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灯彩是在民间灯彩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以“江南灯王”何克明为代表的立体动物彩灯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特点是既有雕塑般的造型,又有缤纷的色彩形成独特的江南灯彩流派。
这是今年上海豫园灯会上的一组“仙鹤”作品,由上海灯彩保护传承工作室制作完成。春节前,记者来到五里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内的上海灯彩保护传承工作室,了解上海灯彩的故事。
昂首挺胸的雄鸡,绚烂绽放的牡丹,气势磅礴的白象,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在这里陈列着很多造型各异的灯彩作品。
为了让这门技艺发展传承,从2011年开始,五里桥街道就成立了以何克明弟子吕协庄牵头的上海灯彩保护传承工作室,立足培养传人,保护这份技艺。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培养了包括龚智瑜在内的多位弟子。
龚智瑜,是一位80后,也是上海灯彩保护传承工作室最年轻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春节前是她们最忙碌的时候,要赶制各项活动需要的灯彩作品。豫园灯会的“仙鹤”,是工作室的多位传承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的。两只仙鹤身上全手工制作的羽毛就有2000多片,形状各异、大小不同,达到姿态传神的效果,这也是上海灯彩的特色所在。
龚智瑜告诉记者,上海灯彩主要以动物造型为骨架结构,用铅丝缠绕皱纸代替传统的竹篾,再经过灯彩传统制作中措、扎、剪、贴、裱、糊、描、画灯工艺扎制而成。新年是传承人最忙碌的时刻,为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赶制颇具节日氛围的灯彩,颇具江南特色。要让更多人喜欢上海灯彩,创新也越来越多。以传统的兔子灯为例,在传统造型中加入了漫威、迪士尼、小黄人等卡通漫画形象元素,今年还结合盘扣非遗,融合现在流行的毛条、绒花灯元素,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不仅要让年轻人喜欢,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上海灯彩保护传承工作室最年轻的传承人,龚智瑜与灯彩的相遇也很有故事性。
她原本的职业是会计,2018年,她母亲看到社区文化中心的吕协庄上海灯彩传承工作室培训班招生,但因年龄太大而被婉拒,就推荐平日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女儿报了名。那时龚智瑜刚生完二胎,也想着可以来试一试,结果便“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龚智瑜只要谈到上海灯彩就滔滔不绝,“我可以不要睡觉,只要能做作品”,她也深深地记得吕协庄说过的传承的意义。
“吕老师在给我们教学的时候就说了,‘传’是把老的记忆、老的方式学下来,‘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新的思想、新的材质,现在高科技都运用到里边,这样子的话灯彩才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龚智瑜还经常参与直播活动,走进社区、校区、园区,用各种创新形式普及这门民俗技艺。上海灯彩用的光面或金丝暗纹等不同纹理、厚薄的丝绸布,作品坚持手工制作。从搓纸绳、搓铁丝(把纸绳包裹铁丝)等基本功,到制作小型双片、折叠式灯彩,进阶到半立体和立体造型灯彩,为了让市民能够更方便地感受灯彩制作的魅力,一有时间,工作室的传承人们就要开发各式的体验包。最近,她们又以节气花卉和灯彩进行结合。
“我们有24节气的花卉,立春就是白玉兰。用铅丝拗制,然后贴布,修剪一块块花瓣做好了以后,再去教他们怎么样把那个灯光放到那个灯芯里边,做灯芯,再组装,再扎起来。”
龚智瑜告诉记者,她们不仅要做好灯彩作品,也希望用文创发展更好地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让这门属于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民更多了解。
“希望能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我们的文创作品的开发上面多花点功夫,作为一个传承人,希望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更多的人喜欢、更多的人愿意去学。”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