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生态链去年收入150亿,今年目标200亿;
2.iPhone 8还得等? 名称功能皆未定;
3.移动老员工离职信刷屏:爆料称曾誓言与中移共沉沦,下家华为;
4.GoPro市值三年跌幅超过九成 业绩下滑遭抛弃;
5.因应车用电子庞大数据量 5G掌握自驾车上路命脉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小米生态链去年收入150亿,今年目标200亿;
集微网小编:根据集微网得到消息,小米生态链企业今年营收目标200亿元人民币,占雷军对外公布今年小米系营收目标一千亿元人民币的五分之一。
2016年底,雷军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2016年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全年收入预计将达到150亿元。到目前,小米共投资了77家智能硬件生态链公司,30家已发布产品,16家年收入过亿,3家年收入过10亿,4家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
单看小米的智能硬件产业链做出的成绩,这群传统家电和初创智能硬件企业严重的搅局者,已经足够令人瞠目结舌。
全领域的智能硬件布局
亿欧搜集公开资料,整理了小米投资和孵化的28家智能硬件公司,这些公司几乎覆盖了全部的智能硬件领域。
由图表可见,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家用机器人、智能家居、出行机器人、手机配件、VR、车载硬件等各个领域,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几乎都有覆盖。
除此之外,小米还通过自研和孵化的方式,陆续上市了一些智能硬件产品。同时,小米还在2014年12月,以12.6亿人民币入股美的集团,在智能家居方面加强合作。
要知道,在智能家居这类市场,之所以很难真正普及,原因除了传统家电企业与新兴智能硬件之间的技术壁垒外,还存在各个硬件设备之间的壁垒,形成了孤岛,无法相互连接。小米凭借自身的平台性优势,入局智能家居产业可以说如鱼得水。
小米的生态链,生长得有多繁盛?
小米的生态链投资就是由小米输出做产品的价值观、方法论,对接团队需要的、而小米已有的资源,包括电商平台、营销团队、品牌等等,最终围绕自己建立起一支航母舰队。
这只舰队可以说在智能硬件的海洋里,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甚至这些公司中有一部分,已经渐渐突破了小米的“圈子”,进而寻找更大的增长空间。
纳恩博是一家研发电动平衡车的创业公司,在2015年4月获得了小米和顺为资本的融资。凭借小米生态链的助推,Ninebot收购全球电动平衡车始祖赛格威。
华米曾因为小米手环而被大家所熟知,79元的小米手环因为超高的性价比和极其亲民的价格,和一年1300万台的销售量被视为智能手环行业的最大“毒瘤”。但在2015年,华米推出了299元的高端自品牌产品,希望在小米用户之外,打动更多的高端用户。
紫米电子以移动电源和充电设备文明,并且一度获得了多数消费者的支持,但它同样因此被视为离小米最近的生态链企业。不过在和小米合作之后,紫米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移动电源、随身路由器、彩虹电池等产品。
小米的生态链并不是一个闭环的联盟,而是更像一个开放的俱乐部。进来的公司获得了同伴的支持,但当它发展到一定体量,同样可以去探索更广的市场空间,而不用介意小米的定位。
关于智能硬件,雷军画下的盘子有多大?
