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条
念佛无甚深义,念佛之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
这里说“无甚深义”,这就已经是甚深义了。知道念佛必往生,这是大智慧。但是话讲回来,这句话说深,深无底;说浅,任何人都可以实行,都听得懂,做得到。
法然上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念佛法门,不要站在众生这边把它说得很难,说得很深,其实很浅白,只要知道念佛必往生就够了。所以,这句话也是举重若轻。
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总纲,是归宗结顶的法门,但是轻轻一句就说完了,“念佛无甚深义,念佛之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不要在念佛法门当中另外显示自己深入的理解、智慧等等,不要谈这些。以为除了念佛必往生之外还有甚深的道理可言,这样的人就漏于弥陀本愿,就危险了。
第十二条
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念佛的时候心里要想什么?什么也别想,只是知道阿弥陀佛没骗我,念佛一定往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想法。
心清净不清净,能持戒不能持戒,能出家不能出家,能吃素不能吃素,能诵经不能诵经,有烦恼没烦恼,罪业是轻还是重,不想这些,这都没有必要,没有意思。所以讲“心无所系”,对这些从来不考虑。
善导大师说“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不问时节久近,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处诸缘,一切都不问,但知“本愿不虚,称念必生”,就想到这一点,阿弥陀佛没骗我,念佛一定能往生,这就够了,就毕业了。
第十三条
念佛无别样,称名号之外,无一切样也。
唯知“称念必生”而尽心念佛者,即得往生也。
念佛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吗?有规范的姿势吗?没有,没有别的样子。
要说有样子,只有一个样子,就是称弥陀名号,在称名号之外没有什么样。是不是要打坐?是不是要开悟?是不是要诵经等等?那都不是念佛之样,念佛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有人问“是念‘阿(ā)弥陀佛’还是念‘阿(wō)弥陀佛’”?都可以,佛都知道你念的是他。各地的语言不一样,方言不一样而已,这不影响。
你是中国人,就中国人念佛;你是日本人,就日本人念佛;你是越南人,就越南人念佛;你是西方人,就西方人念佛:口音多少有点差别。印度人有印度人念佛的方法,大致差不多,这都没问题。在中国来讲,你是四川人,就四川人念佛;你是北京人,就北京人念佛;你是福建人,就福建人念佛;你是浙江人,就浙江人念佛:口音不一样,没关系,念的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佛都知道。
是打坐还是行住坐卧,一切没有限制;大声、小声,念得长、念得短,都没有限制。因为这是广救十方众生的法门,佛号是十方众生称念的,或许有的人是这种口音,或许有的时候体能好、声音大,有的时候体能也不行,只要口称佛名就行了。我们只要知道称名必生,尽心念佛就可以了,这样就即得往生,这就是标准。
第十四条
念佛者,以无样为样也。
唯常念佛者,临终佛必来迎而往生极乐也。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无样为样,无义为义。
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样子,这就是念佛。念佛在众生这边找不到理由,说“他凭什么往生,有什么道理?”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道理,所以在众生这边不要谈,无义为义。
第十五条
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学问。
但,若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学之也。
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是第一的,只要念佛就行,用不着有学问。不过,有的人不了解经文的道理就不能安下心来念佛,为了让自己相信念佛往生的道理,好安住于念佛,这才有必要学习,就可以学习经文。
所以,我们要明白,做学问和念佛实行来比较,重要的是念佛,做学问是为念佛服务的。如果已经安心,能够念佛,那就念佛;如果对念佛还不安心,当然要听闻,要请善知识引导,开示。我们听闻的目的不是超过别人、显示自己懂得多,目的还是为念佛服务的。
第十六条
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
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
如果不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就要学习经文祖释,从大体上、根本骨干上知道就可以了。如果广泛地学习,要把犄角旮旯都搞清楚,恐怕我们凡夫的智慧没那么充足,就变成只是在文字上思维、下功夫,浪费称名的时间,这样就得不偿失。
不过,话讲回来,真正懂得“粗知则足”的人是有福报、有智慧的。法然上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第一句就是“粗知则足”,说“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粗知则足”就是一切都满足,“好了,终于能往生了”。遇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我是往生之人,我跟他们计较什么呢?”会体现在生活当中,有喜悦,有安心,有满足。即使遇到苦恼的事,也知道这是凡夫烦恼的习性,还是回归念佛。这叫“粗知则足”。
当然,有很多人,就算你跟他讲得非常细了,他还是不足,“哎呀,我的问题怎么还没回答?”他有成千上万个问题,从古到今所有关于念佛的疑问,他都要问一遍。这就是没有智慧,他不能依一隅就同时知道其他三个角落,他不知道,不能以此类推。所以,“粗知”就是掌握根本核心和要点。
我们往往是知细而不知粗,就像看一棵树,总是执著枝叶这方面,对于主干根本看不见。真正会看的人是掌握主干,枝叶可以忽略不计。
“足”也是“满足”的意思,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心境,人在世间就怕不满足。有的人念佛了,说“我知道了,念佛一定往生,可是我的烦恼太重了,我要学一点空,用空来对治烦恼”。他好像掌握了主要的,粗知了,知道念佛往生,但是他不足,不足就说明他没有粗知。念佛人哪里用得着“空”来对治烦恼呢?既不是我们需要的,也不是我们能做到的。
具有机深信,机的苦迫状况就会增长我们念佛的动力。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越是污泥,莲花的香味越香。一切苦迫也好,逆顺境界也好,都是我们念佛的营养,这就是“粗知则足”。
就像一棵树,如果生命力很旺盛,随便一栽就能活,这叫“粗知则足”。有的树很娇气,怎么给它施肥、浇水,每天服侍它,它都长不好,它总是不满足,动不动就甩脸给你看,这就不叫“粗知则足”。会长的树,埋下去自然就长得很大。
学习教理、经文的目的是为了念佛,这就是这条法语给我们的启示。不是无穷无尽地学习经文,放弃称名的时间。
说起来非常惭愧,我有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些老太太,称名是正定之业,那些老太太一天到晚都是正定之业。要给别人讲解,就要花很多时间在读诵正行当中,正定之业的时间就不如别人,肯定不如那些养老院里的老人。
第十七条
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不可喜好理论。
称名之行者,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吾身既是愚痴卑贱,则不可妄论其他法门也。
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这句话也是醍醐灌顶。
法然上人说“我的徒弟们,你们要记住,不可以偏偏喜好义理、喜好理论。我们是念佛实行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呢?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还愚痴生极乐,从早到晚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既然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是愚痴卑贱之身,就不能妄论其他法门的高下贵贱。
如果想成为学者,成为通宗通教的人,“学者骨”就是骨子里对各宗各派都能评判一下,有人就有这样的志向,这样的人最后往往走得不好。
所以,印光大师说,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如愚夫愚妇走得潇洒自在。两位祖师讲的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