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oIiticaI理论志
四万余社会学人、政治学人、经济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目前,我们主力追踪国内外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研究新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众软件  ·  听说,一张 4090 显卡就能运行 ... ·  2 天前  
APPSO  ·  刚甩掉 Open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oIiticaI理论志

李石老师新作《告别“第二性”》来啦! | 赠书福利

PoIiticaI理论志  · 公众号  ·  · 2025-01-21 10:00

正文

Political理论志×中信出版社





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 + 星标 “Political理论志”

不错过社会科学前沿精彩信息哦

具体操作如右 →



赠书福利:《告别“第二性”:性别平等与女性认同》

欢迎读者朋友积极参与互动,关注本公众号,在评论区留下您对性别平等、女性运动等议题的相关看法。 点赞前 5 名的优质留言将获赠图书《告别“第二性”:性别平等与女性认同》 1 本。


截止时间: 1 25 19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在法律范围内归 Political理论志 平台所有。


一部切中当下的女性权利观念史

一份直面未来的性别平等宣言书


何为女性?女性何为?


在AI时代回应现实议题

呼唤爱与自由的勇气之作


俞可平、田薇、吴冠军有情推荐!



告别“第二性”:性别平等与女性认同


【图书信息】

中信出版社

2025年1月


【内容简介】


性别平等 是平等理想的重要维度,在人类迈向平等社会的过程中,女性意识逐步觉醒。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对性别平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也有许多女性为争取平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本书回顾了西方思想史上的性别观念,聚焦启蒙以来的性别平等理论以及世界各国的女性运动,讨论社会契约与女性困境、社会主义与女性解放、家庭正义的可能性、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政治与女性认同、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权利、对待性的不同态度、女性与环境保护、国际关系中的女性角色、科技发展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女性发展的度量指标、性别平等的具体内涵等问题,以展现 性别平等的观念史 ,并尝试 建构理想的两性关系


【作者介绍】


李石 ,女,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 罗马LUISS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专著有《积极自由的悖论》《平等理论的谱系》《政治哲学导论》《分配正义研究》等七部,在《哲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译著有《贝希摩斯》、《牛津分配正义手册》(合译)等。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分配公正、性别平等、数字时代的政治。北京港澳台侨联谊会“巾帼智库”专家。“她学术”公益讲座发起人。“她哲学”公众号主笔。另著有散文集《从清华走来》,诗集《美丽,就像春风》。


【专家推荐】


女性的自由、平等和尊严,首先关乎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李石教授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性别平等的研究,既是中国学者对女性研究的原创性贡献,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唤醒性别平等意识。


俞可平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性别平等问题既植根于对人性本身的哲学理解,更展开为一个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本书从多维视角对此进行了审理和讨论,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思想图景,从中折射出一个女性学者深具爱的心性、理性思考能力和独立立身之姿,恰为女性如何实现自我认同提供了一个范例。


田薇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同“爱”与“自由”最具相关性的第三个词,作者告诉我们是“女性”。当爱的力量不足以击穿父权社会时,女性何为?这位女性政治哲学家用厚重的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究。


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1) 本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性别维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 ,揭示了从古希腊直至启蒙时代西方思想家性别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的知识图景,有助于理解性别平等观念的历史脉络,从而在当下时代更好地推动性别平等议题。


(2) 本书 概要地叙述了中外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 ,通过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妇女运动的关键时刻和转折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鸟瞰式的图景,有助于读者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决定了当代女性观念的形成和未来女性事业的发展。


(3)作者对理想两性关系的探寻和相关论述,对爱与自由的礼赞和呼吁,有助于数字时代居民更好地理解在爱情、婚恋、家庭、职场各种场域面临的问题, 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正向的促进作用


【目录】

第一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女性 / 001

第二章 女性运动的历程 / 023

第三章 社会契约与女性困境 / 067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与妇女解放 / 093

