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纪末板凳的拓扑结构
曾有人恃着自己有才能,耽误了前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昆明信息港  ·  刚刚,云南曲靖市宣威市发生3.0级地震 ·  昨天  
昆明发布  ·  《哀牢山生态旅游共识与倡议》在昆发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纪末板凳的拓扑结构

我没有怜悯之心,上帝也没有(下)

世纪末板凳的拓扑结构  · 公众号  ·  · 2017-03-25 11:51

正文

故事主要有三个人物。尼尔先天脚有畸形,但没有任何天谴的迹象,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什么能让他向上帝祷告,对上帝的行动也没有切身体验,直到他妻子死于天使下凡引发的爆炸——天使每次下凡,有赐福也有降灾,圣纳撒尼尔事件治愈了四个病人,也造成八人死亡。天使下凡的作用,想来想去可能只有一个,一睹上帝的伟力吧!妻子的灵魂升上了天堂——八人中有三人的灵魂被天堂接受了。尼尔思念她,则必须上天堂,唯一办法就是全心全意爱戴上帝。

贾尼丝却真的是遭了天谴,她母亲怀她的时候遇到巴迪尔天使,出了车祸,还没出世就没了双腿。父母与她始终相信,这是来自天堂的善意,上帝将一副重担交给她。于是她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发挥身残志坚的带头作用,后来她致力于写作和演讲,有了一批追随者。吊诡的是,天使再次降临,她的双腿重生了,完全能用,“就这么高高地站着,让她害怕”。这绝对不是一件惊喜的事,因为,从上帝的旨意来看,这算什么事呢?乍一看这是完成了天降大任的奖励,但是如此就进退两难——演讲无法就此收手,但“她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说她的痊愈是来自天庭的奖赏,任何暗示都是对那些尚未康复的人的指责。”于是她感到,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挑战,上帝或许在考验她在丧失了说服力的艰难条件下如何宣讲福音。然而一位观众——尼尔,对她发难,难道她当真以为,她面临的所谓考验和他的一样痛苦吗?就如奉太郎把自己的才能归结为运气时,里志暗暗嫉妒。“有能力者的不自觉是对无能力者的讽刺”。

贾尼丝疑虑重重,上帝的动机有无限的可能性,她无所适从。

与口口相传的善恶有报的传说相左,上天的旨意常常有不确定性,谁寻找答案,谁就一无所获,悟出了什么,便只能相信,没有人能救你。第三个朋友,伊桑,一直相信上帝对他有个不同于别人的特别安排,虽然他的信仰不是十分强烈,也没有经受什么严峻考验。圣拉谢尔下凡时,他知道这个时刻终于来临了,然而结果是他既没有遭到天谴也没有受领赐福,什么都没有发生。妻子说,这可能是上帝要你满足于现状的信号。他后来决定见一个同样弄不懂天使显形意义的人,贾尼丝。无论是哪种情形,必定要做的是——以无比感激和谦卑之心回报,到圣地去。

爱妻被上帝夺走了,因此敬爱上帝,怎么想都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或许是唯一在天堂相见的办法。互助团体里有人说得好,“如果把这种事当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困难,最后必然以失败告终。你不能把敬爱上帝当成实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敬爱上帝本身就是目的。”以敬爱上帝换取团圆,显然是不真诚的。只有一个办法了,去圣地一睹天堂之光,看见天光的人死后传说能升上天堂,不管他们的动机有多自私。当然,死于尽可能接近天使这一过程的追光者大大超过了成功者。“也许是因为只有注定下地狱的人才会当追光者,也许是因为追光而死被视为自杀,自杀者当然应该下地狱。”尼尔一方面觉得相当吓人,一方面又深受吸引。当然他明白,无论什么途径升天堂,他的爱不可能像活着这样,“两个人都会改变,他们将和所有被拯救的灵魂一样,既爱对方,也爱别的一切,两种爱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分。”看到公众人物贾尼丝即将朝圣的新闻,这个对赐福来一番讨价还价的行为使他下定了决心。三个人走到了一起。



如果要敬爱上帝,你必须有思想准备,无论上帝对你的安排是什么,都要无条件地爱戴他。上帝不代表公正,不代表仁慈,也不代表怜悯。只有彻底理解这一点,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徒。