不得不说,虽然外界对雷军的褒贬不一,但他在智能硬件上的敏锐视角的确值得令人钦佩。
2015年,雷军提出了新国货运动,而在发出倡议后不久,政府就提出了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这不得不说是小米继手机之后迎来的第二个风口,而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很有可能就是硬件制造领域的下一批颠覆者。
另外,小米内部人士曾表示,公司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硬件信息化”:提供装有完整嵌入式系统的芯片;提供方便信息管理的云服务;利用MIUI,提供各类场景的控制支持;将路由器升级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枢。
2017年2月28日,小米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S1,虽然在性能上,这一产品与高通、华为等厂商的芯片仍有一定差距,但这至少是小米在智能硬件深入布局上的一个起点。
根据雷军的计划,小米将在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这将是现在小米生态链更加宏伟的局面。这条根植于小米并不断向外延伸的链条,究竟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亿欧网
2.iPhone 8还得等? 名称功能皆未定;
苹果iPhone 8没这么快? 日媒报导,今年苹果可能推出名为iPhone Edition的高阶机种,真正销售时间可能延后不少,且功能尚未定案,不见得有AMOLED。
日本科技媒体网站Mac Otakara日前报导,今年适逢苹果推出iPhone十周年,预期今年新款高阶iPhone机种,可能与苹果的Apple Watch Edition机种搭配亮相。
报导预期,今年苹果新款iPhone除了有iPhone 7s和iPhone 7s Plus两款机种外,也会推出名为iPhoneEdition的高阶机种,目前有多款原型机正处于工程验证测试EVT(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的开发阶段,尚未定案。
报导表示,iPhone Edition机种可能与iPhone 7s和iPhone 7s Plus在9月同步亮相,但是iPhoneEdition真正的销售时间点,可能会延后不少。
报导指出,iPhone Edition产品仍有多款研发机种待考虑,包括采用平面转换屏幕技术(IPS-TFT)、主动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采用主画面按键或是没采用主画面按键、玻璃机壳、铝合金机壳或是陶瓷机壳等机种设计。
报导表示,iPhone Edition若要进入到设计验证测试DVT(Design Validation Test)阶段,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 若要等到定案阶段才开始向零组件端拉货,生产时程可能会被迫顺延。 因此苹果在工程验证测试EVT阶段,就开始向零组件厂商调查采购量。
报导指出,iPhone Edition有几个基本设计概念已经确定,包括5吋液晶面板、双镜头以及无线充电功能。 目前没有计划采用双屏幕或是USB-C端口设计。 报导还指出,外传全屏幕或是取消主按键设计,只是众多原型机种的其中一项,在基本设计概念中,AMOLED面板并没有在内。
凯基投顾分析师郭明錤则预期,今年下半年苹果将推出包括5.15吋OLED版iPhone、4.7吋TFT-LCD版iPhone、以及5.5吋TFT-LCD版iPhone。 其中OLED版iPhone将配备前置3D相机系统,预估OLED版iPhone占今年下半年 3款新机种出货比重达60%。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预期,今年下半年苹果将推出4.7吋和5.5吋的LCD面板机种、以及5.8吋搭配AMOLED面板的机种。 今年新款iPhone产量可望超过1亿支,其中AMOLED版iPhone占新款机种比重至少40%。 5.5吋和5.8机种的行动内存容量将有3GB,4.7吋的行动内存容量估2GB。
今年适逢苹果推出iPhone十周年,市场一般预期设计大变革,传出包括OLED面板、无线充电与玻璃机壳设计、也不排除具备扩增实境AR功能、并搭载双镜头、触控感测全新体验、防水功能升级到IP68、强化散热等设计。
经济日报
3.移动老员工离职信刷屏:爆料称曾誓言与中移共沉沦,下家华为;
集微网 3月12日综合报道
十多年前,毕业去运营商工作是大多数学通信专业大学生的唯一目标。不过,近几年运营商不管是发展前景,还是工资待遇都与互联网公司或者通信设备公司相差甚远,员工流失非常严重。今天,一位移动老员工的离职信在朋友圈被刷屏,仅首发微信号阅读量就达到10+。
为何这位员工的离职信会引来热议呢?
据了解,首先这位员工此前本身在微博上就非常活跃。其微博认证为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经理宁宇,ID号“CMCC”宁宇。虽然不是中国移动的高层领导,但是过去几年在微博上还是比较敢说、敢评论的活跃人士。很多媒体人都与其有过交流。
其次,宁宇199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邮电部移动通信局,为这个单位的第18个人。而如果从后来成立的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算,宁宇在集团工号为70号的员工也是非常靠前的。具体到中移动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业务支撑部宁宇则成为1号员工。中国移动也是宁宇大学毕业24年来唯一的一份工作。
正如宁宇所言,“虽然我只是中国移动众多处长中的一员,但我是移动的老员工(工号70),而且大言不惭地说:我还是有些行业影响力的。所以我的离职,不仅惊动了集团公司的领导,让有关部门感到震惊,还引起了不少内部的反思。”
对于离职谈到中国移动乃至运营商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整个行业增长乏力、大企业病越来越重、员工上升通道收窄、薪酬待遇落后、保守僵化内部矛盾重重……
而关于宁宇的更多信息,《天下有贼》作者也就是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今年也爆料了一些内容。
据赵何娟透露,在2012年时,她与宁宇有过一次很深入的交流。在谈到中移动的未来时,宁宇曾表示,“如果说中移动是一艘漏水的船,正在下沉的话,他也一定要跟这艘船一起沉下去,绝不会跳船离开。”
另外,此前宁宇也与她交流过离职中国移动的消息。据悉,下家新公司是“华为”。
当赵何娟问到,怎么看华为人的中年危机也很严重的问题?
