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国企官网被挂上“码农的钱你也敢吞,还钱” ·  11 小时前  
Python中文社区  ·  揭秘 DeepSeek ... ·  23 小时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python接私活,yyds ·  昨天  
Python爱好者社区  ·  DeepSeek 最新中国大学排名 ·  昨天  
Python开发者  ·  “李飞飞团队50 美元炼出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林毅夫:“台湾经济奇迹”是怎么诞生的,又是怎么衰落的?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20-03-12 13:00

正文


继“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之后,台湾“政论节目”又出惊人语录: 8月7日上线的某档台湾时政节目中,台湾某位“财经专家”高谈阔论,抛出了一番大陆民众现在已经穷到了 连“péi陵榨菜”也吃不起的言论 。此番言论经大陆媒体曝光后,瞬间引发了大陆网友的群嘲。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的确创造过经济奇迹。 而今,台湾已从昔日的“奇迹典范”变成了现在的“衰退典范”。 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大陆相比,台湾的相对衰退速度更为剧烈。


近日,大陆宣布自8月起暂停47个城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 岛内发布数据显示,这将让台湾损失760亿元新台币。 蔡英文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三年多,尽管一再声称很成功,但是事实一再证明新南向无法取代大陆市场。


今天,政经社分享林毅夫教授在北大以“台湾经济发展 ”为主题的讲座实录,林毅夫教授在讲座中谈到: 我们需要智慧、需要用冷静的头脑来解决目前在台湾的那些乱象。 我相信,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话,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几代知识分子所不断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只要大陆经济发展得好,台湾的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好。


本文根据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演讲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此次发表略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林毅夫教授, 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198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 1987年学成归来后曾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名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2008—2012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


主办者希望我今天谈谈台湾的经济问题,我想谈两个问题。我们知道台湾被认为是亚洲四条小龙当中的一条小龙,它从 50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我首先想谈谈台湾为什么可以创造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我们知道这几年台湾的经济有一点停滞,我想分析一下台湾的经济为什么会停滞,然后我想和各位探讨一下怎么再创台湾经济发展的奇迹。



“台湾经济奇迹”是怎样诞生的?


台湾的经济发展被认为是奇迹,是说在50年代的时候,台湾的经济还非常的落后。但是从 5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到1970年的时候我高中毕业,台湾的人均收入就达到2727美元,从50年代的37美元变成2727美元,二十年的时间,到1990年的时候,台湾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9263美元。1996年的时候台湾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4000美元。台湾这三四十年的经济增长,非常像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它们的速度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那么低的收入水平、人民生活那么差的状况之下,能够在持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取得高速增长?作为学者,我们总想解释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看过一些文化学者,尤其是北京崇拜儒家文化的学者,认为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经济能够维持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到了80年代变成一个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原因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因为儒家文化强调勤劳、节约,作为一个现代经济,勤劳节约可以增加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但是对这个看法我个人是怀疑的,怀疑的原因是因为文化是不变的。台湾文化确实是继承了从大陆带过去的儒家文化,特别尊敬长者、特别重视秩序等等,这对经济增长应该会有帮助。可是文化是不变的。台湾之所以会从大陆割让出去,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因为在 19世纪的时候,我们的国家非常衰弱,被日本打败了。那么,如果用文化的观点来解释五六十年代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怎么能解释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同样是中华儒家文化,为什么中国那么衰弱,以至于让台湾从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被割让出去?对那样的事情我们大概很难用一种不变的变量来解释。



台湾经济之所以能在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发展那么快,研究政治的学者经常讲是由于冷战的关系。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陆是共产党领导的,大陆、东欧和前苏联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在美国领导之下有一个资本主义阵营,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等是在国际的冷战的状况之下,围堵社会主义国家扩张的前沿。

