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炸裂!《哪吒》票房破百亿!!网友:什么叫我命 ... ·  8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新概念英语动画视频,0元领!(手慢无) ·  14 小时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3-1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3-1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3-1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3-1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13-1 ·  昨天  
LeaderCareer  ·  在英国学习最快乐的10个学科 ·  2 天前  
LeaderCareer  ·  10所雇主最爱英国大学:QS和THE就业力排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孤独可令致死率提高26%?柏林与北京的孤独之辩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 2024-11-04 17:00

正文


孤独是当今时代最为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专家和政府都在致力于消除孤独与疏离对健康、福祉和社会凝聚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他们采取了各式各样的行动:既有数据分析,又有战略规划,甚至还选出了“孤独部长”和“孤独大臣”。由政府和个人发起的倡议、规划、技术创新和社交项目更是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活动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促进社会交往,并以此对抗孤独。为此,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将在接下来两年内,通过一系列线上和线下的活动,邀请中德两国民众共同探讨孤独这一话题,呈现多样的见解与愿景。我们还将以“ 人,从,众——希望编年史 ”(Einsam, zweisam, gemeinsam – Eine Chronik der Hoffnung)为主题,在线上平台陆续推出一系列主题文章。



+++


© Erdmuthe Hacken


远近之间——柏林与北京的孤独之辩


文/ 埃德穆特·哈肯


孤独正日趋成为大城市的通病。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里的孤独感不断加剧。柏林和北京也不例外。尽管这两座首都人口稠密、生活丰富,但孤独俨然已经成为了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让这两座城市展开对话,听取它们的观点,尤其是对未来的看法。在这场对话中,柏林和北京将畅谈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变迁与繁文缛节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两地同中有异的解决方案。


柏林: 嗨,北京!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北京: 好久不见,柏林。我快忙死了。你最近咋样?


柏林: 虽然我也很忙,但一到秋天这个季节,我忧郁的老毛病就又犯了。我最近越来越感到孤独。


北京: 真不容易。我也听到了一些惊人的数字。


柏林: 没错。统计数据表明,孤独不仅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在柏林,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受到孤独侵扰。为此,我还背上了“孤独之都”的名号。


北京: 这真是令人遗憾。可惜我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自疫情以来,我的孤独问题愈发严重。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是首当其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指出,这里有超过1/3的60岁以上居民经常感到孤独。该研究还显示,大约一半的老人每周都会至少经历一次社会疏离。在20-39岁的年轻人中,约有40%持续处于与人疏离状态。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自疫情以来,因孤独而寻求心理援助的人数较以往增长15%,并且这种需求始终居高不下。


柏林: 心理健康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它的另一个侧面更加令我担心:孤独感如果一直挥之不去,则必然会诱发疾病。众所周知,孤独者患中风、心脏病和痴呆症的风险相对更高。孤独会促进皮质醇等压力激素的分泌,从而削弱免疫系统,降低免疫防护能力,提升罹患传染病和慢性炎症的风险。


北京: 我刚读到一篇分析文章,上头说孤独可令致死率提高26%。因此,在谈到对健康的危害时,孤独往往会被与吸烟和肥胖等常见问题相提并论。


柏林: 这些数字真是令人触目惊心。我在想,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北京: 比如在我们这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许多新生代的年轻人拒绝走结婚生子的老路。他们想要那种搬到大城市,远离朋友和家人的生活。从前,中国往往是几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之下。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劳动力追随工作岗位而去,年轻人更加向往城市生活。这在许多层面上造成了疏离。


柏林: 特别理解。独生子女政策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北京: 没错。虽然该政策从2016年起就已废除,但我依然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它加剧了孤独,留下了一群无人照管的老人、不谙手足之情的子女和找不到老婆的光棍。


柏林: 单身在我们这儿也很常见。据统计,有超过55%的居民住在单人公寓。


北京: 北京虽然只有约20%的人住在单人公寓,但这一比例正以每年接近5%的速度迅速增长。这一趋势在职场新人和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有的只身来到另一座城市,有的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则是因丧偶而独居。许多老年人还受到后代移居国外的影响。由于国内的人口流动,许多家庭被迫分居两地。迅猛发展的城市化正在消解传统的社会结构。


