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世界核能绩效报告》中,世界核能协会详细列出了上一年的核能发电与建设成果,在2016年,有10座新的核能反应炉正式运转,使全球核电装置容量增加了9.1吉瓦,至于总体核能发电达到了350吉瓦以上。这还不包括日本正在规画重启,却还没有重新商转的数十座核电厂。
10座新的核反应炉有半数都是在中国大陆,这表示中国大陆核电增长幅度最大。协会总干事安格塔.莱馨(Agneta Rising)表示:
“在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然会继续下去,目前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核能建设都在中国大陆。”
大陆平均每5年零9个月就会完成1座新的核反应炉。他们是全面整体的发展,使得建造技术逐渐成熟,兴建速度也加快,大陆广东的阳江核电厂1-3号反应炉建设期间,有912个问题,到了建造第4座反应炉时,工时比第1座要缩短了10个月。
去年全球核电厂大都保持稳定发电,有64%的核反应炉发电功率达80%。只有8%的反应炉的功率在50%以下,而且即使是高龄反应炉也大多效率良好,英国的海恩核电厂2号炉(Heysham II-2)是1988年完工,在2016年达到941天无间断的运转纪录。
莱馨说:“世界核电厂在今年大多表现良好,显示核能是可靠、稳定,廉价能源,并且对清洁电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核能协会希望未来核能发电量可以持续提升,他们希望世界核电在2050年可以达到1000吉瓦(1兆瓦),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都必须有10 吉瓦的增加幅度,也就是类似1980年代核能工业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协会确定了三个行动方针以实现这一目标:在电力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标准一致的监管流程、有效并且受大眾信任的安全规范。
莱馨说:“核能安全不仅在技术层面,还要考虑社会观感。现在社会大眾对核能的健康和环境效贡献太过于漠视。”
据澎湃新闻了解,目前三门1号机组的热试工作已全部结束,且达到了预期目标,计划在7月底前实现装料。
装料是核电工程中有核试验和无核试验的分界点,标志着三门1号机组即将进入带核调试阶段,为后续并网发电奠定基础。
2006年,中国决定以全面技术转让的方式,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浙江三门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共4台机组被确定为中国引进AP1000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也是世界上首批建设的AP1000机组。为此,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诞生,作为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平台负责引进AP1000,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大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AP1400。
三门1号机组的工程进度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其作为AP1000的全球首堆,工期因反应堆冷却剂屏蔽主泵研制等问题一拖再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后续AP1000项目,以及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核电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CAP1400示范工程获批受阻。三门1号机组在2009年实现FCD(第一罐混凝土浇灌日),原计划在2013年5月装料,2014年底投入商运。
6月30日,在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寿君,中国核建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股份公司董事长顾军的见证下,中核二三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这是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建集团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双方推动核产业链融合的有效尝试,同时也开启了中核二三公司与核动力院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合作以来深度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永强与核动力院院长罗琦代表双方分别在协议上签字。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凯主持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