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企业需求不振,中小微企业不良又较多爆发,银行信贷普遍变得谨慎。
浙江地区某分行行长介绍,此前该地区银行主要客户就在中小民营企业,但当前民营企业遭受较大冲击。该行及当地同业目前主要做一大一小。大即为政府项目、重点工程包括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小即按揭等零售业务。
“银行面临着优质资产荒,优质,就是风险度低,主要是政府项目、大型企业。当前分行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信贷业务都做风险可控的项目。”前述浙江地区某支行行长表示。
该行长还介绍,该行当前对公业务主要集中在四类:一是政府项目,当前政府平台举债严控,PPP项目(公私合作项目)是好的选择,主要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能参与到PPP项目中的机构实力都比较强,项目收益较高,而且普遍有财政资金作为还款来源。
二是国有企业、国资背景的子公司,也有延伸产业链上的小企业,安全系数都比较高。
三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活跃时上市公司的融资、并购需求很多,而且上市公司财务规范。
四是行业龙头企业,即便是差的行业里面也有好企业。
这样的项目也是多家银行争相进入的领域。
沪上一位支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特别看好政府项目中现金流好的项目,如基础建设、PPP项目、产业基金等。“基建类项目上海本地不太多,我们都和中介机构合作去外地抢项目。”
政府项目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武汉一位支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承,之所以看好政府项目,一方面是政府信用,有源源不断的税收作为还款保障;另一方面从从业人员的考核角度来看,即便政府项目违约也不会对业务人员问责,而且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政府项目动辄10年、20年的期限,对当事业务人员不会有负面影响。
竞相争抢下,国企、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项目变得尤为珍稀。
“基建项目我们也很想做,但有时候又做不下来,同业争抢,一般都要在基准利率下浮不少,我们要看综合收益。”一位城商行分行行长表示。对此,上述浙江某分行行长认为,表面看是否开展业务与融资利率相关,实质上是看银行的资源整合能力,全牌照的银行开展业务时更多考虑综合收益,融资利率只是其中一个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