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降低经济增速与人民币汇率剧贬武器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
时事节简版》
星期五
10
年
11
月
12
日
●值得警惕的一个局面
因此,值得警惕的是,届时,
由于“中国与欧美之间的利差”已经达到“
7.75
至
8.00%
(以中美之间为例,美国是零利率)”,特别是在“全球立刻将进入通货紧缩的市场预期”下的,原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投资(特别是实业投资)都将变得“更加微薄”,而在这种市场预期下,“市场资金”将因为这“
7.75
至
8.00%
”的巨大利差而迅速流出东亚、特别是中国,流向欧洲、特别是美国,以等待“欧美”的“加息周期”。
如此一来,届时“必须抗击通货紧缩”的中国资本与货币政策、还得为争取这部分资金留在中国而感到为难:
其一,选择继续加息?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通货紧缩”来了,“降息”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有加息的空间?
其二,选择“降息”?如果那个时候欧洲、特别是美国“准时启动”了加息进程,那么,“
降息”将令中国境内的“热钱”跑得更快,国家势必加大资本管制,而出不去的资金,又将因“实体产业投资”在通货紧缩下很难盈利、甚至赔钱,而不得不又转向之前被“不断加息”暂时压住的房地产投机市场,
因此,就那种单纯地认为“加息是目前控制房地产最好手段的观点(我们再次强调,就目前国际局势而言,中国控制房地产的最有效手段是严厉、且到位的行政与法律手段)”而言,如果在那个时候被迫“降息”、则无异于前功尽弃。
总之,将令届时的中国的资本与货币政策左右为难!
●“最”值得警惕的一个局面
然而,有必要强调的是,届时,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可能不过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广大南方经济体的一个缩影。
因此,最值得警惕的是,经过前两段排列与组合,目前已经在“南北撕裂”之前激化的“三边撕裂”,在那个时候
,也就有了“弱化”自己、并“强化”“南北撕裂”的“前提条件
”。
而在“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化成“欧美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抛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消除“三边撕裂”自我缝合、并转而联手强化“南北撕裂”的“前提条件”。
事实就是,就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而言,如果仅从经济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
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南方经济体”,尽管中国也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经济与社会代价,比如一度失控的房地产市场所夹带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
另一方面,就是在“一方面”的基础上,
促使“美日之间”、“欧美之间”在“三边撕裂”的框架内,在核心利益的“强烈撕扯”下,最终分别上演了“丰田事件”与“希腊危机”。
●再谈对中国央行于欧美之前“率先加息”的“保留态度”
正因如上考虑,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对中国央行于欧美之前“率先加息”持“保留态度”、并提出如下观点:
第一,我们认为,就目前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特别是金融形势而言,不论是抑制通货膨胀、还是调控房地产,中国政府都有比“率先加息”更好、更安全的手段,也就是
行政与法律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
在“美元本位制”的“无限发钞功能”仍未被彻底抑制
、“
制造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
--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原油价格仍被华尔街操纵
的背景下,中国如启用
强大的行政系统、辅之以严格的法律条文
,将是中国抵御“输入性通货膨胀”也好、更加有效地调控房地产市场也罢的、最可依赖的手段。
●就结果而言,中国央行“率先加息”的“
经济意义
”的确值得商榷
第二,我们认为,就目前的国际政治、安全、经济特别是金融形势而言(请注意我们的条件),中国央行“率先加息”,至少也得要求“欧洲、特别是美国也相应调升利率”作为“对等条件”,从而实现“实质性”的“共同加息”局面,以始终维持“中欧美”之间的“即有利差”,全力防止中国资本与货币政策(甚至全球主要南方经济体的资本与货币政策最终悉数)落入“被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双面夹击”的境地。
在我们看来,由于中国央行“率先加息”,
美联储“就”立刻执行
了此前一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
二次宽松”
,从而迫不及待地
向全球发出了“全球性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强大信号
,并
引导“试图避险”的市场资金,令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涨势如潮,从而直接推动了中国国内生活与生产资料价格、资本市场一路上行
。
因此,就结果而言,显然,中国的“率先加息”,其在经济层面、特别是金融层面之“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
●美国控制下的“
哼哈二将
”已“先后出头”要求中国“继续加息”、人民币继续升值
另外,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在“美国二次宽松”催动世界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就在这段日子里,在
G20
峰会的前后,美国控制下的“哼哈二将”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已经“先后出头”了,它们分别以“组织总裁”的名义(卡
恩与佐利克
)、外加“组织之经济报告”的形式、更或是抛出一些“极具诱惑的新概念(这一点稍后再做展开)”,试图共同引诱、并呼吁中国“继续加息”、继续大幅升值人民币,至于名义嘛,不就是“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吗?
●如果不能实现实质性“共同加息”的结果,那么
..........
