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朔朋友圈  ·  在中国和日本的他者纪念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国有企业吹响全面绿色转型号角 | 中国建科: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09-21 18:31

正文

文 · 本刊记者 曹婷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9期

没有砂浆、没有湿作业、没有一根管线埋在墙体里、不见扬尘,运用柔性防水背衬板、双腔隔声材料等,只需师傅现场安装工厂预制的构件,就可以实现全屋的装配式装修。7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科”)举办的企业开放日活动中,展出了标准化的装配式装修,其精湛的设计与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相结合,如同百变积木满足空间场景的切换,带来全屋灵活可变的空间结构,让人感觉房子“越住越大”。
装配式装修只是中国建科节能降碳行动的其中一项。长期以来,建筑领域都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陆续出台《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等,明确节能降碳“时间表、路线图”。为此,中国建科聚焦“五化”——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探索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成果水平高、支撑能力强、转化效益优的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成为行业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国建科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英指出,作为唯一覆盖城乡建设领域各专业门类、整体实力领先的科技型中央企业,中国建科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以规划设计为龙头,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新科技“解锁”智能建造



75平方米的空间内,起居室、卧室、衣帽间、厨房、家政间、三分离卫生间等功能一应俱全,木作与管线分离,墙板可以加热,卫浴板材防水隔音,可伸缩折叠的定制家具让空间相互交错又独立……在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标准院”)旗下北京国标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标科技”)的一间装配式装修样板间内,智慧便捷的生活场景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走进中国建科装配式内装实验室,各种防水背衬板、双腔隔声墙体和架空地面等部品部件一应俱全。实验室还配备有室内环境检测舱、按钮疲劳测试仪、板材耐候性能测试舱等系列设备。
“施工前根据现场空间及功能要求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的设计,之后将设计数据提供给工厂,工厂内预制好装修需要的部品部件,再将其运输到现场拼装完成。房屋从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实现全系统数字化管控,既有住宅最快28天可以完成快速装修改造。”标准院副总建筑师、国标科技总建筑师郝学介绍,比起普通建筑,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满满。
绿色建筑有哪些科技含量?简单说就是节能、环保,通常“会呼吸”“能发电”,堪称科技和建筑的结合体。随着“双碳”战略提出,绿色、低碳、节能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风向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筑产业“绿色”占比正持续提升。
当前,不少建筑央企已经发力绿色建筑。中国建科聚焦“五化”统筹推动绿色低碳重大科技研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增强行业技术供给,推动建造向智造转变。
记者从标准院了解到,该公司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以及城市发展需求,提出从部品、设计,到施工、运维,最后到城市管理的“CCTC两全双碳” 建筑领域综合降碳解决方案,即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降碳理论。此外,标准院在“双碳”领域深耕四大实施路径,即政策研究、标准编制、科技研发、工程实践,在降碳实操层面形成“四轮驱动”的态势,实现建筑领域在各个阶段的综合降碳。
在绿色规划方面,目前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已深入低碳新城、零碳住区、低碳园区等十二类领域,佐以政策研究、指标体系、数据库等六项辅助支撑,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绿色‘双碳’”多个专业领域,由技术、研究和实践多方支撑的大图景,形成中城规划特有的工具包、技术包、数据库、指标体系、专利、论文、操作平台、产品谱系以及合作者联盟。
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
此外,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崇“绿色设计新美学”理念,提倡“少人工、多天然,适宜技术的应用是最应推广的节能环保”。设计的成都天府农业博览园主展馆的半室外公共空间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仅在室内的功能性小空间使用空调,通过缩小用能空间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棚架主体为木结构,木材作为负碳材料,表达了生态建筑理念。采用装配化施工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集成创新生态领域成套、低成本的技术、产品、材料、工法,融合生态设施、绿色建筑,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等。
“中国建科及所属企业积极拥抱新兴技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重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矢志不渝推动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孙英表示,未来将重点围绕生态基础设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6个领域布局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形成28项关键技术谱系和41项重点工作任务,“解锁”更多的绿色建造。


以绿色厚植发展动力



作为科技型中央企业,中国建科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视之为培养科技人才的牢固基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建科科技质量部相关负责人孙金颖表示,在建筑绿色转型方面,集团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强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持续努力。
据介绍,中国建科牵头组建我国“双碳”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坚持以突破建筑绿色低碳产业链共性、基础性和前沿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使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及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凝聚全国优势科技力量,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科技攻关体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建筑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生态集聚试验地等。
目前,国创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系列研发成果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设计。孙金颖介绍,目前中国建科多项技术服务于雄安新区148个建设项目,居行业之首;研发的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研发的极地建筑技术,支撑了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等,其中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同时,中国建科依托国创中心,打造集成应用场景,构建特色鲜明的示范工程技术路线,以“设计方法创新、技术集成创新、效果评价创新”为框架,提出了9大维度、111项技术条款、15项核心要求的示范工程技术体系。构建国创特色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体制机制建设,对建筑绿色低碳领域关键需求开展重点标准研编,并与相关地方政府、共建单位、企业、科研机构沟通,建设研究分中心。
“百余位专家长期以来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成为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要智库力量。”孙英说。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中国建科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在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十四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基础上,设定“集团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对行业专家,集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发挥专家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智库作用。对中青年,通过优化规则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尤其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我们对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通过集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进行逐年遴选。”孙金颖介绍,从2017年开始,累计经费支持超过1000万元,筛选立项项目超过200项,覆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四个领域。
在她看来,科研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是动态成长的,集团的体系化多层级人才发展机制,保障了各阶段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新无止境,他们将是积蓄发展动能的重要力量。


增强绿色发展活力



“今年,集团加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原创技术攻关。”记者从中国建科获悉,中国建科将突出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开展基础性研究及关键技术研究。
如何持续保持科技创新活力?中国建科将改革作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一招”。
中国建科战略投资与企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张国东介绍,集团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集团“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发布了中国建科“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将“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两项重点任务。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国建科印发《集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见》,以业务化、工程化、产品化、资本化为导向,以产品化转化为核心,着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方式和路径,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机制与转化模式。
在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方面,中国建科持续修订《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奖励管理办法》《集团公司数字化激励奖励暂行工作办法》,对获国拨类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资格、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技术标准主编资格、专利授权等科技人员及团队给予奖励支持。
张国东介绍,中国建科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以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为抓手,围绕74条改革任务、138条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功能使命类”和“体制机制类”改革双轮驱动,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运行更加规范、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提升。
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集团所属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智慧水务形成软硬件成套产品体系,实现科技成果助力承接管网检测诊断和智慧水务EPC项目8.55亿元。所属标准院研发的战略性新材料产品,解决了在一般建筑工程和高层建筑中应用的瓶颈问题……
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2023年,集团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分别为42项、70项和129项,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67%、84%。集团奖励科技人员超2500人次,逐一发放科技创新及数字化专项奖励,极大调动了集团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中国建科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者为战略定位。”孙英表示,在绿色低碳建筑领域,中国建科努力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让绿色成为建筑行业最亮眼的底色,未来将一如既往与行业同仁携手共进,为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左右滑动查看2024年第9期目录



将“国资报告”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进入小程序

阅读《国资报告》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