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13年过去,这位清华钉子户终于毕业了! ·  4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有这七种表现的人,多半是小人,切勿深交! ·  5 天前  
印象笔记  ·  我发现会主动收集信息是一种稀缺能力 ·  5 天前  
印象笔记  ·  这个阅读方法太好用了!建议1:1模仿 ·  6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真正能扛事的人,有三个特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假日荐书 | 成为神人的五条建议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1-31 07:06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阅读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我们的焦虑与希望皆因「未来」。而当下,了解「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未来简史》一书。此书未必能直接回答你关于「XX 工作是否在未来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样的问题,但是相信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再次展示的「上帝视角」的思考方式会给你足够的震撼(此前一本是他的《人类简史》)。此书(包括此文)也许对现在的你有一点艰涩,但不要因为艰涩放弃了解未来的机会。一切痛苦都是值得的。


成为神人的五条建议

by 子白 (AI 100)


春节是个重要的日子,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智人在这一天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喜气洋洋的迎接新年。因此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片憧憬未来的文章。当然,只要是说真话,未来这件事情未必都是那么令人欣喜的,尤其是今天要谈的《未来简史》这本书,不仅没有明天会更好」的祝福,反而还描绘了一个令人惊骇的未来世界——一小部分人成为神人,大部分人却成为无用的人。不过别担心,今天我们也送去了几个建议,帮你做好封神的准备。

 

每年春节的假期是大多数人真正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很多人会借这个机会读几本书。我相信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新著《未来简史》,在很多人春节书单上排名是靠前的。


《未来简史》是其名著《人类简史》的续篇。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简史》只是《人类简史》最后一章「智人末日」的扩展,本身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如果你只看《未来简史》,可能会觉得内容丰富,但条理却不是很清晰。其实这是因为主要的道理在《人类简史》里都说清楚了,《未来简史》只是补充和加强。所以这两本书得一起看,一起评。

 

这两本书牛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谈论历史和判断未来发展趋势的时候,脑子里实际上是有一个历史逻辑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主导因素,什么是次要因素」都有一个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有一个排序。套用机器学习的行话,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为了在头脑之中建立一个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模型,然后把现状数据放进去,从而能够预见未来,从中获利。


比如说中学历史课本里说历史都是人民决定的,但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说决定天下大势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把西周封建、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说成是中国历史的三件大事,显然是把制度因素放在了首位。而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观」却偏偏强调数目字管理,说税收制度乃是王朝兴衰的关键。今天我们在各种场合大谈中国经济走势,买房和移民,特朗普和普京,叙利亚和朝鲜,不管怎么谈,只要你论及历史,分析现状,预言未来,脑子里肯定是有一个模型的,只不过大多数人脑子里的这个模型是一团浆糊,乱七八糟的,严重需要梳理。

 

而赫拉利的这两本《简史》之所以牛,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解历史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这三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脉络, 「对于虚构事物的想象能力」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模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全新的。在大多数历史书里,科技史似乎从来就不是主角,从来都是在谈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之后作为附录单列出来的。但我相信如果你读完这两本书以后,再看待历史以及预测未来,就会把科技因素和人们对虚构事物的观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就把这套历史模型建立起来了,而《未来简史》通篇只是用这个模型来分析现状,预言未来。那么他预言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你大可以自己去细细读书,但是他核心的判断就这么几个:


第一,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将逐渐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物种「神人(Homo Deus)」。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今天正在进展中的科技将怎样把智人中幸运的一小部分变成健康长寿、俊美睿智、从不生病、永不衰老的神人。


第二,智人对于虚拟事物的各种想象,包括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自以为牢不可破的信念,无法阻碍科技的进步,反而将被摧毁。所以你今天提到人工智能时脑子里掠过的那些不爽不忿不服气,你那些「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的执着信心,文艺青年们对于人文主义、文学艺术和人类价值观哭天抢地式的珍爱,好莱坞电影里人类之爱终将战胜机器的一厢情愿,都将被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不可遏制的进步无情的碾碎。


第三,未来世界里的人将分成三类,无用的人,不自主的人和神人(万维钢的总结)。所以人工智能跟人肯定是要合作的,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哪些人有资格跟人工智能合作?有资格合作的就能成为神人,或者至少是给人工智能打工的不自主的人,而大部分人连给人工智能打工都不配。

 

全书最具结论性的段落出现在第七章,我在这里全文照录:

 

21 世纪初,进步的列车将再次离站,而且这可能是「智人」这站发出的末班车。错过的人,永远都不会再有上车的机会。想上车,就必须了解21世纪的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潜能远远大于蒸汽机和电报,而且不会只用来生产食品、纺织品车辆和武器。21 世纪的主要产品将会是人的身体、大脑和心智,懂得与不懂得如何进行这些大脑及身体工程的两种人,彼此的差距将远远大于狄更斯的英国和马赫迪的苏丹。事实上,还会大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差距。在 21 世纪,搭上列车,就能获得创造和毁灭的神力,留在原地,就面临毁灭。(《未来简史》简体中文版第 248 页)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无独有偶,在中国科技文化圈很有名气的吴军博士,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他说,人工智能时代,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够成为赢家,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八都将被淘汰,成为输家。吴军把这称为「人工智能窄门」,今天的人要想办法率先穿过这扇窄门,才能成为这百分之二。这跟赫拉利所说的末班车,也算是异曲同工。


