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江苏公安交管部门下足“绣花”功夫,聚焦重点路口、路段和重要区域,精细交通组织,优化信号控制,不断深化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交通出行品质,设区市交通健康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学校、医院周边道路交通治理群众满意度超过90%。近期,在公安部交管局组织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治理全国精品案例遴选工作中,江苏省11个路口精细治理案例获评全国精品案例,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常州交警支队报送的“常州市医院附近路口实行‘内外’双循环交通组织优化”获评问题隐患路口治理精品案例。
钟楼区丁香路16号,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南门,前来就诊的车辆井然有序地排队进入医院。而在之前,这里的车辆往往从南门一直拥堵到月季路、棕榈路附近…
交通秩序从混乱到畅安,常州公安交警化身点位“交通规划师”,疏通多处重点部位的“毛细血管”,着力提升微交通循环体系。
常州市钟楼区的丁香路与月季路口毗邻常州妇幼保健院,该位置排队就诊车辆多、上下客车辆临停不规范、候客出租车占道等问题突出,高峰期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交通压力较大。
为此,常州公安交警创新地设计了“内外”交通双循环模式,针对性地对丁香路和月季路的交通组织进行科学化改造,优化各出行主体的出行环境。如今,路口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为百姓顺畅就医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丁香路月季路交叉口东侧为龙江路高架,北侧的棕榈路为主干道,毗邻钟楼区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常州妇幼保健院。路口流量高峰期与就诊高峰强相关,就诊高峰期南北进口流量明显攀升,就诊车辆、临停下客车辆、候客出租车增多,交通行为有所差异,有较大的停车、泊车需求。同时,公交站台、医院南门开口位于丁香路路段上,有一定的行人过街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州公安交警深入调研,认真谋划,科学化协调配置路口资源,提高车辆通行效率,结合理论与实际,具体措施如下:
调整月季路、丁香路渠化,增设就诊专用道,同时优化医院内部道路,使之与外部车道联动,实现交通“内外”双循环模式,提高入院车辆通行效率,增大交通通行能力。
▲丁香路渠化示意图
南北向的月季路,将原先左转、直行、右转兼行的混合车道进行了分离,分设左转、直行、右转车道,让想要进入医院的车辆集中在右转道上排队。
▲丁香路渠化示意图
东西向的丁香路,原先是双向四车道,调整后变成从西往东单车道和从东往西三车道,最北侧车道划为就诊专用道,并设置磁吸隔离桩。
▲医院内部车流设计
▲“内外”循环车流
实现“内外”双循环,重新设计医院内部标线与导向箭头,将原先院内双向通行车道全部整改为逆时针单向通行车道,引导车辆有序通行。
偏移人行横道,避免等待过街的人群在医院门口聚集。设置即停即走区域,将临停下客车辆与候客出租车进行规范管理,避免车辆在主路停车。
▲即停即走区及人行横道设置
▲抓拍探头设置
将人行横道向西偏移,避开医院出入口正前方。
人行横道西侧最外侧车道设置即停即走区域,限时停放,可同时停靠12辆车;增加周边道路抓拍探头,督促就诊车辆即停即走。
迁移公交站台至出入口西侧,减少机非人冲突,避免高峰期在丁香路东侧影响交通。
▲公交站台设计示意图
将医院南门东侧约50m处的公交站台迁移至南门西侧150m处,改港湾式为直线式,非机动车道护栏开口,施划公交停靠地面标线和斑马线,使公交车直接停靠在最外侧机动车道。
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空间,增设80余个停车位;由医院向西侧钟楼卫健委(该地块建设中)租借150个车位作为医院职工停车区;医院接入智慧停车平台,升级停车管理系统,采用智慧停车,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一体化服务,使停车位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关设备、标志标线设计
通过对丁香路月季路路段进行道路渠化改造,优化医院内外人流、车流交通组织措施,因地制宜设计“内外”交通双循环模式,有效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
改造前:
▲早高峰排队严重
▲出租车占道停车
改造后:
▲丁香路月季路口排队改善
▲丁香路路段行车有序
在规范就诊车辆、临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过街等不同股交通流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路口交通拥堵情况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交通秩序从混乱到有序,道路路口从拥堵到畅安,医院内外交通高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