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
明朝那些事儿 里面的历史都是真的吗
|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
|
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
|
古人木有套套,咋办
|
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
|
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
订阅我们立刻马上看!
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和日军近战拼刺刀时,往往吃大亏,较差的交换比甚至达到了7:1。
日军白刃战为何那么厉害?我们为何又那么弱?
这得从两国文化传统、日常训练、技术养成,乃至日常饮食等方面找原因了。
日式刺刀术,也叫做铳剑术——铳就是枪的意思。铳剑术的起源,是明治维新后引入的西式刺杀术。
明治政府在1874年聘请了法国教官,在明治新军中教授西洋剑和西式拼刺术,这种武术自此在日本发端。
1877年2月,旧萨摩藩士族发动了针对明治政府的武装叛乱。
萨军武士挥舞着恐怖的萨摩刀,怪叫着狂砍明治新军,令他们血肉模糊、残肢乱飞时,日军就更加重视白刃战的训练和应用了。
1894年,由武道家津田教修通过改良创造了日式的铳剑术。
1915年开始铳剑术加入《陆军剑术教范》里面,作为军用格斗术项目定型。
铳剑术招数主要分为直突、脱突、下突、返突四大类。
直突为直接突刺敌人腰部以上位置,目标通常为喉、胸、肋。脱突为刺刀相交时,占据中线压制对方刺刀后顺势刺入敌人上半身的技术。
下突为突刺对方下腹部、腹股沟及裆部的技术,返突为以强力拨开对方来袭刺刀,乘虚而入刺入对方身体的技术。
连续刺突为一系列虚实结合的连贯突刺动作。
这一套招数看似简单粗暴,没什么精妙之处,但却非常实用,攻击全部针对人体要害,招招致命,刺入点也经过精心设计,强调避开容易卡住刀刃的肋骨,直入人体致命位置,可谓是招式简洁、凶狠凌厉。
日俄战争期间,在火炮数量占优势情况下,日军先进行炮火覆盖,再发起万岁冲锋,充分发挥白刃战拼刺的优势。
日俄战争的获胜,令日军对万岁冲锋+白刃战这个战术达到了迷信的地步。
1909年日本修改《步兵操典》时,明确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
当然,日本人喜爱刺刀作战也和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有关系,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白刃格斗很能体现所谓军人的不怕死和武士道精神。
日军对白刃战的痴迷和狂热,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那时候,侵华日军的步枪一般装有长达半米的30式刺刀,而且日军从将军到士官都像中世纪武士一样,携带着一把长的不合时宜的军刀。
他们甚至给九六式轻机枪也加装了刺刀,加装弹匣和刺刀后接近12公斤的大家伙实战中很难拼刺,不知道这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平时行军日军也将刺刀装在枪上,这很不明智。
因为安装刺刀不但影响射击稳定性,过长的刺刀还容易刺伤和割伤战友。
当时各国士兵都把刺刀装在鞘内携行,日军这种拉风古怪的行为,显然与当时的战术原则格格不入。
无怪乎美国人开玩笑说,如果大和号战列舰能够开到陆地上来,那日本人也一定会给它装上刺刀的。
有人说美国人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日军之所以痴迷拼刺刀,也与日本自然资源匮乏,战场上必须节约子弹大有关系。
总之,在二战中,日本以680多万把刺刀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人人有刀、个个操刃的日军,在训练中竟然时常以中国百姓和俘虏练习刺杀技术。
这种训练旨在培养士兵的杀人技巧和杀戮快感,培养出来的军人无异于恶魔。
反观当时中国军队白刃战水准,与日军相比,那就差太多了。
比如国民党军精锐中央军德械师部队,居然没有专门针对日军精于白刃战的特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
国军受到德国军事思想的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日军在他们轻重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构筑的密集火力前白刃突击,无异于集体自杀。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中央军最精锐的德械师重火力也不及德军一个标准营。
在实际战斗中,国军低水平的火力密度往往不足以对日军的冲锋形成拦阻射击。
日军使用直瞄火炮和掷弹筒敲掉中央军重机枪后,经常以炮火掩护,向中央军阵地发起短促突击,主动卷入白刃战之中。
同时,中国军队追随德军走了步枪短型化的路子。
中央军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尽管针对日军白刃战设计了加长型刺刀,但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日军三八式步枪则长1.801米,相差超过10厘米。
这意味着什么?在实战中,如果用的是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碰到敌人,就已经被鬼子刺中了。
在一寸长,一寸强的白刃战中,优劣立判。
雪上加霜的是,因国家积贫积弱而吃不太好甚至是吃不饱的国军士兵,很多都形同饿殍。
小鬼子虽矮,但人家在中国有吃有喝,体力也更强,拼起刺刀来也更猛。
在抗战最大规模的白刃战石牌战役中,日军突击大小高家岭阵地时,与中央军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残酷白刃战。
战斗最激烈时整个战场都没有枪声,只有刺刀刀刃相格声,双方士兵的嘶吼和惨叫声,刺刀进入人体的噗嗤声交织在一起。
事后统计,在石牌战役中,中央军战死23,550人,日军死伤3,500余人,双方战损比接近7:1。
八路军这边的情况也不乐观。
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评价日军白刃战水平时曾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我军在白刃战中损失甚大。
长期的训练和实战中,八路军也不断的学习日军的铳剑术,在拼刺上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日后形成自己的三防一刺打下了基础。
但总得来看,八路军与日军拼刺刀多数是不占便宜的。
这么看来,抗日神剧中动辄出现一把大刀砍死十几个鬼子,甚至徒手击杀一众鬼子、手撕鬼子的荒唐局面,对捐躯赴国难的国共将士,是何等的侮辱!
