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茫茫九派,激荡中流。
昨日为武汉封城一周年,同时,武汉市长变动,引起举国关注。
本次疫情,武汉遭逢最早的人间劫难。新冠疫情的肆虐,给武汉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历时近两月的封城措施,亦使武汉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去年春几乎停滞。2020年度,武汉经济负增长,已在所难免。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新年伊始,百废待兴,经历生死考验的武汉,需要启动新的征程。
未来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版图将发生巨变。在回归常态之后,武汉又将何去何从?
持重剑,行长路,成大器。
一时挫折,不可消沉,武汉是一座未加冕的未来之城,重振武汉,九大方略。争取早日复兴,并且逆水行舟,再进一步。
(1)
高铁战略,武汉的王牌——
全球战略节点,新陆权时代的经济地理中心
为什么是武汉?
本次疫情比非典更为猛烈,除了新冠病毒传播性更广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汉的高铁太发达,五六个小时之内,可以辐射中国
80%
的经济与人口。
这是巨大的天赋,也是一柄双刃剑。
但是,
一旦剑刃操在自己手中,变成发展的利器,这种天赋也将给武汉带来深远的影响,是武汉的一张王牌。
高铁冲击全球海权。逻辑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奉行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先沿海,后内陆。但近年来,随着各个区域的普遍性崛起,国内形势巨变,在高铁时代,市场和人口壁垒被迅速铲平,统一的中国市场以及一带一路连接的周边国家市场,对全球市场格局造成巨大冲击。
美国学者麦金利·康韦在
1999
年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作为中国的内陆中心,武汉被列为“
21
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武汉
2049
远景规划中,定位为洲际中心城市,世界性战略节点城市。所见略同。
武汉连接南北,扼控东西,襟带山河,雄视天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在中国处于天元之位,战略地位极度险要,
以武汉为圆心,其半径
1000
公里左右,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广深,西至成渝与西安,囊括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
2016
年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武汉亦居腰部。在高铁格局中,武汉处于米字型中心,具有压倒性优势。年初,京哈高铁贯通,去年底,京呼高铁贯通,从最东黑龙江,到最西新疆,从最南的两广,到最北的内大漠,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以高铁完成时间疆域统一的大国。武汉则是中国时间疆域的中心。
参见:
罗天昊:用高铁统一中国的时间疆域
罗天昊曾提出“内陆七雄”的构想。包含鄂、豫、皖、湘、赣、川六省和重庆市,横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迅速,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
沿
海四杰,开启中国帷幕,内陆七雄,决胜中国未来。
武汉则是内陆七雄的中心。
崛起于武汉的卓尔广泛布局商贸、港口、地产等领域,即是看好武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前景。坐断武汉,遥望世界。
内需已成中国经济最大动力,国内统一市场初步形成。两大时势来临,
武汉终将大器晚成。
(2)
产业战略——
世界级产业集群,多元产业中心
天下之中,广博多元。
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进,两大产业转移轴线交汇。武汉的产业结构混杂多远。
北上广深等东部中心城市,金融产业和
TM
产业、房地产业成为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去制造业化;东部的制造业城市服务业不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均不足。
武汉却拥有丰富多元的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兼备;中端产业为主导,部分领域实现突破;传统产业产值庞大,在尖端高技术产业,也仅次于沿海中心城市。
武汉既有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众工业,美的,格力都在武汉设厂,规模巨大。同时,武汉也有东风,武重等国企巨头。形成了汽车、钢铁等几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产业也非常强势。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初步崛起。光谷的光纤等产业渐成规模。
在服务业领域,武汉虽比不上沿海中心区域,但是,由于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湖北省会,公共资源丰富,人丁兴旺,比一般的沿海工业城市,反要发达。成为中国服务业的第二梯队。
产业生态丰富,武汉具备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多元产业中心的基础。
武汉天杀六城,与长沙,南昌,郑州,合肥,以及成渝存在工业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汽车领域更是如此。
武汉必须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打破与中部其它城市平行竞争关系,形成互补。
才可以领袖中部,带领内陆七雄崛起。
(3)
创新战略——
腹地最广阔的创新基地,中国创新中心
武汉是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
第四个中国出产的“全球创意城市”。
2019
年,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
115.62
万,
为中国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智力资源雄厚,应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之一。
斯坦福大学造就了硅谷。清华北大造就了中关村,武大和华科,是否能成就光谷?
