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君按: 很多朋友说,人到30岁会变得特别焦虑,老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更惨的是,如果你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做一份没兴趣又天天打鸡血加班的工作,更会感慨:这种麻木的苦熬何时到头?
真的想说,不要害怕改变。人生苦短,别留下大的遗憾;哪怕最后不成功,至少你试过。下文是一篇真实故事,当年30岁的爱米在上海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她选择了改变。她的一句话很打动西洋君:我只活一次,很想看看照着自己的心愿能活成个什么样子。
2014年5月,上海公司办公室,我正没精打采地做着本季度第一千零一页PPT,突然收到邮件,说是澳洲那边职业评估过了审批,让正式递交移民申请。
那天我情绪不平,破例没有加班。走出办公楼的时候,看见傍晚天色被晚霞和霓虹染出奇幻的紫色,我问自己:“多久没在这个钟点下班了?这样活着真的开心么?移了民,一切反正要从头开始,干嘛不索性去试试自己一直很喜欢的方向?”
那份令人羡慕的外企HR优差,我自己从没喜欢过。本科毕业后进了汇丰,后来跳槽到贝恩,一直做HR,朝九晚——呃,晚不确定,通常是晚七到晚十,有时晚至第二天凌晨,反正很少晚五就是了。大好年华沽给了东家,转眼已是30岁,我开始变得焦虑。
想起以前老是后悔。高考那年我才17岁,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报个热门专业经济学,混完本科四年,等渐渐明白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时,一切为时已晚。我想换专业,没门儿;想考研改学设计,没门儿;想去设计事务所,更没门儿。一听我不安本分,朋友多叹气:“老实混下去吧,什么喜不喜欢,赚钱罢了,等你把爱好变成工作,也就喜欢不起来了。”
父母长辈更是接连敲打:“瞎折腾啥,赶紧结婚换大房子生个娃……”是呵,这世道,等背上房贷养上娃,这些“妄念”也就不会再有了吧。
可是,真的不甘心。我了解自己:我不是能守着一栋房子料理琐碎家事等男人下班的类型;我对空间色彩敏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转型做设计工作。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真是痛苦和煎熬。
有一天,我沿着上海南京西路漫无目的地暴走,一直走到夜幕低垂,街灯缓缓亮起。我问自己:“人只活一次,30岁,30岁怎么了,横竖29岁没咽气,总会活到30岁的。至于别人怎么想,关我什么事----”心意一定,反而好过多了,回到家,我立刻打开澳洲各高校网页,查有没有哪家的建筑系,能给我这种非相关专业的申请人提供一点点机会。
在澳洲转学建筑设计专业,高压之下第一个月近三成同学退学。
一番查询,我发现,这个 门都没有的“妄念”,在澳洲,居然有清晰的路径可以实现!
在常规的两年研究生学制之外,澳洲很多学校设有三年制项目。多出来的这一年,就是专为我这种想改行的人预备的。这一年会强化本科基础训练,确保你从第二年起顺利进入研究生学习。了解这些之后,我就立刻行动了,申请设计学院,找人写推荐信,考雅思,一番折腾,而我的移民申请也在同步进行着。
四个月后,我获得澳洲绿卡。几乎同时,我被墨尔本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研究生部录取。因为有了绿卡,学校按本地学生的标准,减免了我四分之三的学费,我省了一!大!笔!钱!
新生报到酒会上聚满了像我一样“半路出家”的同学,传媒的、哲学的、油画的、农学的。介绍完自己的背景,我说 “我只活一次,很想看看照着自己的心愿能活成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纷纷举杯:“爱米,你这么想太棒了!”事实上在这里,本科很多时候并不分专业,就是通识教育。如果你没想好将来要做什么,可以先读个Bachelor of Arts/Science,以后慢慢转。
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新楼,2016年冬。中间的立面是旧楼拆除的时候保留下来的。两侧是加建的新校舍,楼顶是一个屋顶花园。
路是给铺了,可这千山万水,却是要自己走的。换专业压力很大,单那几百个拉丁语植物学名,就快要了我的命,更别提眼花缭乱的工程图,完全陌生的制图软件,还有永远读不完的参考书目。高压之下,第一个月,就有将近三成同学退了学。
难到想哭的时候,我也问自己,日子安稳又平淡,花样作死为哪般?还有个朋友的太太跑来跟我分享她的失败经验。当年她从国内来澳洲,商科转到景观,和我一样。她把植物表和拉丁名打印出来贴了一整面墙,还是搞不定,最后退了学,回家当太太去了。
但是!只要想到也许有一天,我设计的某个景观,会真真切切建成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就又能坚持下去了。
苦苦捱过前三个月,我发现一切虽然难,但其实都有方法解决。我不会用绘图软件,学校有免费视频教程。有时一个命令卡在那儿,上论坛一问,很快有大神出来答疑。老师永远都忙,但是有问必答。有时候他们不直接回答你,就扔给你一排新书单,骂骂咧咧地逐条啃完,居然真的就迎刃而解。图书馆资料齐全,大部分都有电子版,在家就能查。有次一张手绘地形图怎么改都不对,快崩溃了,最后干脆跑去3D打印。那个纸面上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到了三维空间里,突然变得一目了然。慢慢地就开始有了信心,遇到问题不再恐慌。
