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艺术通过这种凝冻把它变而为体验众多人生的心理途径,直接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确证人类的生存和个人的存在。
——李泽厚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的作者李泽厚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学者。
《美的历程》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被誉为当代经典,中国艺术入门书。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如此称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根据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的力作《美的历程》删编而成,保留了适合孩子、也有必要让孩子阅读的内容,并配以109幅图片。
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观点讲述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发展历程,将“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清楚、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眼前,给予孩子美的教育和欣赏美的能力。
六本原价238元,凤凰读书特惠178.5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购买
问
关于“给孩子系列”这套书,
也许你也想问的几个问题
澎湃新闻: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们着手去做这样一套书的?
李学军(这套书的总策划):我们有很多年做人文书的经验,最近十年做中国文化论坛,做大学通识教育的培训班以及相关出版,一个感觉是,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从更早开始。现在我们的教育在大学以前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到了大学接通识教育可能就有点困难,当时我们就想,最理想的是从中小学就开始做人文通识教育的培育。
真正做起来的契机,是因为北岛先生对自己孩子学校里选读的诗歌不满意,所以起意选编一本《给孩子的诗》,这与我们本来的想法非常契合,就首先做了这本书。书出版之后反响很好,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后来就一本本地策划选题,把这套书做起来了。现在北岛是这套“给孩子系列”的主编,我们有一个编委会,定期商量选题。
澎湃新闻:您觉得“给孩子系列”跟市场上其他的针对孩子的诗歌、识字书有什么不同?
李学军:因为有这样一个给青少年提供人文素养培育的理念,因此在选题和着眼点上会有自己的考虑。我们希望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让孩子具备更广博的视野、雅正的眼光和健康的人格,北岛表述为“墙外”“课外”“野外”,这大概是这个系列最根本的特点。
澎湃新闻:这套书的编选者,如北岛、李陀、叶嘉莹、黄永玉,包括最新这本的李泽厚,确实都是名家大家,他们为什么会愿意来做这样一套书呢?
李学军:这套书的口号是“给孩子一部好作品”,这一想法得到所有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欣然应约。为孩子们创作,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说到大作者为孩子写书,很多人都会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名家给青少年编课本、写通俗读物,这些图书现在翻出来再出版,大家仍然觉得是经典的读物。当今因为学术分工、学院体制,名家大家相对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太有机会做这些普及的工作,所以我们一提出给孩子编写好作品的想法,立刻得到他们的响应。
澎湃新闻:这套书叫“给孩子系列”,这个“孩子”在你们最初的构想中大概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最初《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的散文》推出时在得到很多好评的同时好像也有人质疑过以选目来说,“孩子”是不是看得懂。
李学军:这套书不是分阶读物,因此不需要严格对照年龄。如果是孩子自己看,因为文字比较多,大概要小学中高年级,比如八岁以上能读。如果是亲子阅读,父母读给孩子听,那更小的孩子也能懂,比如《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先生选了很多适合小孩子朗读背诵的古诗。自从现代有了“童年”“儿童”的概念之后,对孩子认知力、理解力的判断就有了固定的限制,觉得什么样年龄段应该看什么样读物。
其实,阅读更多是一种浸润式影响,年龄限制不需要那么细,这些书可能八岁能看懂五分之一,过几年能看懂五分之三,之后能看懂更多,其中有一个学习渐进的过程。这套书给孩子的年龄段定位相对是比较宽的,但是能保证,它的内容在各个年龄段看来都是最好的作品,是经得起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的。比如黄永玉的《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从八岁到十八岁的孩子都能看,但是每个年龄段的理解深度会不一样,甚至成年人、老年人看了,都能会心一笑,这就是真正的人文经典的魅力。
(节选自 澎湃新闻)
六本原价238元,凤凰读书特惠178.5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