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寻找中国创客
Born for Maker!在这里,遇见最棒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铅笔道  ·  河北杀出超级IPO:年入20亿,全国第一 ·  8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八段锦,真正的贵族运动!!! ·  昨天  
红杉汇  ·  举头见月,便是团圆 ·  4 天前  
投行业务资讯  ·  证监会对3家企业出具补充材料要求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寻找中国创客

VR版五十度黑,你看不看? | 独家编译

寻找中国创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3-01 21:28

正文



编译 / 季文捷,原文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本文共1669,阅读全文约需3分钟


据悉,正在热映的《五十度黑》准备推出VR电影视频作为营销活动的一部分,这让不少观众喜笑颜开。在全景视频中,你将深切感受富人的浪荡生活,与霸道总裁贴身热舞,和小白兔一起享受被“壁咚”的感觉。事实上,在虚拟现实技术如此流行的当下,很多好莱坞电影在上映前都会推出VR体验,而VR作为一种新技术,更是受到了影人们的追捧。寻找中国创客特此编译了MIT科技评论网站上Ty Burr的文章,其中分析了VR技术的运用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后电影时代的艺术:VR


你愿意看一场VR版的《卡萨布兰卡》吗?


(《卡萨布兰卡》剧照)


这个无厘头的问题如今真真切切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我看来,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美学角度,VR都不可能取代电影。你能想象《卡萨布兰卡》不再是由眼前一帧帧画面组成的斑驳光影,而是VR头盔里如临其境的红尘景象吗?


VR和电影注定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媒介。要欣赏VR电影,观众是否需要接受特殊的训练来应对眼前眼花缭乱的真情实景呢?否则,观众会不会被吓到?就像电影刚面世时,影院里的观众在看到屏幕上飞驰而来的火车时鬼哭狼嚎,上蹿下跳,唯恐那火车要从自己身上压过去。


作为一个研究电影已然35年之久的电影批评家,我意识到电影这项艺术已经不再壮年,颇有点日薄西山的味道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文化科技更新换代,应接不暇。电影,这个二十世纪最为辉煌的艺术,似乎也变得索然无味。人们更喜欢把弄十秒即逝的snapchat,而不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影院看完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第一代头戴VR)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VR掀开了历史的帷幕。 早在1983年的科幻电影 Brainstorm中,就有人曾尝试用VR技术观看。不过,由于技术障碍,观众往往看得头发昏,并不买账。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属于VR的春天似乎也到了。像Oculus Rift和HTC Vive这样的消费型VR头盔已经能够保证用户头不昏眼不花地沉浸在虚拟情节中了。这些VR头盔的祖宗是计算机科学家伊凡·苏泽兰在1968开发的第一代头戴显示器,有趣的是第一代VR因为太重,是被固定在天花板上的。


VR+电影效果孰佳?喜忧参半

除了技术的进步,内容创作者也在集思广益,试图创作最适合拍成VR影像的剧本。其中,游戏软件师们做得最好,大多数探索类游戏视频在做成VR后,都收获了一致好评,而且VR版网游道具也卖得很好。网游的风靡兴许为VR影视化指明了一条道路。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下面这部广受好评的VR尝试性短片。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上,20分钟长的VR作品《Notes on Blindness: Into the Darkness》获得了广泛好评。此片改编于已故的英国作家John Hull失明后的日记。片头,观众们踏着John的声音,慢慢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睁开眼睛,便仿佛置身于伦敦公园,John低声细语,照亮了墨黑色的剪影。路过的慢跑者震起了尘土,呼啸而过的风染红了枝叶。这一刻,观众仿佛在虚拟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球的脉动,人类的喘息。


《Notes on Blindness: Into the Darkness》剧照)


如上所述是VR影视发展的可喜一面,然而还有很多障碍不容忽视。


首先,VR头盔的设计笨拙,你得顶着重重的盔子,穿戴好追踪器,再连接上电脑,经过这样的繁杂程序,方可一睹VR真面。 这就像如果你想在家里看电影,你得装个投影仪,麻烦得很。


其次,尽管有《Notes on Blindness: Into the Darkness》这样的佳作,大多数VR作品只是生硬地把故事情节和技术结合起来,结果两头不讨好。当然,不同的头盔效果不同。Oculus Rift要好一点,但需要使用者是个技术控,不然也很难操作。


屡败屡试,路漫漫其修远兮

尽管困难重重,影人们从没有放弃尝试。好莱坞导演Doug Liman与VR制片公司Jaunt合作,拍摄了一个名为《Invisible》的VR短片集合,每集约六分钟,一共五集,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导演在对戏剧景观VR处理方面的尝试不容忽视,第五集中的追逐场面还算栩栩如生。除此之外,Sam Esmail的《Mr. Robot VR》和Jon Favreau《Gnomes& Goblins》也即将推出,不管效果如何,影人们所走过的道路值得肯定。


一些VR内容工作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Penrose Studios的两部动画短片《The Rose and I》以及《Allumette》将定格动画风格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结合在一起,如梦如幻。


(《The Rose and I》剧照)


除此之外,互联网上还有很多来自独立的创作者的VR短片。其中大部分作品涉及360度电影制作,但只有少数支持3D,涉及运动跟踪。


到目前为止,由VR爱好者Alex Oshmyansky导演的《Career Opportunities in Organized Crime》应当是最为出色的独立VR长篇。这部作品主要讲了俄罗斯黑帮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该作品有一定的创新度,就是没有探索VR在全景镜头中的可能性,所有镜头都放到电影屏幕上也不影响效果。


Oshmyansky的这部VR电影还是为后面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首先,VR电影应该更接近戏剧美学,而不是电影美学;其次,目前尚未发现可用的镜头语言和其他有效手段来传达电影中的信息,让电影彻底VR化。目前,VR作品的卖点仍然是新颖——人们因为好奇观看,但真正吸引观众的还是技术,不是作品。VR影视的目标不当当只是模拟现实,而是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电影世界,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VR影视还是个小芽,我们只有不停耕作,期待它的成长。幸运的是,肥料足够。它获得了财务支持和影人们的关注,最终将会有一个项目(或两三个)将VR从仅仅是引人好奇转变为真正的大众文化。像《Dear Angelica》这样的作品,像是一颗星星,照亮了人们的眼球,而VR的未来会是一条璀璨星河。一种“活的”电影?一种亲身冒险?美丽的新世界?麻痹自己的幻想?未来可期,拭目以待。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