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观展 | 一不留神就错过了?没有围墙的展览,得这样get作品!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17-11-10 06:5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谁说新媒体艺术一定要玩转声光电?2017隆里新媒体艺术季带你体验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新媒体展览。 作为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重要版块,新媒体艺术季以“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为主题,邀请了17位艺术家7月陆续进驻隆里,进行在地性创作,打造出一场“散落在古城的展览”。



放弃躁动的show,与隆里零距离互动,艺术家行走古城街巷,寻找创意灵感,开始了一次“接地气”的隆里改造。


什么?!遇见作品全凭缘分?

没关系,

跟上小编的脚步,

一键get所有“藏起来的作品”

这是一篇寻宝地图推送

不要太感谢我~


▲驻地艺术家作品导览图


陈赛华灌(新加坡)

《聆听》

来自新加坡的艺术家陈赛华灌本次带来的艺术作品,是一个形似喇叭的装置。因为外来游客的不断涌入,隆里村民的生活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陈赛华灌称,“这个是一件特别为隆里村民创作的作品”。隆里有东南西北四个古城门,迎恩门就是当中的西门,陈赛华灌把《聆听》安置于此,是希望来来往往的村民多聆听自己的声音,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杨心广

《八仙》

在本次艺术节开幕式举办地——南门广场,陈列着艺术家杨心广的作品《八仙》。提到八仙,大家除了能想到“八仙过海”,还能想到“八仙桌”,艺术家杨心广打造出八张材质各异、造型独特的“桌子”,随意地摆放在石头堆上,看似不经意的构成,实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感。杨心广表示,那八张设计浮夸的“桌子”象征着现代化的产物,而石头则是原生态的东西,这种关系正如都市与乡村的碰撞和冲突。


席华

《踩着“石头”过河 》

艺术家席华的作品位于龙溪河, 龙溪河是隆里的母亲河。《踩着“石头”过河 》包括10块形状不一的“石头”,这些“石头”由不锈钢材质打造,为了保证稳固性,内里注入的是混合材质。本次席华的作品非常注重实用性,除了方便村民过河,还能当搓衣板使用。 考虑到村民经常在龙溪河畔洗衣服,席华特意将“石头”表面做得凹凸不平。《踩着“石头”过河 》充分展现了本次艺术季的在地性和永久性的特点。


这是一次当代艺术思想、观念、创作、材料、新媒体等与中国乡土社会强烈对撞。学会微信平台近期将推出 更多驻地艺术家作品, 敬请关注~



撰稿:佳佳

摄影:谭唯一 佳佳

责编:佳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