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独处20天赚50万? ·  16 小时前  
中国政府网  ·  超一万亿元!与你有关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尹锡悦总统府,被扣押搜查 ·  4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年底了,遇到欠薪问题来这里反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关注】习近平的两会时间|看了彝族女代表带来的照片,习近平非常高兴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10 17:12

正文

【学习进行时】


  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女同胞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与祝福也如期而至。3月8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习近平走进会场时,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彝族、羌族代表向总书记问好。藏族、羌族代表分别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和鲜艳的羌红,表达对总书记的敬意,祝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习近平请他们转达对各族同胞的祝福。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收到总书记的祝福,女同胞们很开心。


审议中,彝族女代表骆云莲给总书记看了几张照片,总书记也很开心。

骆云莲来自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雅安市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她有一个网名,叫“我从天梯上的村庄来”。

2017年2月16日,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骆云莲乘坐新修建的索道缆车去古路村六组调研。

两会前夕,一篇题为《从“天梯”上的村庄到人民大会堂》的报道,让很多人知道了骆云莲的故事。

汉源县和芦山县同属雅安市。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强烈地震。5月,习近平到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这次来北京开会,为了向总书记报告芦山震后重建情况,骆云莲特意带来了几张照片。

芦山隆兴中心校宽阔整洁,这是孩子们在美丽的校园里做操。

震中青龙场村,一排排小楼整齐排列,村口矗立的感恩石上镌刻着“永远跟党走”5个大字。

习近平在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时,曾在县体育馆安置点帐篷内亲抚一个小孩。新华社记者用相机定格了这一感人场景。

这位小朋友叫骆俊诚,如今已经5岁半了。他在芦山县幼儿园快乐成长。

8日上午,骆云莲代表在发言过程中,拿着照片走到总书记旁边,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与汉源相邻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51.9%,现在还有1618个贫困村,52.83万贫困人口。


  习近平了解到彝族地区的偏僻和贫困后,对彝族群众的脱贫一直牵挂在心。


  审议中,在听取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时,总书记详细询问当地文盲率、脱贫攻坚进展等情况,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说,他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当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习近平说,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从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谈超大城市管理,到在四川代表团谈脱贫攻坚,总书记两次以“绣花”为喻阐明精细、精准的工作方法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精准脱贫,习近平还同四川的代表们讲到“精细农业”。


  习近平说,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规模经营,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家庭规模的经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在浙江、福建,很多地都是分散的、零碎的,有的梯田叫斗笠田,一个斗笠就能盖住。青蛙一跳过三丘,一跳跳过三块田。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做精农业。


  大家表示,一定要把总书记对四川各族群众的牵挂带回去,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女性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证明妇女能顶“半边天”不只是一句口号。


  习近平多次给巾帼风采“点赞”!


  2015年9月27日的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说:“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


  习近平同时指出,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女代表、女委员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示出当代女性努力、自信、自强的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勉励女同胞——


  今天,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向的目标更加远大,更需要我国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来源:新华社“学习进行时”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