我们知道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非常有吸引力,尤其对年轻人。那么按照“防止社会主义的扩张”这个说法,美国对台湾、对韩国等提供了很多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和技术上的援助,美国市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开放。我们知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金、技术、市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按照这个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者说5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可以发展得这样好,是得益于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


朝鲜战争时的照片
不过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我想如果这个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应该是菲律宾,因为菲律宾原来是美国的殖民地,美国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经济援助或者是市场开放,都比对东亚的韩国、台湾等更为优惠,但是我们看到菲律宾没有发展起来。同样的情形,如果冷战是关键的因素,那么拉丁美洲的国家应该比东亚的国家发展得更好。我们知道有一个拉丁美洲国家叫古巴,它对拉丁美洲的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即使到今天古巴的经济也不太好,但是你到中南美洲去看看,很多年轻人还是把古巴的卡斯特罗看做是英雄。我们知道古巴就在美国的后门,后门着火了美国当然更紧张,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市场开放、资本输出和技术转移的条件应该比在东亚的韩国、台湾更为优惠。但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发展起来,到了八九十年代老是发生金融危机。
既然不是文化的因素,也不是冷战的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台湾经济以及东亚经济在50年代以后能够取得奇迹般的增长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不一样, 台湾经济之所以从 50年代开始一直都比较好,是因为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 凡是上我课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我提出了一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其实这个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我自己在台湾的观察以及回到大陆后研究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的情况,通过比较总结出来的。


书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个人的看法是,像美国和欧洲这些OECD的国家,它们有很多资本密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但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其实这只是一个果,不是因,是它们国家强盛的果而不是因。真正造成它们发展这么多资本和技术很密集产业的原因,在于从资源和要素来看,它们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在这样的状况下,资金的价格相对低,劳动力的价格相对高。那么作为发达国家,如果它们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话,在它们的产业、产品的生产中就要多用它们有优势的廉价的资本,少用它们没有优势的价格很高的劳动力,这样形成的产业当然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这些发达国家的话,当然最终要靠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改善,但是如果要改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话,就必须着眼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从发展的早期,劳动力相对多、资金相对稀缺的这样一个要素禀赋结构变成资本相对多、劳动力相对短缺的这样一个要素禀赋结构。


但是怎样才可以提升每一个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本禀赋?我们知道资本来自于剩余,来自于生产剩余的积累,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话,就要形成一个产业经济结构,在每一期生产的时候都能够创造最多的剩余,在剩余当中有最多的积累。


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按照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 如果按照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那么不言而喻,你的产品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占据最大的市场,创造最多的剩余,而且这样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资本是相对稀缺的,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是相对高的,由于利率高,那么在剩余当中愿意积累作为下期生产投入的部分就相对多。这样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能够快速积累资本,让它的要素禀赋从劳动力相对非常丰富、资本相对短缺,慢慢地变成劳动力相对短缺而资本相对非常丰富。


台北市夜景


总的来讲,台湾的经济就是这样发展的。 比如说在 50年代,台湾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它主要出口农产品,而农业恰恰是在利用土地和廉价的农业劳动力; 但是到 60年代以后它就开始发展轻工业,包括纺织业、小五金、家用电器等等,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规模都非常小,不过这些产品符合当时台湾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高的情况,有一点像我们大陆现在的状况,它的产品质量不差,价格又非常低,在国际市场上自然有很大的竞争力。 于是在 70年代出现了一个现象: 当时的台湾桃园机场可能是全世界最忙的机场,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台湾小商人,拿了一个 007手提箱全世界到处飞,找订单找市场。 其实,他的产品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而且这些小商人之间,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过度竞争的,不断地杀价,但是他不断杀价也能赚钱,因为岛内的生产成本更低,而且这种竞争的结果使他就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印象: 如果你要轻工业品的话,最便宜的地方就是台湾,所以美国、欧洲的那些大百货公司、大连锁店有什么东西要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台湾,这样就让台湾的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


