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今日破五,为什么称破五?
过去,过年期间各地有很多禁忌,如不往外扫地,不洗衣服,妇女不用针缝纫,不用刀剪,不工作,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等。这些禁忌都与过年有关,到了正月初五,新年已过,这些禁忌都要破除,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正月初五就称破五。
清·顾禄《清嘉录》说:“《岁时琐事》:正月五日,俗呼破五日,欲有所作为,必过此五日始行之”。
蔡省吾《北京岁时记》也说得很清楚:“初五日谓之破五,五日内生米不得为炊,妇女不得出门。初六日,王妃贵主各家堂客,始得冠帔往来互相贺岁。新婦归宁。铺肆开张。曙后鞭炮尤多。”
其实,各地的禁忌并不是一定要到初五才破除的,有的只有一天,例如很多地方除夕夜要封井,年初一不让到井台打水。这种禁忌往往只有一天或两天。又如,不往外扫地,家里地上的果壳、垃圾不让往门口扫,只能够由门口往里扫,据说,往外一扫就把财气扫出去了。这种禁忌也往往只有两、三天。但是,总的来说,到了破五,这些禁忌就要被打破了,人们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了。
如今,过年已经没有什么禁忌了,因此,破五也没有什么好破的了,只是留下来破五这个名称。现在的破五,主要是迎接财神。
人们要工作和生活,当然,是要更好的生活,而好生活最重要的条件无疑是富裕。不富裕,用今天的话来说,没有经济基础,人们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早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华封人对帝尧的三项祝福的传说,即所谓华封三祝,第一个祝就是“使圣人富”。写到这里,我想起来邓小平先生的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真是至理名言。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人们又并不富裕,因而,我们的祖先就期盼着神灵来帮助他们驱逐贫穷,迎来富裕的生活。这样在每年开始工作之前,他们就要做两件大事:第一,送穷;第二,迎财神。
送穷,就是送走盘踞在家里穷鬼。后世称“送穷”的习俗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著名学者扬雄曾经作《逐贫赋》。文章作者假想着他与“贫”的对话(在上古,缺乏衣食金钱称“贫”,不能显贵走投无路称“穷”,单用一个穷字表示现在所谓的“贫穷”是较后来的事情)。作者要驱逐总是跟随着他的“贫”,“贫”却说跟随他给他带来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好处。作者宣扬的是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但也反映出一般人们厌恶贫穷的态度以及当时就有的送别贫穷之神的风俗。
我们从后人对这篇赋的注释中得知,古代的这位“穷神”是远古传说中的帝王颛顼的儿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 唐《四时宝鉴》也说:“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
这种送穷的风俗,在唐代也非常盛行。
唐代文学家韩愈本于扬雄的《逐贫赋》,也写了一篇著名的《送穷文》,我们只引用文章的开头,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送穷的具体做法: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接着,作者杜撰了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与他自己的一番舌战。最后,主人败北,穷鬼还是送不走。“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类似韩愈这样的送穷文,历代还有许多。虽然文人们都在文中显示了自己的清高和安贫乐道或无奈,但是,也都反映和记录了历代送穷的习俗。
韩愈的文章称穷为鬼,古人笔下的大多数鬼神都是人死后所归(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一般来说,神的生前往往有大功德,鬼则没有那样的功德,而且往往是贬义的。
从韩愈的文章可知,唐代的送穷时间是正月晦,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晦,月尽也)。但是,后来就提前了。
为什么提前?我猜测还是人们要正常生产和生活,想早点把“穷鬼”送走了事。
提早到什么时候?近代北方的送穷多在正月初五。
到了近代,民间的送穷仪式变得非常简单,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各地习俗略有不同,如:
《张北县志》: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自背纸袋,装屋内秽土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送五穷"。
安徽《寿阳县志》:五日,晨起担水入瓮,谓之"填穷"。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谓之"送穷"。
《大同府志》: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
与北方不同,南方人在初三就要把穷鬼送走。广东人把初三定为送穷日,福建人也是如此。旧时苏州亦在初三送穷。清·袁景澜《吴郡岁华记丽》:“初三为小年朝….扫积尘于箕,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好像南方人更迫不及待地驱逐穷鬼,仔细想想,南方天热,垃圾在家里放着也实在不卫生,还是早日送走为好。
我们也看到了,近代以来的送穷也不像古代那样隆重,不再是如韩愈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纸船明烛照天烧”了。
匆匆忙忙送走了穷鬼,更重要的是迎来财神,这是要隆隆重重地进行的大事。这就是所谓事物(当然包括民俗)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我认为迎财神的风俗应当就是送穷的延续和发展。随着送穷的仪式的越来越简单以至近乎消失,元明以来,迎财神的风俗却更加轰轰烈烈,财神爷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初五迎财神。
清·顾禄《清嘉录》记载:“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袁景澜的《吴郡岁华记丽》记载更为详细:“初五日俗称财神五路诞辰。五路者为五祀中的行神,东南西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今吴俗祭于厅事,参以元坛神,谓神掌天库之财。是时,连街接巷鼓乐爆竹声聒耳。人家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富者鼎俎,贫者盘飧,….下至舆台马卒各酹盆罇….,名接路头。店肆争与是日开市贸易,尘涨百廛,人喧万瓦。”
据家母告知,在解放前,商人们从半夜凌晨开始,就争相在街头摆设香烛,称为抢接路头,大家争抢着把“路头菩萨”接到家里。她说:“过去到了初五,接完路头,一般店家就开门营业了。虽然没有什么生意,但是,要把各种工具拿出来,裁缝穿上针随随便便缝上几针,木匠把斧头磨一磨,表示开始‘做生活’(干活)了。”
过去的大部分地方,如济南、西安、武汉、长沙、成都、广州、福州等地,也差不多都有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不过,似乎南方迎财神的时间比北方要早一点,他们从初五清晨甚至凌晨就开始往家里抢财神了,显得更加积极,而北方人似乎要到晚上才鞭炮大作,老板们则要到初六早晨才打开店门正式营业。
这些年,把过去老的东西又都搬出来了,各地迎接财神的活动又搞得红红火火。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反映了老百姓期盼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贫穷的苦难,人们决不希望也决不允许那种“穷是革命富则修”、“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逻辑再现。人们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过努力奋斗,克服困难、积极工作,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更加富裕,国家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经把财神爷抢到了他们的店铺、迎到了他们的家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3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