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张学良是莫逆之交,
他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喝退日本人的利诱,
20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
他却坚守最后,
以一人之力,从日本铁蹄下,
拯救了东北大学数千名师生,
惊险丝毫不逊色于“金陵十三钗”。
他就是
宁恩承
宁恩承像
一位台湾学者说:“别的殖民者是要你的东西,日本殖民者不光要你的东西,还要你的人心。”
20世纪早期主政东北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认识到,要富强,必须兴教育,开民智。1923年,张学良提出成立东北大学。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立即上门劝告:“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想培养理工人才,可以到我们旅顺工科;造就医学人才,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张氏父子对此不屑一顾。张作霖坚持,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成为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银元,而东北大学则高达160万银元,学生有3000多人。
张学良捐款30万元兴建的体育场
1928年6月,日本人发动“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张学良亲任东北大学校长。但军政事务繁杂,不能全心管理学校,张学良就想到了一个人:宁恩承。
宁恩承,辽中县人,出身贫苦农家,7岁时还在家放猪,10岁时发愤图强考上不要学费的奉天第一师范。1920年,因为带头发动学生运动,抗议日军强占珲春,被张作霖点名开除、通缉。随后,他到了南开,颇得南开校长张伯苓的赏识,但他又发表《轮回教育》炮轰南开照搬西式教学,名震学界。
张学良慧眼识珠,自掏腰包资助他到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并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1930年,张学良(中)、宁恩承(左一)会见美国客人
1930年12月,宁恩承被任命为学校秘书长,实际主持全校工作。他一上任,推动了一系列好的治校办法,师生一致称快。
他建立校董会,引进西方大学管理方式,制订学校发展五年计划,瞄准国家需要,大力发展机械工程、农学。一时间,梁漱溟、章士钊、梁思成、林徽因、曹靖华等学者名流云集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几乎与北大、清华成鼎足之势,成了“塞外第一大学”。
张学良在1992年为东北大学复名题书的校名
但正当宁恩承试图大展拳脚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1931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
当晚,东北大学组织观看电影《金狐》、《银狐》。因为,南方夏季水灾淹死14.5万人,看完电影,学生纷纷捐款赈灾。
宁恩承送走了来访的美国人木德博士。
晚上10点,学校集体熄灯,宁恩承一直保持和学生一样的作息规律。
根据宁恩承回忆的位置示意图
9月关外夜里寒意已浓,新月斜挂、星辰寥寥,四下万籁俱静。
宁恩承躺下不到20分钟,刚迷糊,忽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房屋、窗户剧烈晃动起来。他立即起床,心想不会是学校锅炉炸了吧。打电话询问,得到答复锅炉房无恙。
宁恩承放心不下,披上外套,外出巡视。
不想刚走出门,头顶一道火光,夹着哧溜溜的声音从西往东飞去。那是炮弹!随即,炮弹就像流星一样密密麻麻地涌向东方。
日本攻打北大营了!宁恩承心头一惊。
奉天北大营旧貌
他三步并两步小跑进办公室,要赶紧联系政府,寻求应对之策。
打电话到张学良大帅府,拨了数十次,电话铃响,就是无人接听。
又打电话给省政府主席藏士毅,得到只是一句“日本人攻打北大营,学生不要闹事”。
当夜,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正在永绥号军舰上,溯江而上,前往江西“剿匪”,由于通讯不便,第二天到了南昌才知道东北除了大事。
东北的实际掌门人张学良,在北京养病,和夫人于凤至、赵四小姐正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看梅兰芳的新戏《宇宙锋》。
东北群龙无首,北大营驻军不战而退。半年间,20多万东北军全部撤回关内。
日军步兵冲进北大营
孤立无援。
宁恩承,一下倒静了下来,炮弹还在头上飞,但已经不以为意了。
有更重要的事去做:马上转移200多名女学生。市面上已经有传言,日军开始在沈阳城里烧杀抢掠。如果日军一旦攻进来,她们是最危险的了。
他赶忙跑到女生宿舍,和宿管一起逐一敲女生宿舍的房门,将惊恐的女生们集合起来,带到体育馆更衣室。体育馆更衣室是钢骨水泥建筑的,还隐蔽,既可防弹,又能保证女生人身安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的女子球术队队员与教练
随后,宁恩承又命令校工赶紧把实验室易燃易爆的化学试剂、药品转移和隔离起来,免得被引爆;校医随时待命。
