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雪球刷到一篇文章,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讲自己的公司为什么决定现在增加发行新基金。
从宏观、估值、政策的角度做了很多分析,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往往越是不被看好的行情里,才越隐藏着投资机会,所以即使现在发基金很难,他们依然决定现在发行,而不是等行情好了、涨上来再发。
和前段时间不少基金公司一看行情变差立马就推迟基金发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个道理其实大伙是心照不宣的:
-
行情不好的时候发基金,买基金的人更容易赚到钱;
-
但行情好的时候发基金,卖基金的人更容易赚到钱。
所以真愿意逆风发行的基金经理往往是少数的。
但这还不是最感慨的,最感慨的是这篇帖子下面的留言,好几条高赞的帖子反而是叫骂「这个时候发基金,聪明的都不会买,圈傻子钱去吧」、「割韭菜,赚管理费呗,还能有啥好心眼」
我就……
想到一句话:
每次遇到人生路口我都知道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我从来不选,因为正确的路太 TM 难走了。
但我还是很希望看到愿意走这条难走的路的伙伴越来越多的。
……
不过幸好,我们不用纠结这么高级的问题,我们是买基金的
逆风买基金虽然也不容易,但比逆风发基金要承受的压力可就小多了。
不知道大伙是否听说过冯柳,一位草根散户出身的私募大佬,现在在高毅资本。
我很爱看他的方法和思考,因为他以前也是散户,所以更能理解散户面临一些困难,有更独特的思考方式。
他的一个理念对我影响挺大的:
我看股票时经常会把它们历史高点时的研究报告拿来看,很多时候我会惊出一身汗,因为觉得好有道理,逻辑好完整,无懈可击,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我看了这个分析很可能会被打动。
……
所以我喜欢看跌了很久的票,因为长时间的下跌使得负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足够充分,如果在负面思考下都能被吸引,那么万一有正面的变化那意外就成为了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了。
上涨行情里的买入决策,往往当时看头头是道,事后复盘却是「牛市看啥都是利好」,只是在给上涨找理由。
但下跌时正好相反,「熊市里看啥都是利空」,在大部分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决定买入,往往才是真的理解了投资背后的逻辑。
以前我发现自己的投资总是往复循环,上涨行情里信心爆棚,不断买买买;等下跌了又被打脸,开始反思、纠错、做减法。就这么往复地上涨犯错、下跌纠错。
直到后来某一天我突然悟明白了,与其上涨犯错、下跌纠错,不如干脆把买入决策推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再做。
下跌行情里,尤其是已经跌过一段时间以后,买入决策成功率会更高
。(之所以限定“跌过一段时间以后”是要避免另一种不理性——投资从 10 块涨到 100 块,大家嫌贵不肯买,然后跌倒 95 块一齐冲上去“好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