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ac派
为你的  Mac 加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ac派

「更好」和「够好」

Mac派  · 公众号  ·  · 2024-09-10 18: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不打算写跟苹果发布会相关的东西的,但早上把娃安排利索,坐在屏幕前,看到程序坞上的 Ulysses 图标,还是没忍住想点开写点什么。

那就简单聊聊 Apple Watch、AirPods 以及 iPhone 吧,但不是苹果今天刚发布的那几个新款,而是我自己现在在用的。

所以 这会是一篇非常带有主观色彩的文章 。我写文章有个毛病,就是很容易越写越长(最近我也在学习如何精简写作),这篇我尽量控制在 600 字。

另外直到写完本文,我还没有看过任何一位媒体&博主发的关于这次 Apple 新品的相关内容,我也不是很感兴趣(除了 Derrick 老师的文章),发布会直播我都只看了一半,因为实在太困了,还要起早带娃。

Apple Watch

按照初代的发布(而非发售)时间来算,Apple Watch 已经十岁了,它是 2014 年 9 月那场发布会的「One More Thing」。

作为初代 Apple Watch 用户,我也戴着它(们)走过九年时光。

我的第一只 Apple Watch(初代)

每天白天我几乎都会戴着现在手上这只铝金属蜂窝版 Series 9——除了晚上会把它摘下来充电,这无关乎 续航 Apple Watch 自打 有了快充后,续航对我来说早已不是问题),而是戴着它睡觉会让我感觉不舒服,虽然我很想使用它的睡眠监测功能,也尝试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新的 Series 10 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就是因为更轻更薄带来的佩戴舒适性的提升 ,不过这还要等真正佩戴了才知道。

我的 Apple Watch 一定是蜂窝版的,这让我有更多短暂不戴手机出门的勇气和机会,比如下楼跑步、遛娃或者拿快递( Apple Watch 上有取件码短信)。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手机使用焦虑。我现在手机日均使用时间在两个多小时,如果不是职业特性,或许会更少。

到了 2024 年, Apple Watch 于我的价值是什么?看时间、不错过重要通知、缓解用手机焦虑,以及迈入三十岁后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健康功能。

我没有办健身卡(因为我知道自己一定坚持不下来),但我会要求自己每天把三个健身圆环都圆满,其实并不难,一开始可以把「活动」和「锻炼」目标调得非常低,低到每天下楼遛二十分钟弯儿就能轻松完成,等一段时间后养成习惯,再慢慢调高。这对我来说是更容易实现的「坚持每天让身体动起来」的方式。

Apple Watch 也在默默监测我每天的身体状况,并在发现异常时提醒我,比如心率不齐、低有氧适能通知、摔倒检测等等。这些平时几乎感知不到的功能,对我来说是比屏幕是否更大、表盘酷不酷、能不能聊微信都重要得多。

Apple 对用户隐私的重视也是我愿意戴它的原因之一,这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AirPods

我现在有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 初代,都换过电池,目前状态良好。Pro 戴的比较多,音质还不错,对它的降噪功能也很满意,它也是我下楼跑步和出远门一定会戴的物品。

为什么还留着很少用的 AirPods 2?因为这是我戴过最舒适最无感的耳机没有之一,就算我躺床上戴它听播客或 Endel 景声助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

这次新的 AirPods 4 看起来是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既有 AirPods 的舒适感,又有 Pro 的主动降噪,这是它比较打动我的,或许这次可以「以一带二」。

我最近买了一只有线头戴式耳机(千元价位,二手入的),作为开放式头戴耳机它的佩戴算比较舒服了,声音表现我也很喜欢,我基本只会在晚上等娃睡了,自己又不想工作时躺在客厅沙发椅上戴着它好好的听一会音乐。

另一个我离不开 AirPods 的理由就是「共享音频」功能,尤其是夫妻有了宝宝之后,偶尔难得的清闲时间可以一起听或看点什么。

抱歉,< 600 字的目标失败了。

iPhone

我很少写 iPhone 相关的内容,可能因为我跟很多人一样,对它太过熟悉了,熟悉到已经成为日常而无需多言。

我想分享一件今早在我身上真实发生的小事。

早上刷牙时瞄了一眼群消息,看到有位朋友(大概意思)说「这次 iPhone 又挤牙膏,竟然还不给非 Pro 上高刷」。

因为我自己用的是 iPhone 15 Pro,我就想测试一下,把高刷关掉,看看自己还能不能「回得去」。

结果点到设置里发现「限制帧速度」这项是开启的!也就是说,我之前在某个时候关闭过这台手机的高刷,然后忘记了——也就是说我最近 其实 一直都是 60 帧在用,而我对此完全没有感知。

这个发现让我感觉既好笑又无语,我开始反问自己,高帧率屏幕到底是我自己的需求,还是只是厂家创造出来告诉我我需要它?

从「低刷」换到「高刷」的那一下感知一定会非常明显(也很爽),但不管是 60 帧、90 帧还是 120 帧,最终都会习惯的——起码对我来说如此。而且它对于我使用手机(以及使用手机的心情)不会有丝毫影响。

那什么是我无法去习惯的呢?是系统卡顿(卡顿和不流畅是有区别的),是软件运行不稳定,尤其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我讨厌这种日常使用中「不期而遇」的不好感受。

我离不开手机,它是非常衬手的工具。但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在「满足用户需求」而是在「创造用户需求」了。一切耀眼的新功能——高刷、可折叠、3A级游戏 性能、更大的电池、5G……不过是想抢占我们更多的时间(和更宝贵的专注力)以及让钱包更憋一点而已。

我知道我说的有些绝对了,但重要的是自我反思一些平常不太会主动去想的东西,这是对我自己说的。

对现在的我来说,我不需要一台 「更好」 的手机,只要它 「够好」 便可。我对「够好」的理解是: 拿着轻便舒适、放口袋里不会鼓囊囊往下坠、系统运行稳定、颜色准确的视网膜屏幕、带低蓝光护眼 ,如此而已。

想到这里,我发现「旧」款手机已经有非常多的选择可以满足我的使用,而且价格便宜(或许是 iPhone 13 mini?)。

最后我想拿网上的一篇帖子来给文章收尾,这是近几个月 读到的最触动我的文字。


感谢家属 @李橙子 阅读本文草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