柏林: 我这里也是一样。大约1/3的65岁以上老人都会受到孤独的影响。


北京: 我的朋友新加坡、首尔、香港和东京的处境也大同小异。在香港,有25%的年轻人抱怨自己经常感到孤独。在新加坡,约30%的老年人倍感孤独,并且这种趋势仍在愈演愈烈。在东京,约40%的家庭仅由一人组成;“蛰居”现象在那里尤为突出,也就是说,一些人自愿选择与人疏离;65岁以上人士的孤独率居高不下。


柏林: 在我看来,你们亚洲人既面临巨大的绩效压力,又要恪守工作伦理,这使得人们难以维系友谊和社会交往,继而又加剧了孤独。


北京: 完全正确。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繁文缛节让一切雪上加霜。但我也相信,你的情况在欧洲绝非孤例。


© Erdmuthe Hacken


柏林: 没错。我刚跟伦敦和巴黎拉了个群聊。没想到,这个话题居然也能引起那么大的争议性。欧洲有4100万人长期感到孤独,但许多人都不愿谈论此事,并把孤独视作个人和社会的失败。


北京: 不幸的是,我们的情况也是如此。严格来说,孤独仍然是许多人羞于启齿的禁忌话题。


柏林: 我还以为,在更能接受群居生活的亚洲文化中,孤独之所以被打上耻辱的印记,是因为与人疏离的生活与来自家庭和社会义务的期待格格不入。但在更讲求个性的欧洲,孤独往往被视作应当自行解决的个人问题。


北京: 正是因此,我才乐于看到“孤独”和“单身生活”这类话题在微博和抖音等社交媒体上逐渐引发热议。过去三年间,其热度以年均30%的速度不断增长。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分享和谈论他们的孤独经历。


柏林: 这一现象虽然无法直接衡量,但已经十分普遍。我们的WhatsApp群组突然收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入群申请。伦敦说,在一次调查中,55%的伦敦人都觉得这座城市令人感到相当孤单。而在纽约,这一比例是52%。


北京: 孤独似乎完全不受大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柏林: 并且也与年龄、性别和收入无关。我们不得不承认,孤独已经深入社会的中心。


北京: 并且成了一门大生意。我们管它叫“陪伴行业”或“陪伴经济”。


柏林: 这我倒是从来没听过。


北京 (微微一笑) 啊,柏林,你总是那么落伍。


柏林: 得了,赶紧说说咋回事吧。


北京: 我们用这个词来描述以陪伴为中心的产业链。到2025年,这一主打亲密、互助和消除孤独的行业即将达到5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也即约合6.5万亿欧元。


柏林: 哇!也就是说,孤独将是整个国家的下一个商业风口。


北京: 别老阴阳怪气,柏林。虽然你这话也不无道理。但我们不仅从物质层面利用了孤独这一话题,还从文学作品中对其进行加工。例如,在北京出生和长大的作家李翊云就以感人至深的方式探究了身份认同和孤独的复杂性。我要衷心向你推荐她的短篇小说《他人的生活》和长篇小说《比孤独更温暖》。


柏林: 我一直很爱读你推荐的书。记得给我发链接。


北京: 没问题。我还要推荐薛欣然的《中国好女人们》,当然诺奖得主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也同样不容错过。这本书中既有诗意的语言,又有深邃的哲理。


柏林: 在德国,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堪称这方面的经典。值得一读的还有安东·韦尔的小说《无比孤独》。这部小说以现代都市为背景,与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十分契合。小说再现了城市化进程和科技的进步,也真实地还原了一代人的不安与日常抗争。此外,巴贝尔·施弗的《阿瓦的秘密:与孤独的相遇》也同样值得推荐。


北京: 我们真应该成立一家读书俱乐部,柏林。在我们长达三十年的友谊中,我总能从你这儿听到许多好点子。


柏林: 我也乐于同你交流。说到交流,谈论孤独本身也是孤独这一话题的组成部分。之前你曾提到羞于启齿的问题。播客“爱因斯坦”做了一档独具创意的节目。在“孤独的面孔”(https://open.spotify.com/show/1TkwWmXlPjeg32NeK3YdAA&)中,一群新闻专业的学生为我们讲述那些每天与孤独打交道的人的经历。


北京: 从前,我们这里甚至还有专门探讨这个话题的艺术空间,它叫“陀螺孤独博物馆”。它研究在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孤独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形成与呈现。当代艺术品、装置作品和多媒体演示将孤独转化成了视觉和情感体验。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做出了反思。此外,那里还设置了供观众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柏林: 你说的是“从前”?