宁宇说他明白,华为现在像极了2008年中移动,如日中天,却也有很多问题,当时的中移动就是没有处理好那些问题,开始盛极而衰。但他仍然想挑战一下变化的可能性,他加入的华为BG是一个最不那么起眼的软件服务部。
4.GoPro市值三年跌幅超过九成 业绩下滑遭抛弃;
业绩持续不及预期,是GoPro遭遇持续抛售的最重要原因。最新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收入同比下滑24%,至5.4亿美元,显著不及预期,净亏损为1.157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期的净亏损3445万美元显著扩大。2016年全年收入下滑26.8%,至16.2亿美元。
美国便携运动摄像机生产商GoPro股价7日再创历史新低,自2014年10月触及高点以来累计跌幅已经超过90%。由于运动相机市场趋于饱和,行业竞争加剧,GoPro业绩持续承压,去年全年收入下滑26.8%。近期高盛、花旗等多家机构接连发布报告,看空GoPro股价前景。
业绩持续不及预期
GoPro于2014年6月上市,发行价每股24美元,最高曾于2014年10月初达到每股98美元,市值超过130亿美元。而截至3月7日收盘,该公司股价收于7.93美元,自最高点迄今的两年半时间里暴跌逾90%,当前市值仅11.3亿美元。
业绩持续不及预期,是GoPro遭遇持续抛售的最重要原因。最新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收入同比下滑24%,至5.4亿美元,显著不及预期,净亏损为1.157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期的净亏损3445万美元显著扩大。2016年全年收入下滑26.8%,至16.2亿美元。
华尔街机构近期接连发布报告,看空GoPro股价前景,也令该公司股价承压。高盛分析师在本周的最新报告中将GoPro目标价从9.5美元下调到6美元,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该行分析师表示,下调GoPro评级的原因包括该公司的核心运动相机市场已经饱和,而它也没有吸引更广泛和更主流的受众,此外该公司在假期购物季节中遇到产品发布问题,在无人机市场上的表现也令人失望。
高盛分析师预计GoPro将继续面临根本上的困境,为了推动股价更积极的表现,该公司需要更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下一代产品Hero6的推出,应“足以重振核心业务的增长,并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花旗也对GoPro给予“卖出”评级,目标价8美元,并预计其将在2017年面临亏损。该行分析师将GoPro比作“一个退化社区里最好的房子”,指出GoPro引领市场的运动相机产品不足以克服独立成像产品(如摄像机和照相机)市场的整体下滑,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成熟市场的日趋饱和。
花旗预计到2019年,数字相机和摄像机市场增长将保持“相对平缓”,GoPro的市场份额在未来几年将保持在9.5%到10%的范围内,而新的无人机产品将“面临来自更广泛的成熟对手的激烈竞争”。
可穿戴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便携式运动相机的使用越来越流行。研究公司BeigeMarketIntelligence预计,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到2021年将达到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
作为便携式运动相机市场的开山鼻祖,GoPro曾牢牢占据霸主地位,市场份额一度高达94%。但随着运动相机这块“大蛋糕”的吸引力上升,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相继崛起,除了宝丽来等传统相机公司外,索尼、HTC、小米也都进军便携摄像市场。而相比于竞争对手推出的功能类似但价格更低廉的产品,GoPro自身产品的硬件配置并没有明显提升,先发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GoPro打造一个以图片和视频分享为核心的平台的努力到目前为止也收效甚微。去年,该公司斥资1.05亿美元收购了两家移动视频编辑公司,希望整合后开发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从拍摄、编辑到分享的无缝体验。但GoPro软件需要付费,这成为其策略中备受争议的一步。
