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公司官微  ·  如何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权威回应 ·  16 小时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有钳人28 ... ·  昨天  
秋叶PPT  ·  夸爆!WPS官方接入DeepSeek,自动化 ... ·  2 天前  
秋叶PPT  ·  谈谈我们一个月做PPT的真实收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写给程序员

唐韧  · 公众号  ·  · 2019-12-11 12:38

正文

最近后台文章的留言中,发现了一些很早就关注了我的读者,大部分都是 2013 年前后关注的。


特别感谢你们的长期陪伴,一起见证彼此成长的感觉很好。


可能有的读者不知道,只要留言或者赞赏,我都能在后台看到你们具体是哪天关注我的,以及你们留过几次言、有过几次赞赏。


而且按照微信公众号的产品逻辑,取关后重新关注,关注时间就是按照最后一次关注的时间算起。


所以,如果不是实在受不了我,那还是别取关了。说不定哪天我给关注三年以上的老读者发个大福利啥的呢。


当然,如果你依然还是受不了我,那也只能江湖再见了。


我这个公众号最初的名字不叫「唐韧」,改名之前叫「Android 及 iOS 开发汇总」。


怎么样,是不是很土?


没办法,当年是直男程序员,想不出啥文艺名儿。


后来转型做产品就没写技术文章了,所以想改个名,思来想去不知道改啥,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去了。


好在,我的名字比较清奇,不是很常见。


噢,对了,还有头像。


哪天心情好的时候,我把过去公众号帅气的头像都拿出来让你们笑话一下。


最初关注我的读者基本都是程序员,而且大部分都是做 Android 和 iOS 开发的。


今天特别想跟这些依然在关注我的老读者聊一聊,聊什么主题呢?


想了下,觉得可以以一个产品过来人的身份,跟你们聊聊如何避免被产品经理坑。


做技术的都是兄弟,以前我也是个苦逼码农,也做过那些无脑需求,同样被产品经理的神逻辑折磨过。


最讨厌的,就是正写着代码呢,产品经理过来说正在做的需求有一点调整,或者偷摸小声说,只打扰你一分钟。


他们压根不知道,需求的变化对于代码来说很可能是推翻重来,不是他们所理解的“只有一点调整”。


他们也不知道,打扰的那一分钟,可能需要再花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重新梳理逻辑。


尤其是改 bug 的时候,那种突如其来的问候真的不需要,哥们儿还想早点搞定下班呢!


面对这种情况,建议程序员兄弟们贴个条在工位上,注明“攻关中,看我起身再找我”。


还有,开评审会时,一些产品经理一上来就说要做什么功能,从来不介绍背景是什么,也不说为啥要做,做了会带来什么预期结果,更别提怎么衡量数据评估 ROI 了。


他们以为研发资源都很闲呢,大家都是有梦想的人好么。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地球上最理性的一类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他们做人”。


就像我们写一个函数需要提前声明一样,要有前因后果,否则就会报错。


当然,“教别人做人”的前提是自己已经做好了,且不说我们要多懂产品和业务,毕竟有更专业的人。


但至少,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还是需要的,领导们不就是思维模型和做事方式比一般人成熟么。


产品功能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基于用户场景、业务、需求、数据和可运营性综合构成的。


下次如果还有产品经理这么开评审会,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是可以向他们提出的。


第一,业务背景是什么?第二,什么样的场景解决用户什么问题?第三,如何通过数据衡量解决情况?第四,功能上线后谁来负责运营?


反过来看,如果产品经理的解决方案不行,咱也别就此作罢让他们回去改方案。


看看针对具体问题有什么可行方案,现场讨论就把问题都给解决了。


总比他们改完一圈回来然后再开一次会要节省时间,万一下次又不行呢。


另外,做技术的都怕产品经理只顾当下不管过往,代码可是活生生写在那的,所有的历史逻辑都会毫不客气的照常运行。


一个需求提过来,也不管跟以前的逻辑是否有冲突,只嚷嚷着要改,不行就拿老板说事儿,这样的产品经理真的得治。


治法也很简单,把逻辑卡点告诉他们,然后就可以拂袖而去干自己的活儿了,其他的也别多管,他们自己能反思并搞定。


谁让咱心里有一张全局代码图呢,谁让咱心里有完整逻辑谱呢,这就是技术的优势,不容置疑。


而且,对于不管过往的产品经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做一张产品流程全景图,形式可以是流程图或者脑图。


每次做调整时,都让他们先把这个全景图的关键逻辑过一遍,以防出现上线后发现兼容性问题。


当然,咱最怕的就是那些甩锅耍赖的产品经理了,就算人家耍赖,咱也下不去狠手不是。


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能硬钢。平时工作得做到位,这里也给大家支个招。


关键逻辑代码的注释一定要写完整,而且别光写代码解释。


把逻辑决策人、时间、讨论关键点以及当时的决策过程写清楚,打包时随业务代码一起上传。


如果到时候出现甩锅事件,把代码拉下来,这就是“云证据”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