北京: 遗憾的是,这座博物馆没能熬过疫情,只得被迫关门了。


柏林: 真的可惜。幸好你们的公共活动场地不会面临这样的风险。我一直很羡慕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起跳广场舞、做运动或练太极的人。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孤独,甚至还会让人感到温暖。


北京: 当然!我也对公共空间中的集体活动持十分乐观的态度。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相聚,这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但它在中国也是稀疏平常的景象。例如,许多公园都能见到跳广场舞的人群。许多老年人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每天的广场舞锻炼之中,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进了社会交往。这里团体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也是一份克服孤独的便方。


柏林: 练太极的队伍也很有意思,此外还有露天健身设施和乒乓球台。在你们的公共空间中所发生的一切,实在令人惊叹!


北京: 没错,我也为此深感自豪。这些群众体育活动既有私人的组织,也有地方政府的推动。它们为各年龄段的人提供了交往和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人们的心情变得更为舒畅。


柏林: 我觉得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本不可能。这里的人们生活在极为狭窄的社交圈中,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理想化的两性关系,甚至都无暇兼顾友谊。这最终又会进一步加剧孤独。更何况柏林是一座流动性很强的城市,许多人都是匆匆过客,很少有人真正在此安家落户。在我这里,许多事物都是暂时的,很少有固定下来的时候。


但国家和政府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们想要试图提供帮助。例如,我们的联邦政府发布了一份战略文件,我们的家庭事务部制订了衡量孤独程度的量表。柏林下辖的赖尼肯多夫区从2021年起还设立了孤独事务专员。


北京: 设立了啥?


柏林: 孤独事务专员。她代表区政府对接与一切孤独事务相关的合作伙伴。她负责制订对抗孤独的策略,还要对项目进行指导、协调和效果评估。此外,她还要联络辖区内各类对抗孤独的倡议机构、组织调查并举办专业会议,这其中就包括未来将每年举办的孤独峰会。


北京: 这听来令人振奋。我知道英国和日本也设立了类似的反孤独岗位。但我也听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例如,有人质疑这类机构是否能带来持久的改变。问题在于,他们究竟有什么能力能够促成真正的改变呢?我们的社会历来追求独立,社会交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你刚才也提到过这些内容。


© Sebastian Hages, unsplash.com


柏林: 你说得对。我就是一座高度讲求个性的城市。也不怕你笑话,按照德国的标准,我已经算是一座巨型城市。这里的居民不断受到各种来自外界的刺激,并且也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包围。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着与人疏离的生活。所以任何能够提升凝聚力和团结度的倡议,我都异常欢迎。


北京: 你们那里都有哪些机构呢?


柏林: 许多柏林社区都有 邻里互助组织 ,它们以组织集体活动或上门探访的形式,为老年人或孤独者提供帮助。 柏林自助联络与信息中心 也可以帮忙联络处理孤独问题的自助团体。 柏林城市使团 的上门探访服务也深受欢迎。那里的志愿者会定期探访老年人和单身人士,促成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 柏林老年人代表处 在市内的多个地点组织老年人聚会,以防他们遭到疏离。我们的 心理援助热线 也为人们提供私密的倾诉空间。该热线也是一项覆盖全德的援助服务。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这里为受孤独困扰的人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当然,我们还可以更好地拓展和推广这些服务。


北京: 但这些都是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你们有针对年轻人的项目吗?


柏林: 当然,比如“ 邻里妈妈 ”。这些女士来自柏林的各个社区。她们会为感到孤独的年轻人提供一对一支持并组织集体活动。在青少年宫组织的 青少年开放聚会 中,年轻人可以结交朋友、一起参加娱乐活动或寻求建议。柏林艾滋病救助中心的伙伴计划会派出志愿导师定期联系深陷孤独的年轻人,与他们一道活动。在 柏林青少年农场 ,年轻人可以参加各类项目和工作坊,并在那里结交新朋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