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爱情,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
我们常把这些称为遗憾的爱
完美的爱情是多么难得
我们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去荒岛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这个问题反映的核心是什么对你最重要,以及你能否明确自己的需求并且进行选择。
读书和获取知识也是一样,在芜杂的信息汪洋里快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正确信息也是一项能力。
一个领域有无数本书,我们没有过多时间去一一阅读,如果现在问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你想快速学习某个领域,应该如何选书?
读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还不如不读,一方面浪费时间,还可能把自己引向错误的认知而不自知。
全球最大的房屋租赁平台爱彼迎的CEO布莱恩·切斯基介绍了一个去芜存菁的方法,还是挺颠覆我的认知的,他说:「找到决定性的信息源 (definitive sources),这样做的一个可能是你找到的信息源是错的,那么你就陷入了错误的认知里;但如果你选到了对的信息源,你就不用再浪费时间看其它东西了。」
我相信各个领域一定是存在这样一本入门书的,它能夯实你的基础,让你少走很多弯路,颠覆你的认知,并且帮助你快速掌握套路,迅速进入一个领域。
它扮演着一个跳板的角色,借由它的介绍和启发你得以在各式信息中拨开迷雾,高效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比如,市场上有无数教程和课程教你如何做好ppt和海报,经过仔细挑选和反复阅读,我的设计领域「唯一之书」则是罗宾·威廉姆斯的《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她是一位世界级设计师,同时也是Adobe和Mac技术社区内的偶像级专家。
她以大量的案例和图例将复杂的设计原理凝炼为四个基本原则:
除了中文版的排版有失美观,这本书作为设计领域的基础书几乎没有其他缺点。
把知识化繁为简,往往是通往庞杂信息世界的最好入门。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因为凑单和满减券在冲动下买的书不胜枚举,有时候会发现惊喜,但大部分时候这样买到的书都让人失望。
我们买书不仅受到自己内在需求的筛选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比如极富诱惑性的优惠促销、吸引人的广告语、各种热门书单榜单。每一个细节有可能影响我们选书的过程。
在那本看了30秒就让我无法放下的书《¥19.9》里,作者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说,由广告人创造出的一个虚幻的美丽世界里,引发人们的嫉妒、攀比、欲望、悲伤从而刺激消费已渐渐成为广告商业世界的「金科玉律」。
同名法国电影《99法郎》
他曾做了10年的创意广告人,却跳出来以广告人兼文学评论人的身份来警惕大家,别让书籍受了广告和营销的腐蚀。
好在蜗牛读书提供了一个很棒的平台,我通常是在蜗牛上读书,觉得特别棒的书才会选择买纸质书收藏和二次阅读。
如果不想被广告迷惑,首先设定自己的选择机制,提前翻阅这本书的目录和概要,看看是否符合你的学习需求,语言符合你的读书习惯。
另外,借助外部的评价辅助你的选择,可以浏览相关书评、评分。当然大部分人的评论不一定是对的、中肯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只是用来辅助你选书。
有人说,以往书是知识的载体,而在信息更迭如此迅速的现代,知识的载体早已变成特定领域的牛人。
我不完全同意这句话,尽管牛人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拥有更多资源和更高效的方法,但盲目追随还是有可能会导致认知偏差。
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成功是否能被复制尚且存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和经验是多种复杂因素聚合而成的结果。
但是,选择性地读他们传记、推荐书单,还是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导,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发展,读一读这个领域的前辈走过的路、遭遇的失败、采用的方法、所处的环境,这些都能让你有所思考、自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将要走的方向。
我的方法是在喜欢的书里挑选ta看的书、引述、注释的书,这样顺藤摸瓜,总能拼凑一个更完整的拼图,对ta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我反复读的虚构类写作书《这样写出好故事》里,作者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提到了不少参考书目,作者在书里的推荐书籍和引用书籍一般都是经过重重筛选的好书。
从这本书里延伸出来的书单:
《写作艺术的禅心:创意散文集》
《创意写作的艺术》
《自然写作》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如果打算专攻这一个领域,可以采用主题阅读法,以正在读的书为起点,把主题内的一连串书籍都揪出来,这样就引发了连续阅读的过程,还促进了知识的体系化。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或使用公众号搜索功能阅读更多图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