武汉有可能打破产业转移的惯例,在创新方面超常规发展。
2017
年,武汉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64%
,
仅次于深圳等国内少数城市,超过了中部诸城,
2018
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56.5%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28.9%
。研发强度超
3%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成渝,2020年,武汉的经济遇到临时困顿,但上扬大势不变。
前十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后十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逐步成为主导。
(图片来自网络)
(4)
物流中心方略
——成为全球性物流和市场消费中心
武汉高铁,雄霸天下。
作为中国高铁时代的米字型中心,武汉高铁六小时内辐射的国土面积,全球第一。
国内市场统一,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大力量,武汉必然加冕全球性的物流、市场和消费中心。
武汉一向是国内市场必争之地。
2019
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9.64
亿,与
GDP
比重为
46%
,雄踞十大城市之首。总额则排名15大副省级城市的第三位。
2020年,武汉的消费增长势头被遏制,但是,特殊情况,难以持久,武汉的市场消费能力,迟早会回升。
2019
年,内陆七雄消费品零售总额超
10
万亿,
成为中国唯一超过
10
万亿容量的消费市场,
且增速强劲,未来或三分天下。
北上深消费不振,过高的房价,压制了沿海四杰。狭义的大陆七雄,消费表现远胜于沿海四杰。是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
且市场辐射区域非常广大。
中国正逐步清理省际之间的收费站,一旦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武汉将成为中国大陆乃至全球性的市场消费中心、物流中心。
(5)
争取成为全球
商业与投资中心
水路、公路、高铁,武汉均为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唯航空稍弱。
从武汉各个方向出发,仅需
1000
公里,可控制中国
80%
以上的财富。
商业便利性冠绝全国,最合适成为第二总部
。世界性巨头和国内巨头,纷纷在这一区域投资。
2019年,武汉的上市公司达到
80
家,本外币存款达到
28658.9
亿元。
最关键的是,武汉的商业成本低,便利性强。
入驻武汉的世界五百强已在300家左右,
未来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国内外投资选择武汉。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未来武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6)
青年与人才方略——
建成中部开放之城,人口熔炉与人才中心
立国之基,以人为本。
人口是巨大的财富。
据
2019
年统计,武汉市常住人口
1121.2万,但是,武汉方面宣布,封城时,有
500
万人口流出,留守还有
900
万,
据此推算,武汉常住人口有
1400
万左右。
人口迁徙背后是产业转移,京津南下,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上,在武汉交汇。人口向武汉迁移,大势所趋。甚至东南亚和欧美的移民,尤其是女性会到武汉来。
武汉规划了十大城市副中心,可扩容
1000
万人。未来有可能兼并周边城市。
九派横流,包容万物。
2018
年武汉净流入人口占比约
20.2%
,
2019
年按照
1400
万人推算,应该在
30%
左右。
目前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尚有巨大空间。
武汉作为全球高校在校生最多的城市,若能留住七成大学生,将是巨大的财富。
去年由于疫情影响,国人对于武汉还有疑虑,但是一旦恢复正常,武汉在交通、商务成本、产业机会、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还将继续吸引人口。
武汉的人口顶点或在
2000
万。
人口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有望成为中国新一代移民领袖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有创造力、充满生机的城市。增加
1000
万人口后,
武汉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未来占比应超过
50%
以上,
成为内陆人口熔炉,博大雄浑的国家中心城市。
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中有武汉,包容天下,吐纳四方。
(7)
善用
江湖优势,可持续发展方略
——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交汇中心
大江大湖大武汉。
从持续发展角度看,武汉空间非常大。
2013
年至
2017
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从
7.7%
降到
6.6%
,下降缓慢,同时期的单位
GDP
能耗,则分别减少
3.7%
、
4.8%
、
5.6%
、
5.0%
、
3.7%
,累计下降
20%
以上。
国家要发展,家庭要发财,个人要进步。国家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非常必要。关键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未来最优的发展模式也许是:
在增速方面,保持长期的次高速,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速度。执其两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东部增速已低,西部环境保护任务严重,华北受制于严重破坏的生态。中国未来真正有潜力的地方,就在中南。
武汉近年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且坐拥江湖山川,生态环境在大城市中优势比较突出,
在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环境方面,拥有比京沪等地更多的弹性空间,留白更多。
武汉作用大江大湖。经济发达,生态优美,宜居城市。这就是武汉未来的蓝图。近
100
批外国客人、数十位国家元首曾光临武汉,足见其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