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姊妹服侍过的3个区域:
甘肃天水、西和、徽县
本条微信转载自《教会》杂志微信号,编者添加了一些图片及注释条目。
贾兰珍、贾素珍 (Annie & Susie Garland)
“我们中国的姑娘,都规规矩矩在家里做针线,大字不识一个,照样嫁人生孩子。哪像你们两个,甩着大脚丫子,跑到别人国家来抛头露面,将来有哪个男人敢娶你们?”
这位本来温文尔雅的中文老师口中所嫌弃的,正是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亲姐妹:贾兰珍、贾素珍。这两位宣教士在1891年抵达中国,在第一阶段的语言学习结束后,她们就被分配到甘肃秦州(今天的天水)的福音站,一边继续学习中文,一边服侍当地的居民。
贾兰珍、贾素珍虽然被中文老师批评不懂中国礼仪,又被指她们的基督教信仰有点荒诞,但是她们总是非常有爱心和耐性向老师分享自己的信仰,最后也分别带领了两位中文老师接受基督,成为贾氏姐妹在中国所结的第一串果子。
除了关心秦州和教会里不识字的朋友外,妹妹素珍更特别关心盲人。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为他们创立出一套盲人国语拼字法。她默默耕耘的成果,很快得到大英圣经公会的文显理博士极力推荐。1914年,这位扎根在中国西北的单身女宣教士,出版了盲人版的《诗篇》;不久,又出版了一本《旧约历史》,祝福了很多盲人[1]。
日月如梭、时光如箭,兰珍和素珍在秦州不知不觉事奉了三十多年。当一切都已得心应手的时候,她们却要离开这个大城市,南下到更加偏远的徽县,开辟新的福音站[2]。1929年,甘肃全省遭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贾氏姊妹也面对前所未有过的挑战和艰难。从妹妹素珍向姐姐诉说的一番话,我们就能够体会她们那份无助和无力感觉。
妹妹抱怨说:“我们都这么努力,照样有人饿死;我们看病送药,前脚洗完脓疮,后脚就看见他们倒毙在田野,被野狗乌鸦分吃;我们处理尸体,刚埋完一个,又倒下一个。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呢?”
緃然如此,姐姐兰珍仍然相信神是五饼二鱼的神。比方原来每天需要两百个面包,增加到每天两千个,神的供应也没有缺乏过
[3]
。
甘肃省这场大旱灾引发了饥荒,饥荒夺去了数以万计灾民的性命。当时仅兰州一地平均每天就有200人死亡,短时间内大量人口死亡,尸体安葬不易,又造成传染病,当地的宣教士都奋不顾身的参与救灾,结果全省五十来位宣教士中共有六位都是因照顾灾民感染伤寒被主接去,兰珍和素珍就是其中两位[4]。
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甚至要失去性命时,很容易会灰心丧志说:“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呢?”但信实的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从第一天踏足中国开始,这位信实的主就一直与兰珍和素珍两位宣教士同在。她们相信,你相信吗?
[1]1905 年,贾素珍教士尝试用新方法教导盲童读书,之后多年不断研究、改进和试验。 1913 年上海举行全国盲人事工大会,贾教士借用流行盲人字法(Braille System)创出的盲人国语字法(Mandarin Dialect),通过采用。1914 年,她完成盲人版的诗篇,由大英圣书公会发行。稍后还出版《旧约历史》(Old Testament History),对中国盲人贡献良多。
来源:http://www.ccmhk.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2946&Pid=16&Version=64&Cid=37&Charset=gb2312#.Wul9h1tL-Ul
[2]1921年5月,贾兰珍到离秦州125英里外的偏远农村西和县殷勤工作了五周,为那里的宣教站带来复兴。他们每天都有聚会,主日聚会时有50多人。教会信徒真诚悔改归主,并热心参与事奉。...1924年夏,她们离开秦州,南下到徽县开荒,建立新的宣教站。那一带地广人稀,高山峡谷,交通十分不便,能吃到的东西只有豆荚、酸菜和馒头。刚去时,没有人敢接近她们,慢慢地才有女孩和妇女与她们交往。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贾兰珍仍能这样写道:"......面对这群灵里贫乏的人,能把福音传给她们,我们是何等地快乐啊!"...贾兰珍亦在徽县努力推动医疗宣教工作,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以爱心接纳每一个人,因此远近的人都来找她治疗。1925年间,在1481名访客中,有1227个接受过她的治疗。所有来访的人都从她听到福音,其中有些人接受了基督的救恩。
来源: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s/stories/by-person/j/jia-lanzhen.php
[3](来源同[1])1928年,甘肃适逢百年少见的旱灾,整整一年没雨,小麦失收。1929年春,贾安兰教士报告赈灾情况:「今年3月中旬,我们开始每天分发二百个小面包给灾民。灾民渐多. . . 分发的面包达二千个时,人群渐失忍耐. . . 也知道我们的力量有限. . . 每天经两小时紧张的救济工作,回到家里,前院已挤了半满的病人,请求赠医施药. . . 三个月来,这小药房竟有一千个病人求诊!. . . 4月我们想如常到附近十三个村庄探访、传福音. . . 5月14日,我们六位同工组成安葬委员会埋葬饿殍。我严重警告他们,这些尸体随时会传染致命疾病;但他们仍坦然面对. . . 感谢父神供应我们的需要,2月开始救济. . . 当初每天所需不超过二元;但灾民增多,小麦涨价,后增至三十至三十六元. . . 幸而5月12日接到兰州来电报说:『国际救济总署批给徽县五百元作救灾之用。』6月1日收割时候到了,可怜灾民没有农具,我们买了大批镰刀送给他们. . . 。」
[4](来源同[1])贾兰珍教士马不停蹄地事奉,半年来大型的赈济及医疗工作,令她体力透支;加上不断接触患病灾民,终染上伤寒,1929年12月27日离世。1930年初,贾素兰教士和邸教士二人支持整个福音堂。旱灾之后,百废待兴,伤寒仍流行。4月27日左右,全州接到徽县贾教士求助电报。黎教士(Miss Levermore)和包教士(Miss Botham)赶赴徽县救援,5月2日抵达,邸教士渐有起色,后得复元;但贾素珍教士年老体衰,病入膏肓,5月3日早上五时安息主怀。姊妹二人结束了三十九年在甘肃辛勤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