时要感谢戴晓晖老师,本文写成途中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予了我们方向上的指导。

同专业的学长学姐开欣、李吉桓、邱旭峰、张恺平、赵冠宁曾写一文《赤峰路的保罗大维多夫》,对老社区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我们也学习并引用了部分观点,十分感谢!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试图借助跨学科的分析工具进行综合研究,受限于本身对此类工具的掌握程度及样本量精度,过程及结果不免存在纰漏。

刘潇,朱艺,张万霖,蒋泽一再次表示感谢!





我们的价值观:

艺术+规划+建筑+景观+文化+设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