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名校解密关注我们,获取10年教育研究心得,实时阅读上海教育热点。
前两天,小编在后台收到了一位小朋友的留言,其内容如下:
这位小朋友的感慨说的非常有道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力的重要性甚至次于眼界,没有眼界就没有追寻能力的方向,而没有能力却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进行改善。
这个见解与“达克效应”非常吻合——在社会上,大多数情况下,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
总结成一幅曲线图来说,差不多是这样:
那么,我们怎么提高对自己的认知,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再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迷之自信”呢?
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小编觉得,想要提升成绩,最需要杜绝的心理,不外乎以下两种:
上课太累了就不认真偷一下懒,晚上自己补学
预习不重要反正上课听得懂
反正我不是很信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上课是知识提升最快速的时段,而如果你上课偷懒,那你丧失的不仅仅只是上课短短这几十分钟的知识,还隐藏着你所不知道的内容:
曾经有大学生问:感觉上了大学,老师讲课往往只是一带而过,从未将知识点具体讲清(即使在一些很有名气的大学),大量的知识需要我们自学,那么既然这样老师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每个学期刚开学时把范围划定好,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自学岂不是更好。
知乎上一位叫“戴为”的用户的回答就非常有道理:
一个“好老师”讲课,我在听课了以后复习以及自学相关内容的时候能快很多。听课可以节省大量自己摸索走弯路的时间。
这种快主要体现在:
1. 学习的顺序安排更合理。老师讲课的顺序是他本人(或教材作者)有了成熟的知识架构以后的体现,提供了一种有逻辑先后顺序的串联起所有知识的方式。一般来说按照前人思考总结的顺序来学比自己东啃一口西啃一口要顺畅得多。而且我推荐看两本不同的书,接触两种(及以上)不同的知识串联链,这样非常有助于加深理解。
2. 知识架构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一般来说老师会在课上强调,听了课印象会比较深刻。这样自己看书时每次用到这个节点(用到某个重要结论,或某个常见方法,或一个知识点的类比)不用频繁地翻回去看。离开书本自己想某个问题也有一个比较熟悉的出发点。
如果光看书自学,几乎肯定会出现“看书时我都懂,书一合上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形成一个熟悉的节点。
3. 有重要的例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近乎直觉的理解。
我个人经常有这样的经历:看书看文章时,明明注意力挺集中的,但看着看着就“迷失”了,感觉就是“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懂”。于是回头重新读这一段。联系一下上下文,读个好几遍,突然就明白这段文字是在干什么了,而一位好老师的作用,就是尽量避免这样的“迷失”。
所以一个学生在上课时间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老师给你带来的知识系统串联,老师给你带来的学术知识应用,老师给你带来的书本知识背后的无数引申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在知识本身。
一个“好老师”,重要的不仅仅在“把知识点讲清”,还在于学术上的一种“画龙点睛”。正所谓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画好了龙,名师才能帮你点睛。
对于一个现阶段状态不是很好的学生,想要逆袭,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老生常谈,你从来不做到的一点:
预习、听课、少偷懒
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写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上海家长就看名校解密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热门文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