在这儿,只要和专业相关,学校会不遗余力提供最好的资源,图书馆、3D打印机、模型室,各类讲座——讲座请来的还都是业内大牌,马岩松,让·努维尔……但是,一旦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就只有最基本的供应。比如吃喝,校园里餐馆很少,晚间和周末还都歇业,只保证你中午能填饱肚子,别的概不提供。于是周末就比较惨,饭馆不开,又没空自己做,到了饭点,机房里画图的同学跟一窝兔子似的,纷纷从包里掏出胡萝卜小黄瓜大嚼起来。这和我在国内上学的感受刚好相反。在国内,只要不涉及专业,一切应有尽有,小龙虾、烤肉、火锅、游戏室、小旅馆……但要想查点正经专业资料,至少得先翻墙……
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新楼内部。中庭部分是从前的旧校舍改建的,平时用作机房和公共休息区。期末用于展览和各类活动。两侧是加建的新教室。
第二学期开始,换专业的阵痛褪去,我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仅可以听懂每堂课,读完每周参考书目,偶尔还有闲暇时间能去玩儿点别的!比如游泳,比如自己设计点小首饰3D打印,比如在厨房弄个悬挂式迷你花园,种上百里香、罗勒、朝天椒,比如在周三校园农夫市集上闲逛,买下一颗罗马花菜,烹煮之前,先用植物二名法查查它和远房亲戚白花菜什么关系,再拿分形公式在建模软件里三秒钟画出它的样子……生活清简,但只要一想到多年来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就心情大爽。
随着学习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也开始留意观察学校里的中国学生。怎么说呢,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特别“苦”:用尽洪荒之力做复杂的模型,P酷炫的效果图,结果却常常不太理想。一次,一位教授来班上评图,很不客气地对着一个女生的图纸吐槽:“你的图面很酷炫,这非常好,我很欣赏。但是,没有合理的逻辑支撑,浮夸的图面什么都不是。大家都知道我偏爱参数化,但是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投我所好加投机取巧,那可不行!”
女生闻言神情黯然,她可能还没察觉,这种回避难点,追求表面的作风,可以说深受国内某些坏风气的影响。很多时候,只要擅于揣摩上意,把握文件精神,把表面文章做漂亮就行,至于实质的内容,“差不多就行了呗”。相比之下,国外的院校更重视他们重视你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你的某项技能有多熟练。我想这是Education和Training最为本质的差别。
要画图建模,还要种树栽花,要熟读理论,建筑系压力也是有点大……因为辛苦,我们系也常被人打趣儿。这三年里,听到最多的是:“哎,听说你们系都是女汉子啊。”每次我都很想反问:“谁定义‘女人’?谁定义‘女汉子’?”在澳洲,你极少看到女生以取悦男人或被男人取悦为生活重心。我的闺蜜Linda,情人节和男朋友去温泉酒店度假,第二天一早黑着眼圈儿回来。逗她:“很浪漫嘛,眼圈都青啦!”她答:“没啊,画了一夜图……”“你跟男朋友彻夜画图欢度情人节?”“温泉酒店一早订好不能退。图也不能不画,今天要交。”“那你男朋友呢?”“他挺好,泡完温泉自己睡了一夜,早起给我买了咖啡。”
如此这番,是不是女汉子已无所谓。只想说:长期充实的学习,高强度专业训练,会帮助女生建立一个完整而强大的自我。
2016年年底,我以一等成绩毕业,拿到硕士文凭。现在已经开始在澳洲一家设计事务所实习,主要负责花园景观设计,两年后通过考试就可以注册开业。
这种一心想改行,最后真的改成了的感觉,实在非常美妙。在一个“对”的环境里,把原先的“妄念”变成了现实,也是命运的馈赠和奇遇吧。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移民之后实现了呢!
现在有句话很流行: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好脏好乱好快活。只想说,国内人到中年腆着肚子,周转于各种饭局,觥筹交错,真的就开心么?澳洲这边,风光无敌的海滩到处免费,游泳、冲浪、划船随便玩,说国外无聊的,不妨老外喜欢的各种户外运动,也许最后你也会很享受。
不管怎样,我喜欢这边。我渴望改变,在这里,我真的做到了。
想去海外生活吗?请在微信号回复国家名 如 加拿大 查看相关文章和政策,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手机号码,邮箱),会有专业的顾问和您联系
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还想看
贾葭:2017,流动的世界欢迎勇敢的你
孩子,这就是我送你去美国的原因
致命雾霾、国民身体与大国领导人
骆轶航:美国的网约车司机需要本地户口吗
贾葭:做好准备,牺牲一两代人
西洋参考所刊文章均由海内外名家受邀撰写。我们也诚挚欢迎您的投稿。
外邦科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