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华为经营管理团队(EMT)文件,华为再次重申,
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这份文件名称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已经签发。
如果比技术实力,华为比另外一个领域的大鳄——造房子的某房企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但华为坚持不造车,而它造。
这家房企的车造得怎么样了?业内人士心里都很清楚,
以造房子的基因去造车,本身就是个笑话。
但你别以为人家傻,这家房企在各地开了10个造车基地,车是没看到上市,房子倒是上市了。
比如南沙基地至今未量产,而不远处的阳光半岛一期已经在今年8月开盘,售价2.3万元/平米。根据公示信息,此地块的拿地价格每平米不足 1万元。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间,这家房企就通过这些公司在各地拿了1133万平米土地。其中
只有半数是工业用地
:35%(403万平方米)是住宅用地,可以盖商品房出售。13.34% 是综合用地,可以建商业地产、写字楼、学校或商住两用楼。
华为不造电动车,房企号称要造电动车,电动车哪来的那么大魔力?到底靠谱不靠谱?
我必须非常笃定地告诉你们,不靠谱。
国内众多的品牌,如果你想买个平价的电动车,比亚迪、北汽、荣威、长安、江淮、奇瑞、力帆……那么,你买了就知道了。
不管从车辆本身的性能、安全方面还是环保节能,当下的电动汽车都只是营销下的虚假繁荣,远远还没有达到能够替代燃油汽车的程度,更别说颠覆汽车行业了。
那么电动车要想变得靠谱,要突破哪些瓶颈呢?至少有以下三点:
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压根达不到燃料汽车一样的便利性。现阶段,电动车的快充电池损耗高,国内充电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你的所有行程都将被电量绑架。
夏天里你开着电动车基本不敢开空调,冬天里你开着电动车基本不敢开暖气……因为,一旦没电,你大概率要陷入停在马路中间的窘境,那场景我是不敢多想。
说到底,
某些国产电动汽车品牌短短几年突飞猛进,大跃进式的发展都是为了快速投产推向市场好捞取补贴。
所谓推动电动汽车事业发展,大部分纯粹是骗补贴的工具,好不好用不重要,质量可不可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够吃到政策的红利。
前段时间,有国内“专家”宣称电动车能够实现10分钟快速充电了,我当时听到之后都惊呆了,这真的能实现吗?
以我们生活常见的小型电动车为例:某品牌的电动车100km/14度电,如果我们要实现10分钟充70度电进去,那么对应的充电桩的功率就需要达到70*6=420KW,420KW/220V(市电电压)=1909A,普通家用电表45A;
如果使用高压电:
420000W/380V(高压电压)=1105A。
这车的电池得是什么材质才能承受这么大电流而不爆炸?
这还没有算充电的电能损耗。要知道,空中高压输电线380V的线路几百安培电流周围几米内都属于高危作业范围,操作失误一搭线人就变烤肉串了。
要知道,特斯拉前年就曾发生过一周内三人丧命的惨剧,都是剧烈碰撞导致电池“热失控”的交通事故。
▲
两个青少年在大火中遇难
虽然,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凭借300Wh/kg的能量密度无人能敌,表面上提高了续航,但安全性大大降低。
外力撞击会损坏电池隔膜,进而导致短路,而短路时发出的热量会造成电池热失控,并迅速将温度升至300℃以上。
▲
起火后的特斯拉电池组
而且,不管你买什么牌子的电动车,你必须接受车经常坏的现实,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你买的恰巧是一款国内新牌子的电动汽车,那很多问题4S店都修不了。
所以,从实际应用看,
电动车的普及瓶颈在于,电池的充电和电池的材质性能等现阶段不可逾越的物理瓶颈
。
说到这,可能你又要来跟我抬杠了,你会说有特斯拉啊,特斯拉超级牛的,马斯克就是钢铁侠本钢!
美国有个超级牛的价值投资基金叫多夫曼,他们对特斯拉的看法是,这是100年来最大的泡沫。
特斯拉欧洲市场只有10%左右,在美国没有增长,中国市场到了把车送到欧洲去卖的程度,不可能占50%的汽车市场;
特斯拉不是能源公司或者储能公司,自动驾驶软件技术也不是最领先的;
未来税收补贴相关收入(别的车企要买他的车充数)没有以后,
亏损会越来越明显;
特斯拉除了2018年有一个季度实现盈利外,从来没有挣过钱,靠的就是投资人不断的投入投入再投入。
国内的车企就更不用提了,在品牌管理和技术都远不如特斯拉的情况下,拉出那么高的市值,只能让我怀疑到底是谁在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