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答案如下
复杂的世界,总有一个答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坊间八卦  ·  公告!苏宁集团破产重整 ·  14 小时前  
互联网坊间八卦  ·  公告!苏宁集团破产重整 ·  14 小时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渤海大魔王 ...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小米,突发! ·  2 天前  
数据宝  ·  罕见涨停,机构抢筹1.4亿元 ·  2 天前  
数据宝  ·  最新筹码大幅集中股出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答案如下

绿灯时间这么短,到底谁过得去斑马线 | 答案如下

答案如下  · 公众号  ·  · 2024-12-14 11:30

正文



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绿灯亮,人群像溯回的鱼群一样向“对岸”涌去。眼看着马路还剩几米,绿灯却早已等不及开始闪烁。3、2、1,你跑了起来……终于,你在变灯的瞬间安全地站到了马路另一侧。


喘息未定的你,看着身后那些在绿灯过半才开始过马路的人,他们有的为了保险起见中途退回,有的则冒险一搏,在车流启动前冲到了另一侧。


你不禁无奈道:这个绿灯,就不能再人性化一点,时间再长点吗?


这就要先了解一下,红绿灯的时间是如何设定的。


红绿灯的时间分配称为信号配时,需要综合考虑所在路段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量,同时还需要兼顾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体验,并且平衡整个路网的交通情况。这样,才能最大化实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的目的。


关于信号灯的配时方案及策略优化是交通领域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而具体到行人信号灯层面,则有一个基础原则:一般来说, 行人过街时的绿灯时长应满足等候过街行人安全一次过街的需求[1]。




一般来说,“持续绿灯”状态时,允许行人进入斑马线;“绿闪”状态时,行人不宜再进入斑马线[12] / 图虫创意


各个国家对于行人过街步速的规定有所不同,也会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例如,约旦的交通信号设计推荐速度为1.11m/s,在老年人较多的区域,建议速度为0.97m/s[2];美国交通设备管理手册于2007年将行人通行阶段的步速从1.22m/s(4英尺/秒)改为了1.07m/s(3.5英尺/秒)[3]。


在中国,2012年实施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规定:行人安全过街所需的时间根据行人过街长度和步速计算; 行人过街设计步速宜取较小的数值:1.0m/s[4]。


但这个数值真的适用于所有场景吗?


首先,在同一街区,行人的过街步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年龄、季节、天气、出行目的、人群数量、车流量等。 通常,行人过街的步速建议设置为85%的行人能够通过的速度,而不是平均步速。




早高峰的路口,人群的拥挤大大增加了过街的时长 / 图虫创意


哈尔滨的一项调研表明,行人在冬季的过街速度大于夏季、男性的过街速度高于女性,综合考虑下,推荐取1.2m/s作为通用的过街设计速度[5]。


西安的研究者选取了两条交叉口来研究行人步速,他们针对男性/女性、老/中/青年的推荐步速均有所区别,但都低于1m/s的全国推荐值。研究者认为,排除误差因素后,行人步行速度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等都有所关联,因而会产生城市间的差别[6]。


另外,过街时人群的拥挤程度也会影响行走的速度。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试验表明,当人群密度小于4人/平方米时,人员行走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约为1.4m/s;超过4人/平方米时,人员的行走速度及步长快速下降;而当人群密度大于7人/平方米时,试验对象的行走速度很低、步子很小,平均步长低于28.2cm[7],略长于一个正常成年男性的脚长。


也就是说,当红灯期间聚集的一大群人共同穿过马路时,很可能会出现迈不开步子、走不快的情况。




身处聚集的人潮中,就算你想快速通过,也只能“顺从大局” / 图虫创意


就算行人都按照既定的步速行走,在过马路时还是会有很多造成延误的因素。


比如,在十字路口右转的车辆基本不受红绿灯控制,但正常右转通过的车辆却会影响到正在过马路的行人。如果判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过马路(称为可穿越间隙),行人就会停下来,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


除了右转机动车外,马路上也时常有快速穿行的外卖电动车、竞速自行车等,这些都会与行人过街产生冲突,导致行人停下等待。




根据规定,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同行人一样从人行横道过街,这无疑增加了路况的复杂性[13] / 图虫创意


即使没有车辆干扰,行人过街也会因为等待信号时的聚集和疏散过程导致延误。


在等待红灯变绿的过程中,人群逐渐在马路两侧形成聚集。 当绿灯亮起,由于过街横道的空间限制,拥挤的人群往往需要一定的“疏散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行进速度,这就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时间延误[8]。


与此同时,相向而行的两队人马在中间相遇,彼此的相互避让和疏散进一步造成了阻滞延误。相关数据表明,行人过街中相互绕过一个对向行人损失的时间为0.2s[9]。


也就是说,延误因素有很多——行人在同侧人群疏散、避让对向人群、等待右转车辆的可穿行间隙、停下避让电动车等过程中,均有可能增加步行时长,导致在绿灯时间内过不完马路。




路况复杂的十字路口,延误因素实在太多 / 图虫创意


绿灯期间过不去马路,也许真的不是因为我们走得不够快,而是信号配时策略本身不够细致灵活,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场景及不同的人群,也难以顾及行人过街途中随时会产生的阻滞、延误等因素。


当然,针对人行道绿灯配时不够的问题,各地也采取了一些优化措施。


以北京为例,2021年起实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规定,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米时,应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1];2023年,北京又针对全市的行人过街信号灯进行了优化调整,对610余处行人过街绿灯时长增加13%以上[10]。




马路安全岛的设置增加了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避免了“急行军”带来的潜在安全隐患  / 图虫创意


在开学季期间,由于行人的南北向过街需求有较大提升,北京东城区某路口就通过现场调研,将早/晚高峰的绿灯时长由25秒延长至41、36秒,将不同平峰时段的绿灯时长由22秒延长至27-29秒。通过人为地、精细化的调控,来满足各时段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需求[11]。


然而,由于路网交通本身的复杂性,交通体验的优化永远是一个“进行时”。


一秒秒的数字变动背后,是一场效率和安全的博弈。但无论这机制多么复杂,也请不必太过焦躁。毕竟,只要你能够安全到达,有时候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撰文 / 冰 点


网易文创答案如下招聘

视频编导、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