是不是很惊悚?好吧,大过年的发这么毒的鸡汤,真是不好意思。不过不必惊慌,你完全可以把这种说法当成一阵风放过去,然后再看几篇拜年鸡汤,抢几个红包压压惊。但如果你觉得过不去,觉得万一人家说的是真的,必须要采取点什么行动,挤过那个窄门,或者搭上那趟末班车,那么下面我给你提供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成为数据主义者,学会获取数据、理解数据、尊重数据、相信数据、使用数据。这首先是个态度问题,一点都不容易。今天很多职场人士,包括很多职级较高的人,因为不具备数据科学的基本常识,却在「大数据」的集体念经中自以为悟道了,无法真正尊重和理解数据。虽然很多人都口口声声宣称工作中要「一切凭数据说话」,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当数据顺心的时候还可能拿来装点一下,一旦数据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立刻抛到一边,或者对数据真实性全面性挞伐一番,却不提出任何改进的建议,而是把水搅混了,从而回到自己拍脑袋说了算的老路上。这种人注定是要被淘汰的,要想挤过人工智能窄门,首先就要远离这种人。


第二个建议,学习 Python 编程,如果太困难,让自己的孩子学习 Python。正如我在《Python 为何能坐稳 AI 时代头牌语言》一文里的分析,Python 现在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第一编程语言,同时也正在成为编程入门的第一语言。所以今天的孩子们和编程小白很幸福,你们只需要把一种编程语言学好,就足以帮你应对未来数据科学大部分的应用挑战。不过如果你连这一种语言都不想学,还轻蔑的说,我是搞管理的,这种编程的事交给下面的小孩儿去做,那你就得自求多福了,看看未来的人工智能是不是觉得有必要同你合作。

 

第三个建议,学习数据科学。赫拉利建议我们了解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问题在于,什么叫了解?每天刷微信看一看相关新闻算了解吗?读几本快餐书在饭局上神侃一番算关注吗?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叫了解,只能叫做聊闲 。在我看来,只是知道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进展,对于挤窄门一点意义都没有,最多只配在旁边喝彩。所以要下决心把握这一波机会,就必须发狠学一点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下决心掌握一些理论。这里头当然数学是个障碍,大学工科数学基础都不足以支持数据科学的学习。但是你要这么想,为啥这是个窄门呢?总有拦路虎不是?如果你决心穿过去,就得跨过拦路虎。

 

第四个建议,在 AI 圈子里多交朋友多讨论,但少跟人文主义者和文艺青年争论。历史站在你这一边,但上车之前你还身处庸众之中,保护好自己,既要掌握未来,也要过好当下。


第五个建议,如果以上几条你都做不到,那就想办法赚很多很多钱,保持身体健康。至少在一段时间里,花钱买门票的机会还是有的,包括投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或者直接出钱求改造。我估计一开始这个价格不会太贵,但会迅速变得非常贵,所以你得准备很多钱,而且还要能够健康的活到那一天。

 

以上就是我给各位提供的春节福利。祝各位都能够挤上末班车,成为神人!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I100 | ID:rgznai100 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社区

封面图 by Paul Reid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我们经常会思考,为什么当初一条起跑线上出发的人,在之后人生道路上的发展会天差地别呢?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比较,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成长速度的差异?是内在的自我驱动吗?还是外在的环境影响?


下面是精选的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0122 期语音《毕业之后的成长速度为什么如此不同?》的反馈:


@会员 陆小胖


毕业两年多,关于成长速度感触很深。我在三线城市,我们这边属于安稳型,城市发展也还行,所以毕业后的工作基本属于偏闲。像彭萦说的,一旦东西上手就很难去突破自己,一个是人有惰性,另一个是环境就是安逸稳定型。而这两年多来,明显就和在大城市工作发展的同学,应该说有着天壤之别。当我还在小城市精打细算的过生活时,她们却在打算着怎么使自己变得更好,吃、穿、用、玩。虽然也时常抱怨工作,但是却依旧能坚持下去,反观我大多时候却选择逃避,回到自己的舒适区。


这次年前因为一些事情正好离职在家,而休息的这两个月来,每天都在看改变自己,每周都听语音,更用心的去想自己未来发展的路。感觉近两个月来的收获比毕业两年还多,也更坚定了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人都是被逼出来的,趁年轻还有机会!改变自己一定是痛的!


@会员 张萍


大学毕业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走向社会才是新的开始。彭老师多次提到的,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我非常认同!有了这个前提,你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才能不断突破原有,朝着新目标前进。联系到自己,我在一家公司里呆了八年,学到了很多,也拿了很多荣誉和奖励,但是目前的突破完全没有,只是在重复。我一直在主动寻找机会,今年春节以后就有回复了。我感觉,这次的跳槽,应该是离开舒适区,向奋斗区前进了。


我满怀希望,认真准备,全力以赴地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加油!努力!感谢彭老师为我们分享的这期非常棒的语音。


@会员 vv


听声音彭萦又感冒了,很心疼,可是也是这个声音,更觉得大家都这么努力,自己怎么可以进步得这么慢。四年前,我跳出了上市公司,跳出了自己最原始的舒适圈,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在调整自己的工作和心态。也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小品牌。也是四年前,我关注了改变自己,现在也觉得越来越清晰。只是觉得自己太慢。接下来会好好利用自己的压力转化成动力。


@会员 GS


虽然语音说的是毕业之后,但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读大学之后。很多时候一个宿舍的同学高中水平一样,但上了大学往往差距就因为每个人的选择而逐渐拉大。「突破舒适区」这个概念让我印象很深刻。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沉溺于周围环境的舒适而忘记了前进,只有痛苦才能不断驱动我们前进啊。


新的一年如期而至,你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又积累了一步,到底这条路上最重要的是什么?了解到最初一起出发的那些人,每个人的际遇差别如此之大,而你,如何才能锤炼好自身主观因素,让新的一年的机会、贵人、甚至运气到来时才能有所准备?又有哪些规划和整合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新年伊始,让自己打出这第一拳,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改变自己」,即可听到彭萦上期语音《毕业之后的成长速度为什么如此不同?》。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