第五章 家庭正义是否可能? / 119

第六章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 139

第七章 身份政治与女性认同 / 181

第八章 “一元三维”正义理论 / 203

第九章 谁之身体?谁之权利? / 221

第十章 对待性的不同态度 / 245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与女性发展 / 265

第十二章 国际关系中的女性角色 / 285

第十三章 性别平等与科技进步 / 305

第十四章 性别发展水平的度量 / 325

第十五章 “性别平等”的四重含义 / 363

结语 我们要什么样的自由? / 385

参考文献 / 389




【文摘】

序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追问两性关系的终极原因,女人和男人为什么要在一起,为什么要缔结长久的关系,为什么要生儿育女, 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人们因为爱而走到一起,组建家庭,形成民族与国家,跨越国界,建构地球村。 爱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最宝贵的天赋。 我们可以用许多政治价值来规范两性关系,例如平等、公平、正义、和谐等,但如果没有爱,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没有欢笑的房间。



爱是一种创造,是两个自我融合成一个新的“我们”,一个新的“大我” 自爱是将自己当作目的,爱则是将对方当作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是对“理性”的反叛:理性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爱则是反向的,追求被爱之人的利益最大化。爱能让人走出自我,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英文中的“思念”(missing),也有缺失的含义,是相爱的人对缺失的另一半的感情。 因此,爱一定是相互的,自私的爱是不成立的。自私的爱不是双方平等的付出,而是一方付出另一方索取。一个人牺牲,另一个人则不断得到壮大,最终耗尽一方。那时,爱将不复存在。



人们通常认为,爱与公平是对立的,公平要分出你的、我的,要算计付出和回报,而爱则倾向于模糊这一切。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或者说压根儿不存在“你”“我”,而只有一个“我们”。


相爱的人之间谈公平是很奇怪的。 然而, 爱虽然不寻求公平,但没有公平就不可能有相互的爱。 单边付出的爱不是爱而是伤害,最终会毁掉没有得到回报的一方。 因此,你如果爱对方,就应该还对方以公平,爱与公平是同时实现的。



爱是有差异的两个人合而为一的过程,所以差异越大,这一过程就越惊心动魄。 爱是一种偶然、一种惊奇、一种奇遇。


经典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爱情之所以扣人心弦,正是因为两个人的差异巨大。他们可能属于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肤色,是不同国家的人,甚至来自不同的星球!


例如,轰动一时的韩国爱情剧《来自星星的你》。相爱的两个人也可能属于世代为仇的两个家族。例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些因素使得相爱者的结合异常困难,而正是在这一阻力重重的过程中,爱才彰显出其无穷的力量,激荡人心。



崇拜某人可能引发爱,但爱并不仅仅是崇拜, 爱是和自己崇拜的对象合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升华。 因此,对于比自己“低”的人很难产生真正的爱。


因为,爱不是怜悯,一个人不可能想要与比自己“差”的人合而为一。这大概就是“爱的悲剧”。如果有客观的价值排序,那就很难产生“真爱”。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人人往上看,处在价值链底端的人总是爱上价值链上更高一级的人。好在并没有客观不变的价值排序,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视角里看到一个理想的爱人。 因此,最好的爱是相互的崇拜,相互的欣赏,而哪一方崇拜另一方多一些,就爱得更多一些,付出更多一些。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 女性长期处于被压抑和被剥削的状态,但她们一直在默默付出,她们的大爱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女性群体逐步觉醒,她们意识到应该以自由平等的基本价值规范两性关系,减少女性群体受到的伤害。她们提出了女性参政权、女性受教育权、消除就业歧视、平等分担家务劳动等诉求,并展开了一系列争取性别平等的社会运动。



女性在争取自身权利的过程中似乎与爱渐行渐远。甚至有女性主义者痛斥爱,认为女性在爱的名义下受尽了剥削。然而,爱始终如影随形,没有爱就没有两性关系。 事实上,爱与平等、公平、正义等其他价值规范并不矛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