GoPro还曾试图通过开辟新的产品条线来挽救业绩下滑的局面,但出师不利,去年10月其推出的无人机Karma在上市仅两周后就被宣布召回,原因部分Karma会在飞行过程中失去电力,从而出现坠机的情况。
在持续的经营压力下,过去一年GoPro不但采取措施缩减运营成本。2016年年初,GoPro宣布裁员7%,去年11月宣布继续裁员15%,并关闭娱乐业务部门。本月早些时候,该公司表示今年的运营支出将削减至不到6亿美元。
不只是GoPro,可穿戴市场上的其他细分市场龙头也都感受到竞争加剧的冲击。主要生产智能手环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股价今年以来下跌近20%,自2015年8月触及历史高点迄今累计跌幅达到85%。据数据调研机构IDC的最新报告,去年第四季度Fitbit出货量同比下降了22.7%,市场占有率从前一年同期的29%大幅下降至19.2%,小米、苹果等都有赶超之势。中国证券报
5.因应车用电子庞大数据量 5G掌握自驾车上路命脉
由于未来的自驾车将越来越仰赖传感器、摄影机、光达、雷达等来达成强大的车用通讯系统。 现有的LTE网络难以应付自驾车与云端之间如此频繁的数据往返。 因此,能传递更大数据量的5G通讯网络,以及各地不同型态与规模之数据中心,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布建。
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自驾车上路测试,其精密的通讯系统,将仰赖快速且可靠的网络,作为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
虽说自驾车是时下正夯的议题,然而自动驾驶的发展之路既曲折且困难重重,工程师、车厂、主管机关、以及数据科学家一起携手为这个产业擘画出颠覆现况的未来。 在2017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7)上,BMW、英特尔、以及Mobileye一同宣布约40部BMW自驾车的车队,将在2017下半年上路测试。 而且这些测试车将互相帮助彼此学习。
仰赖强大通讯系统 自动驾驶与5G密不可分
大家在想到自驾车时,很容易想到像是偶然在美国公路上遇到Google研发的无人车,这种车虽然酷炫,但似乎和路上其他用路人的驾驶经验没什么关系。
不过,这样单一的想法将会有所改变。 自驾车并不是象牙塔里的孤立产物,随着越来越多自驾车上路,技术研发越加成熟,整个自动驾驶的基础架构也会变得更加安全与完善。
自驾车促使我们考虑许多以往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中许多功能都须仰赖强大的通讯系统才能实现。 虽然每部车都是独立运行,但实际上它们全是一个复杂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图1),包括车辆之间如何相互通讯,还有车子和道路基础架构、网络、以及最终和数据中心之间的通讯,都是自驾车上路的关键。
图1 车辆之间如何相互通讯,与车子和道路基础架构等之间的通讯,促使自动驾驶的基础架构
变得更形完整。
想让自动驾驶要发挥真正潜力,须仰赖可靠、稳定、高覆盖率的无线网络。 这些条件正好都是5G网络的基本能力,预定在2020年开始商转的5G网络,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测试。
Intel GO车载开发平台(Intel’s GO In-Vehicle Development Platforms for Automated Driving)是首款专为汽车产业开发的5G平台,协助业者在2020年前提早投入各种使用情境以及应用的研发与测试。
简单来说,5G是无线网络的下个世代,它不仅能让更多数据以更快速度传送到目的地,而且延迟性更低、可靠度更高,5G也将扮演关键角色,支持数以十亿计的联网装置。
感测组件交叉比对判断精准度再提升
未来每台自驾车每天需处理上兆字节(Terabytes)的数据,仰赖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包括摄影机、光达(lidar)、以及雷达来辨识车辆周围环境的信息(图2)。 比方说摄影机能看到人的外形,而雷达则能侦测物体的厚度,两者搜集到的数据放在一起比对,就能判断前方到底是真人还是人形广告广告牌。
图2 将伴随自驾车而来的巨量数据
