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 Immunol | ... ·  18 小时前  
BioArt  ·  Immunity | ... ·  2 天前  
生信宝典  ·  生物从业者必看!我问DeepSeek“如何跻 ... ·  4 天前  
生物学霸  ·  上海交大 2025 首篇 Cell:解决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树乡谈

不要遗忘朱令,结案并非终结

大树乡谈  · 公众号  ·  · 2023-12-25 22:46

正文

朱令去世了,昨天中午12点,一天中相对温暖的时段,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哀乐是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所演奏的《广陵散》。

朱令案一直备受关注,每当出现类似案件,都会被一再追问,关于谁是真凶、凶手是一个还是多个、关键证据怎么消失的、为什么最终结案等等一直被怀疑。
由于没有看到案卷卷宗,网络上的信息不知道传了多少手,小镇就不妄论案情了。
看过一部西班牙的悬疑剧《消失的客人》,零散的线索加上刻意的引导,同样的事实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
所以在刑侦、审判上,特别强调证据链必须完整,因为不连续的证据得出的结论只是推论,无法用于定罪,这是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
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程序,出现的悲剧已经太多了。

这个案子很无奈,甚至破案的希望很可能寄托在凶手在临死前,自己把真相说出来,假如这个凶手还有一丁点良心的话。
在社会上生存,真的需要保护好自己,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朱令被投毒的那段时期,校园管理有很多漏洞,之后管理要严格很多。
当年,侦察手段很有限。就像电视剧《三大队》中有个细节,说如果到处都是摄像头,抓住杀人凶手就没那么艰难了。
所谓结案,指的仅仅是侦查终结,是穷尽了所有的侦查手段之后,毫无办法,只能给一个结果。
但是这绝不是结束,就像被称为“中国十大悬案”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就在多年后获得了新的关键证据,于是重启侦查,终于在2016年告破。

朱令案也一样,网络是有记忆的,绝不会遗忘。
只要有新的证据、新的嫌疑人出现,一定会重启侦查。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机构改革下的“恩怨纠葛”
■  方向偏了,当然要勇于改正
■  外国人在中国,不能有特权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