最后,在“其次”的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展开,则我们认为,如果不能实现实质性“共同加息”的结果,那么,中国央行“率先加息”则既起不到压通涨的作用(
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输入性”的,是欧美日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导致欧美日流动性泛滥、令国际大宗商品“虚涨”的结果,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个“输入性”与“虚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大国政治动机的)
,也起不到控制“热钱”注入的作用,因为
热钱
(
源于欧、美、日元零成本流动性的“一系列衍生物”、比如,有些中国公司、特别是房地产公司在境外举债
)将因中国境
内、外“利差”的进一步扩大
,经“
有待进一步强化管制”的“资本项”
、特别是“
很难监控”的“贸易项
(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讨论过)”加速
注入中国
,再加上许多“
热钱
”原本就带有“
强烈的政治企图
”,根本就
不会
计较成本与得失
,只要能起到“造舆论”的作用、能鼓动“市场资金”不顾一切地推高中国的生活与生产资料价格就行。
●“上述事实”为“赤裸裸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威胁”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讨论进行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美国财长盖特纳周四的那两段讲话,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它“是华盛顿对北京发出的、赤裸裸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威胁”了?同样不难找出,华盛顿向北京发出这一“经济、特别是金融威胁”的“理论”之所在。
真实的情况是:
在中国“率先加息
0.25
点”、发出“紧缩”的“经济信号”之后,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等大宗商品、欧美股市除了当天反应剧烈、一度大跌之外,立刻就恢复了原态,且在美国“立刻宣布二次宽松
6000
亿(实际上是
9000
亿)美元”之后,在欧盟、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即有低利率(意在观望中国的后续反应)、而日本央行却扬言“准备进一步宽松”之后、就立刻猛涨,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活与生产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
显然,“上述事实”也是为那一“赤裸裸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威胁”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如果实质性“共同加息”不能实现,中国应该立刻着手消除“率先加息”的负面效果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中欧美”之实质性“共同加息”不能实现,那么,基于“首先”的危险性
、基于“美国所发出威胁”的现实性,中国应该拿出“强有力的后续手段”,立刻着手、全力消除“中国率先加息”的负面效果。
●就目前而言,对那种“逼”中国“率先进入加息周期”的企图心还是非常警惕的
但我们也注意到
,从中国央行近日并未“如其所期望的”继续上调利率,而是重操“调升银行准备金率”、连续强化资本管制、强化对热钱的制度管制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中央政府多部委已开始“放风”可能用行政手段(比如限购令等)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
,中国央行对“美国资本”想调动一切资源(比如操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原油价格)、与中国境内以各种形式(
有直接投资、也有间接投资
)存在的“
美国资本
”相策应,共同“逼”中国“率先不可逆转地进入加息周期”的企图心还是非常警惕的。
●
针对中国的“率先加息”,我们还提出过一个观点,即:这是一次“政治加息”且是一“经济冒险”
前面说了:就结果而言,显然,中国的“率先加息”,其在经济层面、特别是金融层面之“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
然而,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中国的“率先加息”,我们还提出过一个观点,即: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率先加息”无疑是一次“政治加息”且是一“经济冒险”,但结合我们之前的讨论,此举应该是
为了彰显“一系列决心
”,即:
第一,如果日本、韩国、东盟等东亚经济体跟随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围攻中国”,也就是借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等,在“更加严厉制裁伊朗与朝鲜的问题”上“围攻中国”,那么,
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韩国、东盟经济的“增速”。
第二,如果欧盟跟随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围攻中国”,也就是在“更加严厉制裁伊朗与朝鲜”的问题上“围攻中国”,那么,
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欧盟经济增速。
第三,如果美国朝野在人民币汇率上继续“攻击中国”,并决心最终通过“涉华汇率法案”,对中国所有出口美国产品课以重税、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争的话,那么,
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与中国高度互补的美国经济增速。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由于中国已经“率先加息”,因此,如果美国“精确计划”的、对中国的“天下围攻”得逞(特别是成功引诱欧盟与之联手),那么,在第一、二、三的基础上
,作为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足以立刻消除“中国率先加息”之负面效果的“经济手段”,就只能动
用人民币兑美元(或者兑欧元)大幅贬值
这一手段了。
以人民币选择兑美元突然大幅贬值
100%
、甚至更高幅度为例,“美国资本”在撤出中国时,如果必要,再辅之以其它的资本与货币政策、强化的外汇管制政策,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让其“在华赚取的投资、或者投机利润”于“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的!