午夜,所有到外界的电话都没人接了,军政要员都走了。只剩下枪声像煮开的稀粥,喧腾不止。北大营已经被攻占……
今日北大营的断壁残垣
19日早上5点,太阳爬起来。向东望去,北大营火光冲天,浓烟升腾……
沈阳城,一夜之间全部落入敌手,看不到中国军队、警察的踪影,四处是逃难的人,街道上还躺着些尸体,不少房子中弹起火,店铺大门紧闭。
校园一切如常,没有落下炮弹,教学大楼、水塔、体育场还是昨天的模样。但这只是暴风眼中的平静。
教授们、校工们、学生们,全都涌了过来,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恩承虽然苦苦想了一夜,还是没想到万全之策。
1931年9月19日,日军开始在奉天(沈阳)城张贴布告
但他明白,孤立无援的东北大学,30岁的他就是学校三四千号人的主心骨,必须要给师生信心。在通报了日军攻打北大营消息后,他说道:
我在英国上过学。英国人有一传统,一艘船将沉没的时候,船上的妇女小孩先下船,先上救生艇,其次是男的乘客,再次是船上的水手,最后是船长。如果船沉得太快,船长来不及逃生,这船长就随船沉入海底。
今天我是东北大学的船长,我们这条船处在风浪之中,不知要有什么危险。我向诸位保证,我一定遵守英国传统,策划安全出险办法。如果遇上危险,逃生的次序一定按我所说次序实行:妇孺先离船,其次是教授、学生,再次是职工,我是永守舵位,尽力让大家先逃生。
我们中国向有国家养士的传统。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应有“士报国恩”的准备。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忧了。
一席话,全场寂静无声。
此时,宁恩承已报杀身成仁之心了,要坚守到最后。
日军侵入沈阳城
安抚完师生员工后,他赶紧到体育系,挑选了身高体壮的学生组成三队护校义勇队,日夜轮流在校园巡查,预防土匪滋事抢劫。
日本兵迟早要来的。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200多女学生。
他又联系了英国人开的小河沿医科大学。英国人就是护身符。他计划让女学生先去小河沿医科大学避一避。
但从东北大学到小河沿医科大学必须穿过沈阳城区。当时,街道上站满了手持刺刀的日本兵,刺刀随日本人的心情,可能随时落到任何一个人头上。
他又想到了体育系的德国教练布希,他高鼻子、一头黄发,这就是通行证、保护色。
日军沈阳市区设置路障
于是他让布希先探出一条路。然后让女学生三四个人一组,穿上破破烂烂的衣裳,走在前面,叮咛布希在后面跟着,遇到麻烦随时上去交涉。每送出一组女学生,他就在校门口张望,好像要一直看着她们安全走进十几里外的小河沿医科大学一样。
几个小时后,女生们终于转移完。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有西方人做护身符,宁恩承既欣慰,又羞愧。欣慰的是女生们暂时有落脚的地方,羞愧的是中国领土上却要靠外国人保护。
沈阳城内要道也被日本兵占据
几天后,日本人终于来了。
先来的是南满中学堂校长中岛守人。中岛说,他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之命而来,希望东北大学要照常上课,并且承诺,将给东北大学拨更多钱。
宁恩承看出了日本人的诡计:他们想让大学复课来粉饰太平,还为日本占领者培养人才。
他掷地有声答道:“虽然我们是教育界中人,我仍然站在中国的立场。在现在环境之下我不能接受日本帝国的任何援助……谢谢好意。”
中岛恨恨而去。
日本兵在东北大学把守
敬酒不吃,罚酒恐怕就要来了。宁恩承加快了转移学生的步伐。
街面兵荒马乱,他亲自跑到火车站,找到他南开大学同学、北宁铁路局车务处长胡顺忱,请他特批了几节车厢。
9月24日,在他安排下,躲在医学院的全体女学生,在校的男学生,以及愿意离开的教职工,连同家属,坐上火车,撤离了沈阳。
日军占领东北大学校园
9月26日,东北大学校园已是人去楼空。
宁恩承和剩下的两三名校工一起,将全校各处门窗关好、上锁。他一身蓝布大褂,独自一人满腔悲愤地徒步离开东北大学校园……
至此,东北大学数千名师生员工对着日军刺刀,在上任不到10个月的宁恩承的带领下,无一人伤亡紧急疏散完毕。
东北大学校内宁恩承塑像
之后15年里,东北大学辗转多地,颠沛流离,但文脉延续。
东北大学师生最早开始流亡,国仇家恨也最刻骨铭心,英雄人物辈出:机械工程学系的佟彦博,毕业后加入空军,1938年5月驾机远征日本本土,投下传单100多万张反战传单,举世震惊;1928级学生苗可秀,毕业后返回东北,参加抗日运动,后战斗中受伤被俘,惨遭杀害;1929年毕业的应德田,成了西安事变少壮派主角……
宁恩承入关后,先是继续为东北大学奔走,后来被政府调任,1950年到香港创办书院,2000年4月在睡梦中离世。生前大部分财产都捐献给大陆发展教育。
宁恩承自传《百年回首》(老舍夫人胡青题字)
国难爆发后,宁恩承没有像军政要员那样,不顾黎民自行逃难。他践行了“船长”的诺言,以一人之力拯救了数千师生,最后一个离开虎穴。
中华民族近代屡遭挫折,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文明延续,靠的正是一批批像宁恩承的先贤。
他们心怀“士报国恩”之志,唯对国家民族命运牵肠挂肚,置生死于度外,毁家纾难也在所不惜。
9月18日上午,全国将有成百上千个城市拉响防空警报,警示国人居安思危,铭记85年前的国耻:“九·一八”事变。
牢记历史,
莫过于缅怀其中的英雄。
金融圈【ID:JRJCLUB】
微信平台20万财经领域高净值订阅用户,同时登陆雪球、今日头条、新浪财经自媒体平台、搜狐自媒体平台等多家媒体平台,推文日均阅读量过百万。
管理员微信号:CBD_MEIR
金融小密圈:不谈风月,一心求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