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事实部分,第二部分写评论。
如果你已经对星巴克做茶饮失败这件事情很了解了,那可以跳到黑字部分直接看评论部分——
让星巴克认识到卖茶和卖咖啡是两码事,这件事情要花多大的成本?答案是:
3
年时间,至少
6.2
亿美元。
或者说,其实星巴克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要卖茶的野心:
1971
年,在星巴克的老家西雅图,第一家门店的招牌上,就写着
"Starbucks Coffee Tea &Spices
”,这意味着星巴克一开始就不是只想卖咖啡的。
1999
年时,星巴克曾经收购了一家茶叶生产和分销商
Tazo
,算是在茶饮的原材料源头小规模摸索了一次。
在那之后,星巴克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咖啡事业的发展上,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012
年,一方面是在全球最大市场的美国门店的单店增长遇到了瓶颈,星巴克需要摸索新的产品,所以这一年,星巴克花了
1
亿美元收购了面包公司
Bay Bread
和它的咖啡店
La Boulange
。
当时,
La Boulange
只有
23
家门店,星巴克本来计划将这一数量扩大至
400
家。但结果不大理想,才
3
年之后,星巴克就宣布关闭所有
23
家
La Boulange
门店。
另一方面,星巴克也需要探索出了咖啡店之外别的零售业模式。所以
2012
年同一年,星巴克收购了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茶业零售商
Teavana。
这是一家创立于
1997
年的茶叶零售商,售卖全球采购的
100
多种茶叶,白茶、红茶、绿茶、乌龙和混合茶等。
Teavana2011
年在纽交所上市,
2012
年被星巴克以
6.2
亿美元收购。在最近收回合资企业在江浙沪的股份之前,购买
Teavana
是星巴克历史上最大的收购行为。
在收购之后一年,
2013
年
10
月份,纽约曼哈顿的富人区,第一家
Teavana
茶吧开张。星巴克定下了雄心壮志的目标:
5
年内,在全球开设
1000
家
Teavana
门店。
当时,星巴克的
CEO
霍华德·舒尔茨(
Howard Schultz
)表示,茶饮料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千载难逢的机会,对
Teavana
做
1
美元的投资,就会有
3
美元的回报,大多数的
Teavana
罐装茶叶零售店都开在美国的百货商店内。
但结果呢?
2016
年
1
月份,星巴克就宣布关闭
5
家茶吧中的
4
家,其中
3
家位于纽约的茶吧当年的
4
月底改造成为星巴克的咖啡店,而位于洛杉矶比弗利山庄附近的那家则是彻底关店。
5
家茶饮店仅留西雅图的一家
“
试验点
”
。
这个时候,星巴克还对茶文化兴盛的中国打起了主意,
2016
年
3
月,有媒体报道称,星巴克将在
2016
年
9
月,在中国开设第一家
Teavana
门店。
结果,到现在,也没等到中国出现一家
Teavana
,不过,星巴克的中国门店里,确实开始卖起了
Teavana
的茶饮。
对于
Teavana
未来的发展,星巴克到底怎么打算呢?
2017
年
4
月份,星巴克宣布为陷入困境的
Teavana
茶店
“
评估战略选择
”
。
最终,他们将
Teavana
的糟糕表现归结于实体零售的衰颓。星巴克首席财务官
Scott Harlan Maw
当时表示:“过去几年很多商场零售商都因为客流量减少受到影响,我们的
Teavana
茶店也未能幸免。”
7
月
27
日,星巴克在第三财季报告中宣布,将关闭旗下全部
379
家
Teavana
茶店,受影响的
3300
名员工将
“
获得申请星巴克门店职位的机会
”
,星巴克的门店类还会继续销售
Teavana
的茶品。
这意味着星巴克进军茶饮业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通过新闻稿,星巴克宣布,“公司得出结论,尽管公司努力通过创造性的营销和新的店面设计来扭转颓势,但不佳表现可能会继续下去。”
我们应该相信星巴克自己的官方声明么?
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创新型零售连锁企业,为什么星巴克做不成茶饮生意?
茶饮生意,到底能不能做成一门成功的连锁大生意呢?
1、
首先,星巴克自己所说的,由于其茶店大部分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各地的购物
中心内,而近年来由于电商竞争,大型商场经营陷入困境,客流量日渐减少,各种实体门店纷纷关门,因而影响到了茶饮店的生意
。
这个说法尊重了事实,美国的零售行业确实正在经历变革,但是星巴克的咖啡店也有很大部分开在购物中心内,虽然星巴克咖啡店在美国也还是遇到了单店增长未到预期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并未遭遇巨大滑坡。
所以,星巴克自己的这个解释并不完全成立。归根到底,还是星巴克茶饮店自己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
2
、再来看看星巴克的这家叫做
Teavana
的茶饮店,到底什么样子?采取了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Teavana
茶吧提供茶饮,点心和轻食,装修风格很有一些禅意,似乎就是为了契合茶文化的东方特质。
无论从外部门面,还是从内部装修来看,
Teavana
都跟星巴克的咖啡店没什么相似之处。
也就是说,星巴克就是将
Teavana
当做一个全新的门店来做;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不那么留意新闻,当然也不会知道这个叫做
Teavana
的门店就是星巴克的。
对于美国人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异域文化,此前,也几乎没有什么零售商尝试过大规模的茶饮店,没有
“
星巴克
”
这个熟悉品牌的背书,大部分美国消费者并不会尝试这个新品牌的新形式饮品。
而且,饮品和饮品之间,本来就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程度上,
Teavana
也是在抢星巴克本身的生意。
何况现在看起来,
Teavana
所瞄准的需求并不存在,或者说,需求量很小。
还有一个是定价问题:在
Teavana
茶饮店里,普遍价格要比星巴克门店的咖啡还要贵。
以一罐
Teavana
品牌的茶为例,价格在
45
美元左右,一罐茶可以泡
35
~
40
杯茶水。
虽然
Teavana
宣称自己是
“
全球采购
—
配置特种茶叶
—
建立品牌
—
分销和质量控制
”
,采取了星巴克一贯的强调品质的营销方式
——CEO
舒尔茨每次采访都要强调星巴克是懂咖啡的,甚至是世界上最懂咖啡的咖啡零售商。
而且,茶饮在美国作为一种舶来品
——
就跟咖啡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
本来是可以有溢价空间的。之前有一阵子闹过沸沸扬扬的央视新闻曝说,为什么星巴克在中国要卖
30
多元一杯(合
5-6
美元),在美国的价格却只要
2-3
美元一杯?
加上双方国家的收入差距,星巴克在中国真的是不便宜,甚至还带着一种奢侈品特有的稀有的昂贵。
从商业规律上来说,具有异域特征的舶来品因为在本地市场的稀缺,确实拥有溢价的余地,这也是你看到香奈儿、爱马仕都会在中国卖得比他们的本土市场法国更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