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桂曙光
(天使茶馆/京北投资创始合伙人)
载于《投资圈》杂志2018年6月刊
最近大家都很关注小米在香港上市的事情,小米向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之后,关于小米的各种分析、各种奇闻轶事也纷纷出台。
据说
(未证实)
小米在创办初期,雷军设置了一种弹性工资制度,大概分为三个等级:(1)全额工资+小额股票;(2)70%工资+中额股票;(3)生活费+高额股票。结果15%的人选择了全额工资,70%的人选择70%工资,还有15%的人选生活费。如今,小米上市前的估值已经到了近千亿美元,即0.1%的股份都会拿到近亿美元的回报。
(注:实际比预期打了折扣)
我把以上这个内容发在微博
(@桂曙光)
里,有人评论说:
“即便没有选择高额股票,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因为在八年前,没有人会预料到小米的成长速度会这么快。”
“当初选择'全额工资+小额股票'的员工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而选择'生活费+高额股票'的员工,也割舍下了很大的个人收益,并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甚至还有人说:
“对于初期公司,从拿股票到变现,先不说需要多少年,只说成功率,再考虑互联网公司离职率等各种因素,选‘生活费+高额股票’的,真是脑袋上有包。”
对于这样的评论,
放到统计学层面上讲是毫无问题的,甚至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应该这样选择。但是,针对个案,当这种选择降临到某个人的头上时,还这么评论或选择就很让人无语了。
这里面就涉及到投资人经常会讲的一个问题:
投资成本和收益潜力
。对“雷军创业能否成功”的判断,不适用市场上的大数法则。“创业成功率低”、“十个项目九个死”等等说法,完全不能用在雷军身上,因为小米从一开始就是万里挑一的个案。
首先,创始人。
雷军是连续成功的创业者,他在创立小米的时候已经非常有钱了,他大概是国内互联网创业者中最有钱的人之一。金山软件在2007年上市,他当时是大股东之一,后来他离开金山做天使投资人,成功投资了凡客、YY、猎豹、多玩和UCWeb等,这些都是市值10亿美元左右的公司。在他2010年创立小米的时候,身家大约已有10亿美元了。同时,他还是业内公认的“劳模”,非常勤奋、非常拼。
即便雷军自己身家不菲,但小米在创立之初还是按照2500万美元的估值获得了晨兴资本的500万美元早期投资;半年后,又按2.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晨兴创投、IDG资本、启明创投参与的1100万美元A轮融资。据说,能够在5亿美元估值之前投资小米的,都不是普通的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意思就是说:没有一点关系和资源,雷军都不要你的钱。
其次,团队。
雷军在2010年创立小米的时候,团队质量跟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之初不可同日而语。小米号称有七大联合创始人:林斌是原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周光平是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刘德是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黎万强是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黄江吉是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洪峰是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
小米公司成立时,团队是包括7位合伙人在内的14人,也就是“上梁山喝小米粥”的14个人。虽然说除了雷军其他人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的背景,但他们拥有雷军做手机所需要的全方位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团队配置,马云当初的“十八罗汉”与之一对比,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第三,资源。
投资界流传有腾讯系、阿里系、雷军系的说法,可见雷军掌握的资源有多么广。他在创立小米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半创业人(做过金山的CEO),是成功的创业者(和陈年一起创立卓越网,并成功地将其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亚马逊),还是成功的天使投资人。所以雷军在创投圈的资源是非常广泛的,这些资源让他在新的创业一开始就站在了非常高的起点上。
第四,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浪潮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而智能手机是移动终端和流量入口。雷军提出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个说法,就是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机会和趋势对公司的发展极其重要。
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中,站在风口的小米拥有巨大的势能
。雷军是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者,他正确地判断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认为移动互联网会逐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手机、智能家用电器都是未来的趋势。
第五,使命感。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雷军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自己之前获得的都是“小成功”,都是他嘴里常说的“屁胡”
(湖北人都知道,屁胡就是麻将里的小胡,赢钱很少)
。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实现真正大的成功。在普通人眼里,他创办小米之前已经拥有非常光鲜的履历,是非常成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了,但他仍然愿意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为此,雷军自己其实承担了前功尽弃、“不得善终”的风险。但这种局面真的会出现吗?因为
他会将自己前半生获得的所有成就都投入进去,以确保小米的创业效果不会太差,
所以这种失败局面发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雷军对于高管的个人欲望也是比较看重的。据说雷军在招募一位合伙人加入的时候,和对方聊了很久。最后,雷军问了一个问题:你想要多少工资和股份?那人说:随便。雷军当时听了觉得很不舒服,最后还是没邀请他做合伙人。雷军对此的评价是,没有欲望的人是不能来小米创业的。
创始人的使命感永远是创业公司的天花板,所以小米的上限会很高;创始人的聪明才智是创业公司的地板,所以小米的下限也不会太低。
如果小米没有雷军,一切则可能是另外一种判断。
最后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雷军在小米创办初期设置弹性工资的话题。作为创业者,如果有幸加入小米,毫无疑问,只要能有生活费的保障,应该尽可能多地拿公司股权作为报酬。你要知道,有多少投资人想认购小米的股份都投不进去。
雷军为了成功可以赌上他前半生的英名,一位年轻的员工,一年少拿十万、二十万工资又能有多大的风险呢?
投资不一定是投钱,也可以投时间、能力等资源,以此获取更大的收益。所以,即便是做创业公司的员工,也要有投资人的思维,以此去判断一家创业公司的价值潜力和成功概率,评估自己投入的成本或放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