客观的说,日本陆军当时长枪、刺刀就是落后的标志,日本陆军如果和德军、苏军和美军较量,结果就是屠杀,发生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美日陆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日本人热衷于单发步枪和白刃格斗,表现了日本人的愚昧,可以说是中国人值得庆幸的事:如果日本大量装备冲锋枪,我们的代价将更加惨重。
说到底,左右鬼子思维的那个武士道,就是对佛教断章取义再结合日本本土邪魔歪道而成的邪教,信这个东西能信出好来?
日本这个国家,小国寡民、命悬孤岛,当大国不把他当回事的时候他就嚣张,一用心对付他他就不行。
说到底还是文化底蕴不够,脑子不够用。明明脑子不好使,还爱穷讲究,凡事都冠以“道”,茶道、棋道、剑道、柔道、武士道,说白了就是穷装。
就拿这武士道来说,就是穷装的典型,用李云龙的话说,“我打的就是他这武士道”,不过当时我们实在是好用的东西不多。
还是美国人爽快,两颗原子弹下去,日本什么道理全明白了。
延伸阅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通过“玉音放送”《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结束。
但抗战时期的艰苦真是我们无法想想的,我们就来说说日军和国军的伙食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来追忆那段让我们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陆军发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对军人在 口粮定量标准进行了修正。
日本军方根据近一年以来在中国的实际作战经验,提高了日军士兵伙食和肉类的定量标准,如此制定了日军之后7年多的标准伙食。
日军基本伙食定量
精米
精麦
鲜肉
蔬菜
泽庵
酱油
味增
盐
砂糖
茶叶
清酒/甜食
香烟
|
660克(约等于13两)
210克(约等于4两)
210克
600克
60克
0.08升
75克
5克
20克
3克
0.4升/120克
20支
|
|
|
|
|
特殊定量(主要用于战斗期间)
精米
饼干或者压缩干粮
罐头肉/干肉
干菜
梅干或福神渍
酱油粉/浓缩酱油
味增粉
盐
砂糖
茶叶
营养食品
清酒、甜食、香烟
|
580克
230克
150克/60克
120克
45克
30克/40克
30克
5克
20克
3克
45克
同上面一致
|
|
|
|
|
主食
精米:所谓精米就是精磨后的精白大米,是指去到糠皮和糊粉层的大米。
可以看到,日军一天定量中精米高达13两,精麦也高达4两,光是主食就已经有870克,接近一公斤了。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
日本士兵用大米饭逗中国的小孩子,当时大米饭对小孩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连中国士兵也吃不上大米。
饼干:这里的饼干不是今天的压缩饼干,而是普通的饼干,类似于今天中国市面上那种饼干。
在918事变之前,日军的饼干同美国军队的饼干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原料面粉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饼干由于不需要烧煮,也是二战中日军士兵作战时最长吃的主食。
日军制作的饼干,每块100克左右,6块为一天的主食量,战时包装为60块一铁箱。
压缩干粮:日军的压缩干粮在整个二战中算是独树一帜。压缩干粮的主要原料是脱水膨化糙米,也就是普通糙米经过压榨膨化而成。
这种膨化糙米易于保存和食用,无需再次烧煮,淀粉含量高,是很好的压缩食品,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营养口粮:营养口粮类似于今天解放军的精力口粮,主要用于弥补体内大量的热量消耗。
日军的营养口粮有很多种,但原料大体相同,都是以奶粉,酵母,麦芽糖,葡萄糖压制而成的高热量食物。
副食
包括:鲜肉、罐头肉、干肉、也包括鸡蛋。
鲜肉:鲜肉顾名思义是新鲜的肉食,日军在作战期间,如果作战区域比较靠近自己的控制区和补给线,比如短时间的扫荡战,控制区内的调动行军,一般可以供给新鲜的肉食。
日本人也很喜欢鲜肉,他们每到一处就把中国农民的牛,猪,羊,鸡,鸭扫荡一空。
罐头肉:鲜肉虽好,但真正日军作战和在国军控制区行军作战期间,并不容易吃不上鲜肉。
罐头肉就是鲜肉最好的替代品了,他易于保存,易于运输,虽然口感较差,却具有很高的热量和蛋白质。