台湾70年代街头景象


正是由这种产品的竞争力积累资金,台湾才慢慢地进行产业升级,到了八九十年代,向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过渡。其实,台湾在刚开始发展信息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时候也是组装,然后生产零部件,到最后才慢慢地升级到整机与核心部件生产,像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的核心芯片生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台湾都充分地利用了比较优势,所以它的经济就特别有竞争力,而且相对来讲,它的经济也特别稳定,在过去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即便是在 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台湾经济同样没有危机,还是以 4%到 5%的速度增长。


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从50年代开始,台湾的经济发展能够按照比较优势而不是像很多国家和地区用赶超的方式发展?难道国民党就那么聪明吗?难道被我们打败的蒋介石到台湾以后就学乖了吗?我想绝不是他聪明。我看过不少的资料,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台湾在 50年代的时候也推行经济计划——它叫经济计划,我们叫计划经济。在经济计划里面它也曾经讲到说要反攻大陆,要反攻大陆就必须有国防产业,要有国防产业就必须有重工业,所以它在 5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试图想要去优先发展并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很密集的重工业。


国民党迁台后反攻大陆宣传图


但是台湾人口少,50年代的时候只有八九百万人口,而且资源非常短缺,因此当它想推行这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时候,就马上碰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于是政府用财政赤字的方式来运作,结果第二年马上产生了很高的通货膨胀。国民党对通货膨胀是非常敏感的。我们知道国民党为什么失掉大陆?因为在40年代的时候,它没有办法控制大陆的通货膨胀,引起老百姓很大的不满,失掉了民心于是就失掉了政权。在那种状况下,国民党发现它如果像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其他比较大一点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去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话,马上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虽然它后来的经济计划当中也强调发展重工业,但是都是口惠而实不至,都是嘴巴讲讲的,没有任何的优惠政策,没有任何由政府靠行政动员的资源来扶持那些在竞争的市场当中不符合它们比较优势的产业。


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一堆钱只买到一捧大米


由于政府没有这些政策,所以企业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从政府拿补贴、得到保护,当他面对国内国外竞争的市场,当然只能按台湾自己的优势来发展。那就是台湾经济为什么从50年代以后,一直到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初都能发展这么好的原因。这实际上并不是由政府设计的,而是形势比人强。当然,作为学者,我们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我希望从台湾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和大陆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中提出一个让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经济能够比较快速发展的理论。

为何1996年后台湾经济停滞不前?


台湾可以说一直到90年代中期,经济都发展得非常好,到1996年台湾的人均收入达到 14000美元,但是1996年以后,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台湾的人均收入总是在13000和 14000美元之间徘徊,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四年前,台湾的前“行政院长”萧万长曾经到北大来访问,在北大访问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命题,我说你看台湾经济发展的道路,其实跟日本和新加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很接近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它们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很快,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也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比较好地利用了它们的比较优势。我发现,新加坡在人均收入达到了美国的 40%的时候用 17年的时间才使他们的人均收入赶上美国,也就是从1979年到1996年。台湾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基本动力与新加坡是非常相似的,台湾1990年的人均收入9268美元,是当时美国人均收入的 40%。照理说新加坡用17年的时间赶上美国,那么台湾也应该有这个条件。
也许有人说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200多万人口,而台湾有两千多万人口,所以新加坡的例子不足为证。可是反过来看,日本在197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是美国的 40%,到1988年的时候它的人均收入赶上了美国,用了18年的时间。我们知道,日本的人口规模上亿,将近台湾5倍。既然日本和新加坡都可以用十七八年的时间使人均收入赶上美国,那么台湾没有理由不赶上。可是台湾在199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是美国的40%,到 1995、1996年接近它的50%,可是1996年以后台湾就在原地踏步了,之后收入就没有继续增长,相对来说台湾现在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30%多。那么为什么从1996年以后,台湾的经济原地踏步,而没有办法像日本、新加坡那样地继续往前走,最终赶上美国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