和约伯的遭遇一样,无论是好人受难还是那些让人无法理解、不能自洽的种种神迹,本身没有目的,不包含任何信息,甚至不是冥冥中驱动你改变信仰的神谕。神的行事完全没有逻辑,凡人信或不信,行善或作恶,与神迹的结果并无任何关联。这无疑使无论是信徒还是无神论者有了一瞬间的眩晕,导致一部分人投奔存在主义的庇护所,总之,理解这一切让人认识到任何有预谋引起神的注意的举动都是毫无意义的,与其说信仰唯一的主,不如说信仰永恒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有没有想过,宗教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再次引用哥本哈根学派的话,先有自然才有人类,但先有人类才有自然科学。宗教也无非是试图解释神的脆弱工具,这方面马丁路德曾迈出了一大步,即是说信仰神而不必信仰宗教。在建立信仰之前,自己也要有判断,世界运行的根源在哪里,天行有常的“道”在哪里,等于你也有责任吧。无非是:纯粹偶然,客观规律,以及人格化主宰。第三种作为统治工具常伴我们左右,而种种悲剧和冷峻的现实反复暗示信徒们,脱离了世俗教化、只有精神信仰的宗教,或许才是真正纯粹的宗教。很多年后,或许人们发现,概率论和量子论就是上帝的骰子,你一生的枷锁。

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是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物就像将自己用草编成的狗一样丢在一边,任凭它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2500年前,自然或神明的自洽理论已经出现了。但已经无所谓了,即使被当做棋子,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呀。

选择了信仰的道路,就必须摒弃现代教义中强加的仁慈和谐,得解与超脱说到底只是自己,顺带众生,顺带不了也没有办法,所以猫死了,南泉是杀人刀也是活人剑,约伯受苦说是考验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证明题罢了。对善恶有报因果轮回不再抱有幻想以后,就能理解乔治·奥威尔的话:“人生就是受苦,只有极其天真或极其愚蠢的人才不这么想。 ”也就能没有困惑没有怨愤地活下去了。


故事的最后,三个人来到圣地,巴拉基尔天使在最后时刻降临。尼尔在追光的路上出了车祸,动脉被切断,将死之时见到了天光,这道光向他展示了理应敬爱上帝的全部理由。他懂得了,“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关于爱——哪怕是痛苦,尤其是痛苦。”——但是他依然下了地狱,像历史上的所有人。地狱和人间没什么两样,只是痛苦与人间的痛苦是不一样的,“世间的痛苦是上帝之爱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里的痛苦却是上帝不在造成的。”但他还是爱着上帝。——在离开了上帝的视线的地方爱着上帝,这是最纯粹的信仰——这里不可能会有回应,没有任何回报,没有目的的真正信仰。存在主义者或许会说,多么伟大啊。

贾尼丝也被天光射中,抹去双眼。她重新开始布道,许多过去得到启发、得到正能量的人感到很失望,但她毫不在意,她为已经看到了终极而心满意足。——这里我暗暗得意,正能量一文不值——伊桑是唯一的目击者,他明白了,“这就是上帝为他所作的安排:跟随贾尼丝来到这里,看到她无法看到的一切。”至此,三人都很满足,获得了终极信仰。伊桑在宣讲尼尔的故事时,说出了上文图片下引用的这句话,成为世纪箴言。


特德姜在后记里辛辣地指出

我对《约伯记》有一点不满:到最后,上帝奖赏了约伯,他损失了孩子,但上帝又赐给了他另外的孩子。且不说新的孩子能不能弥补他的丧子之痛,只谈一点:上帝为什么又让他重新获得财富?为什么来这么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的基本道理之一是:美德不一定会得到好报,好人也会遭遇不幸。约伯接受了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他的美德。可到了最后,竟然又让他发一笔大财。

在我看来,《约伯记》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如果作者真的坚决认为德行不一定带来回报,他还会让约伯得到那么大的好处吗?


如果删去这个结尾,这个故事无疑将成为圣经最深刻的章节。然而,若是这样,在无数人获得真正纯粹的信仰的同时,他们或许也将亲眼目睹崩溃的曾经最坚定的信徒们堕入地狱的世相。天地不仁,众生皆苦




读者社区没人说话。

没钱,还丧,完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