日本的军用罐头都是采用这种大和煮的方法,也就是将肉和土豆,牛蒡,胡萝卜一起煮,并且放入少许砂糖,酱油调味。
熏肉干肉,鸡蛋:熏肉干肉在日军中并不罕见,日本陆军使用的干肉主要是三种,牛肉,兔肉和马肉。
由于官兵对马肉口味不满,在1938年干脆将马肉取消,增补了鲸鱼肉,沙丁鱼肉,鳕鱼肉,乌贼肉这四种海味肉,这也是因为日本人很喜欢吃海味。
鸡蛋主要是在中国大陆地区抢夺来的,由于生鸡蛋不方便运输,一般都煮成熟鸡蛋,每个士兵携带几个。
蔬菜
包括:新鲜蔬菜,干菜,腌菜 ,梅干等。
新鲜蔬菜:新鲜蔬菜同新鲜肉一样,作战时候不容易吃到,主要在驻扎区想用掠夺中国农民的各种蔬菜。
就因为农民有时候没有粮食和蔬菜可交,日军在中国进行过上千次的扫荡,杀死了很多无辜的农民。
干菜:干菜就是完全脱水的蔬菜,它比新鲜蔬菜的体积小,重量轻,是为了运输和食用的方便,也延长了蔬菜的保存时间。
泽庵:萝卜采用米糖等腌制,其实就是日本民间的腌菜的一种,用大白话说就是腌萝卜。其实泽庵是人名,他是江户时代一位名叫泽庵宗彭的临济宗僧侣,曾任京都禅宗寺院大德寺住持。
福神渍泽庵都属于日式腌菜的一种同(什锦八宝菜)是在东京上野渍物老铺“酒悦”第十五代主人于明治十九年发明出的。
梅干:梅干也就是“盐渍黄梅”是日本传统的咸菜食品。对日本人来说,咸黄梅就像以前中国人过冬必吃的大白菜一样,是每家必备的东西。
日军在太平洋和缅甸作战期间,由于粮食紧张,往往只能用梅干下饭。可笑的是,由于米饭中间放一个梅干,很像日本的国旗,居然把这种白饭加梅干的可怜饭食叫做日之丸快餐。真是辛辣的讽刺。
调味料
日本料理虽然清淡,日本人其实还是很喜欢吃 有滋味的东西,所以日军的调味料是很多的。
味增:味噌是一种调味品,日式大豆酱,以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风靡日本。
日本人离不开味增,上图是味增豆腐汤。
因为每个母亲制作味增的方法都有少许不同,所以远在海外的日本人都以怀恋味增的味道来表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酱油:酱油也是日本人每餐必备的调味料。日本酱油全部是酿造酱油。下图是日军的酱油桶。
酒
虽然日军每天都有清酒的配给,但除了冬天和少数严寒地区(关东军和朝鲜军必须需要),显然作战时候显然是不能喝酒的。
酒主要用在日军平时驻防,尤其是过节或者庆功的时候。
侵华日军把大量清酒搬运到前线,他们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出发之前每人喝一点酒,作为鼓励。
香烟
抽烟对身体不好,却有助于暂时缓解疲劳,也能够短时间集中精神。这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
日军还是很喜欢抽烟的,这是日军和汪伪政权伪军一起抽烟的场面,被宣传为所谓中日亲善。
甜食
日本民族是喜欢甜食的民族,而甜食中最主要的也是易于携带的奶糖和羊羹。
读了东史郎日记,大家会奇怪的看到东史郎特别喜欢两种食品,一个就是奶糖,一个就是羊羹。
明治糖果,羊羹
其实日军战争中配给的甜食远远不止这两种。日军甜食种类众多,包括奶糖,水果糖,饴糖,巧克力,果冻,柿饼,水果罐头,炼乳,羊羹等等。
日军丰富的口粮
日军在抗战中常用的九二式饭盒,外盒用来煮菜,内盒用来煮汤或者煮饭,一次性可以煮好饭和菜。
使用九二式方和一次可以做出两天分量的饭,这样节省了第二天做饭的时间。
在1940年之前,日军煮饭都必须用木材或者各种燃料,也包括图中的蜡烛。
1940年之后,日军 开始使用便携式固定酒精染料,每块染料都可以烧好两个饭盒的饭。
不忍直视的国军抗战伙食
抗战中国军和八路军的饮食,说起来真是可怜。
1945年美国军方的营养学家,针对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曾经制定了一份最低标准的饮食单给蒋介石
。
蒋介石看到以后只能苦笑一声,这个标准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这个标准的一半也不太可能办到。
由美国营养专家提出供给标准(每人每日发给)
大米
蔬菜
大豆
花生
肉类
植物油
盐
|
27.3盎司(850克)
11盎司(340克)
2.2盎司(70克)
1.1盎司(35克)
1.1盎司(35克)
1盎司(30克)
0.35盎司(10克)
|
|
|
|
|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听着挺丰富的,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国军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9两米。
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战期间,每日需耗费4000-7000卡的热量。