显然,那些“欧、美、日元”尽管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是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当然了,这是指市场风险而言,并不包括上述这些“政策上的风险”。
第五,在第四的基础上,“
第一”就可能演化为人民币带领东亚货币兑美元(或者欧元)大幅贬值,从而决定东亚商品是输美为主、还是输欧为主。
由于“
东亚商品”的主要流向,意味着选择谁才是将来的硬通货,这样,就可以一边破功“天下围攻”,一边重置欧美经济运行成本,引导、并分化欧美市场利率,激化欧美经济矛盾;
第六,在第四与第五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
率先加息”,意在宣示
:
中国决心以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手段,去“反击”美国、或者“欧美”、更或者“欧美日”以及所有“有心跟随美国”的势力、强加在中国身上的贸易、金融战争,或者“天下围攻”。
●中国“政治加息”在政治层面取得了初步成功
从刚刚结束的
G20
峰会的过程、是结果来看,显然,在“引导”出美国立刻执行“二次宽松”、全球大宗商品立刻暴涨,国内、外舆论,特别是美国控制的“哼哈二将(卡恩与佐利克)”联诀要求中国“继续加息”,甚至美国财长盖特纳公开进行威胁等“一连串经济上的负面效果”之后,中国“率先加息”在政治层面却取得了成功,这一成功着重表现在将华盛顿原本计划用于“天下围攻人民币汇率”的首尔“
G20
”峰会,
给“鼓捣”成了“天下围攻美国二次宽松”的“
G19+1
(美国)峰会”。
然而,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说是“鼓捣”,但“鼓捣”的真实含义,正是上述“一系列决心”。
因此,如果仅从“政治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
在经济层面值得商榷的“中国率先加息”、却将美国精心为
G20
峰会设定的靶标
--
“人民币汇率问题”成功地置换成了“美国的二次宽松”。
●在“成功置换”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北京展示的“第二”个决心
显然,必须指出的是,在“成功置换”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北京展示的“第二”个决心,即:如果欧盟跟随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围攻中国”,
其“实质”也就是在“更加严厉制裁伊朗与朝鲜”的问题上“围攻中国”,那么,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欧盟经济增速。这一点,欧盟经济的发动机
--
德国,应该是最有体会的。
●英国“准备争取成为”人民币走进欧洲的战略平台
事实上,中国与德国经济之间的高度互补,中国与德国都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体,这些也是我们之前提出、与“中美国(
G2
)”不同的是,“中德国(
G2
)”是“可以考虑的”原因之所在。
真实的情况就是,在首尔
G20
峰会前后,德国总理就公开表示了两个态度:其一,是“美国二次宽松损害世界经济“,其二,是“不要再攻击人民币汇率”。
另外,在胡锦涛主席访法过程中、在英国首相访问中国的过程中,欧盟另外两个核心国家
--
法国与英国,也与美国的立场“距离”得远远的,并通过“各自的方式”、分别给出了两个对“美元本位制”极具有挑衅性的观点:
第一,法国财长拉加德公开声称:“美元不能再作为唯一的储备货币”。
显然,在目前条件下,如果“美元不能再作为唯一的储备货币”,那么,言外之意,自然就是“只有欧元勉为其难了”。而这,就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第二,率领英国史上最为庞大的访问团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其“内心”中打的“小九九”却是:英国“准备争取成为”人民币走进欧洲的战略平台。
●“英美特殊关系”之英国已经为自己准备后路了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英国首相“抢”在
G20
峰会之前“北京一游”,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英国已经为自己准备后路了,那就是:如果可能,就准备脱离“美英特殊关系(这一特殊关系正是‘寄生’在美国金融霸权上的)”、且准备以“欧洲金融中心”的“新角色”回归欧洲、并继续保持其全球金融中心的“老角色”。
显然,不论想要拿到这一“新角色”、还是想维持那一“老角色”,在“美元不能再作为唯一的储备货币”的今天,都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而这,正是英国首相宁愿“为拿一张微不足道的订单、也要率领英国史上最豪华的访问团、抢在
G20
峰会之前‘北京一游’”的真实动机。
非常清楚,这位正操心着“与美国经济虚拟程度并无二致”的英国经济的、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英国首相、的确“志在高远”!
●欧盟在“公开盘算”“美元(包括金融霸权在内的所有美国霸权)”的后事
我们认为:不论是第一(法国人的想法)、还是第二(英国人的打算),更或者德国总理莫克尔公开表示的两个态度,本质上都是“拒绝与美国联手”在经济、特别是金融上攻击中国,不仅如此,还相当于在“公开盘算”“美元(包括金融霸权在内的所有美国霸权)”的后事。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公开盘算”正是建立在人民币的“扶弱(欧元)锄强(美元)”的基础上的。
还有,这种“公开盘算”也是“中国近段高调出击中东方向”、并“史无前例地”通过“与土耳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通过中国军方高层对中东国家(叙利亚、约旦等)一系列军事访问,特别是向欧盟影响力很大的黎巴嫩赠送军事装备等一连串动作,开始在中东方向显示“中国军事存在”的“逻辑发展”。
●有心发展“高铁”的保加利亚、已经挂牌交易人民币了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中国决心阻击美国旨在“天下围攻中国”的一系列计划中,将阻止成功与否的突破口选在中东方向、选在欧盟身上的策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在胡锦涛主席访法期间中法双方签下的一系列协议中,特别是,在英国首相访华期间签下的金额上微不足道的订单中,都有着一丝“中欧准备进行实质性高科技合作”的“味道”在里面。
还有,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有心发展“高铁”的保加利亚、已经挂牌交易人民币了。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之前的讨论中,将其列为欧盟“是否准备”登陆东北亚(朝鲜半岛)、“是否准备”实质性参与中国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信号标”。
二十一、
货币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