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浙江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等方面进步都非常大。
尽管如此,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浙江的名校并不多。原211高校中浙江仅有一所,和
内蒙、山西、广西、河南、江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海南、西藏等12省份一样,数量远远不如北京、 上海 、湖北 、江苏、陕西等高等教育发达省份,
高水平大学偏少成为浙江人的一块心病。
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明确表示,
浙江要下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新建、重组、共建若干所高水平大学。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先来看看这份表单:
从这份表单上可以看到:浙江以4所大学进入前100而位列中国大学综合实力百强榜第8,而这几所大学的平均名次是58,如果把浙江大学去掉,剩下的几所大学排名均在60之后。
仅凭这些数字,或许仍不能清楚罗卫东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但如果把深圳即将在“十三五”规划中新建20所国际合作大学,并在“十三五”结束后净增20万大学生的情况摆上台面后,他的建议无疑就有了探讨的空间。
“中央希望浙江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现在我们最大的短板和发展瓶颈还是人才。与北京、江苏、上海、深圳等地区相比,浙江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罗卫东认为,造成人才瓶颈的重要原因,是浙江高等教育虽然在过去若干年里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优质资源极度稀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作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大学,浙江大学改革和建设的力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在带动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仅凭浙江大学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优质高等教育服务极度短缺的现状。这个问题自四校合并以来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居民家庭对更好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矛盾日益突出
。”
浙江基础教育水平很高,学生总体素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家都希望就近上好大学,但对浙江考生来说有点奢侈。
对于很多不能进入浙大的优秀考生来说,要么上好大学离开本省,不想出省就得屈就。一般来说,当地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比率是最高的,浙江省大量优秀考生外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优质人才的外流。
“好大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建起来的,如果不及早进行布局,这个问题还会不断往后拖。所以,尽快对浙江省高等教育重新认真思考布局和优化结构,越早重视,越主动行动,对浙江发展越有利。这件事情真的不能再拖了!”
对此,他提出几条具体的对策:
第一,省政府必须紧紧围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这一中心重新进行发展思路的梳理和定位,寻求发展标杆,主动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