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
以此标准计算,一名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这样一对比,国军的一天三顿9两米,就远远不足了。
您要说了,这1.5公斤是主食+副食的总量,9两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够标准了。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
战事不紧时,伙夫出去买菜,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要是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
这还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连咸菜都没有,就是盐水泡饭。
米饭也不干净,里面儿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苦中作乐的国军官兵名之曰“八宝饭”。
拿主食来说吧,虽然规定一天三顿9两米,但实际抗战期间,国军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
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其中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抗战时期军校学生吃饭的照片,四菜一汤,实在已经是绝好的配备了。老蒋还是很重视教育的。再说副食。
前面说了,情况好的时候大家有青菜萝卜吃,那可真是实打实的纯天然无公害健康绿色食品,一点儿油腥都不沾,因为伙夫手里压根儿就没有油!
偶尔能搞到一小块猪油,每次炒菜时在锅里擦上一圈儿,已经千幸万幸了。更多时候只能是盐水煮菜,搁今天就是标准的减肥餐。
国军士兵围着一口破锅吃饭,可人人的眼睛都盯着锅内,肯定是在看还有没有剩菜剩饭。
神态真是生动,后人看着,真是心酸。
这些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国军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
他们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小学课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面。
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抗战时一张国军阅兵期间士兵休息的照片,可以看到缺少饮食带来严重的营养不良,这样的体格,又能有多少战斗力?
来张国军病号饭吧。最有名的白糖煮面糊,有窝头吃,也不错了。
如果驻扎在后方的国军部队,每月可以有一两次改善伙食的机会——也就是能吃点儿肉了!
先别乐,这所谓的肉,可不是现在流行的什么“小鲜肉”,而是不知道搁了多久的咸肉或者腊肠。
吃法上,也不是咱们后人想象的那样人均分几块,而是所有的肉都切碎了,扔进菜汤里,每人盛一勺。运气好的能有几块碎肉,挑出来拌饭吃,相当幸福了。大多数群众,只能匀到一点儿肉末渣子。
新一军士兵吃饭的照片,他的精神面貌可比国内的大兵兄弟们好太多,还缴获了日本国旗当围裙。
国军士兵的整体伙食状况很差,不过其中也有两个例外。
首先是空军,作为培养成本极高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国军飞行员每天也有肉、鸡蛋和牛奶享用。
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大名鼎鼎的远征驻印新一军和新六军。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战役之后,剩余部队享受了英美配给的后勤和装备,普通士兵每餐有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一包饼干,一包茶叶,一包香烟,一颗VC片。
当时的国家条件摆在那儿,我党军队的供应状况没比国军好到哪里去。但处于创业期的我党有信仰力量加持,基本能做到军队上下同甘共苦。
况且到了延安之后,毛主席效仿古代先贤开启屯田大法,各个根据地相继推行,南泥湾、大生产、小米加步枪……当年那真是在绝境中杀出一条喂饱士兵之路,都是实打实的战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