由此可见整个系统必须搭配运行,每个组件都需要具备可观的运算力以及数据整合能力。 累积的数据能从各种环境或经验中汲取与学习。 这些数据经过收集后传送至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汇入所有数据,利用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协议与工具,拟定出指令后再传送到车辆,告知车子它们所处环境是什么状况,以及该做什么适当的反应动作。 许多自驾车开始能辨识与区别各种移动物体(图3),包括人、狗、以及在街上滚动的球,因为它们能从汇集的巨量数据中学习到丰富的经验。
图3 自驾车所配备的各式车用电子组件,将不断累积数据,并进而促使车辆的学习力更为强大。
此外,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帮助自驾车辨识异常状况。 比方说有一只长颈鹿从路边要横越马路,此时车子能立即辨识出异常情况,并将讯息传回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建立一套新的规则。
实时性/数据量同时兼顾 大口径短水管达阵
这其中的许多步骤都得处理庞大的数据,而车载运算平台则必须配合车上的人机接口(human-machine interface,HMI)实时做出反应。 车辆之间必须有相互联系的管道,告诉其他车子说:「嘿,我知道这则讯息,你也应该知道」,然后将信息传至云端或数据中心,藉由信息协助车辆知道前方有红绿灯,以及警告刚发生车子撞到狗或奔跑的长颈鹿的事故。 自驾车与云端之间如此频繁的数据往返,需要精密的通讯网络,5G为此因应而生。 5G就像是无人驾驶车的数据高速公路。 现有的LTE网络无法应付这样的任务。 很难想象如此庞大的数据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往返传输。
我们可以用水管来比喻,一种是小口径的长水管,另一种则是大口径的短水管。 少量的数据能够用长水管来传送,但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才能到达。 如果数据经由较宽、较短的管线更频繁地传递,就会有更多数据可以通过管线,传输距离也会变得较短。
透过车载计算机平台根据实时数据(由各种传感器撷取)来指挥导航街道上的自驾车动作。 在长期学习方面,每当自驾车遇到相关的情境并且产出大量数据时,就会立即上传讯息然后从数据中心下载信息,包括在加油站、停车场、路口、或家中车库,都会适时上传庞大的数据。
现今许多汽车已经透过LTE网络搜集数据,像是优步(Uber)、Google、或BMW(图4)。 请想想,我们在以LTE联网的汽车中,是否享有和iPhone一样流畅的上网经验? 现在我们再来检视一下自动驾驶的数据需求,就会发现今日的LTE网络根本无法应付如此巨量的数据。 由英特尔多个团队一起研发新毫米波技术,让网络能快速传送瞬间产生出来的巨量数据。
图4 BMW去年宣布将透过i Next计划与Intel、Mobileye共同致力于自动驾驶科技的发展。
数据中心的数据量不断攀高以致于在网络,运算以及储存方面衍生出新的挑战。
5G因应这样的需求而生,而且功能还会更加精进。 当传感器和被侦测物体之间有障碍物时,或遭遇各种恶劣天候,此时频率较低的5G无线电就能派上用场,为自驾车提供额外一层保护,让车子能可靠且快速地和邻车以及道路基础设施间相互通讯。
每部自驾车预估上路后每天会产生4,000GB的数据,相当于3,000人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再加上2020年将有500亿个其他无线联网的装置,看来「云端」势必会被数据淹没,但真是如此吗?
车辆学习需求增 数据中心可望遍地开花
未来不会有全球化的单一云端,而是遍布于各地不同型态与规模的数据中心。 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有些企业会认为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至关重要,不能委外给其他公司处理,因此会设置自己的数据中心。 有些公司可能会在世界各地分散设置数据中心,另外一些企业则可能向外采购第三方数据中心提供的功能方案。
不论如何,这些数据中心都需要使用5G网络来传递数据,加以分析并建立适当的算法,然后再把学习的结果传回到车辆。 随着各界开始广泛使用自驾车,设置「数据高速公路」的工作也将如火如荼地展开。
(本文作者为英特尔自动驾驶事业群产品营销总监) 新电子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