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季结束,恭喜所有拿到心仪offer学生的同时,我也被这几组数据震惊了——进入名校并不是终点,还要看你读不读得下去:
哈佛51名本科生在2021-2022学年因学业表现不佳被劝退;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表示,美国全日制大学生中,只有41%能在4年内获得学士学位,只有59%的人在6年内获得学士学位;
根据美国全国学生学历认证中心发布的报告《读完大学》显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本科退学率高达25%;
宾州教育咨询机构WholeRen发布的《2023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统计,在美国被劝退的中国学生中,有7成是本科生,超过一半学生就读于全美Top50的高校;
UNESCO数据揭示,全球平均大学退学率达到惊人的64-69%……
花费百万拼命“鸡”进大学,以为已经取得人生成功,最后竟然连文凭也拿不到?!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成功?
前不久,我参加了由上海德威学校和上海德闳学校主办的
第二届
“未来教育大会”
,并且和德威浦东的Garry Russell校长以及升学与就业指导总监Luke Devlin聊了聊之后,神奇地找到了答案。
这所以全人教育、幸福感教育和卓越的学术教育著称的上海顶流国际学校,创办至今已经整整21年,学生已经遍布牛剑藤。在“最佳适配”(Best Fit)的升学理念指引下,今年,德威浦东的毕业生们拿到了包括
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多伦多大学
等英美澳加欧大学的录取。专业选择涵盖了
医学生物科学、心理学、设计工程、PPE、化学工程、社会学、美术
等各种学科。
从“未来教育大会”和两位教育专家的后续专访中,我看到未来教育正面临着三大挑战:
大学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学历却在“大贬值”,家庭该如何应对?
人工智能成“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教育上空,学校又该如何接招?
进名校却被劝退,面对教育的功利主义和长期主义,学生该怎么做?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洞察。
在过去的30年中,Garry Russell一直在全球一流学校工作和担任管理层。在英国知名的中学中,他担任了近10年的地理教师和中层领导,然后他搬到巴林加入了圣克里斯托弗学校。之后,他来到亚洲,在泰国和中国担任校长职务,后被任命为广州英国学校的副校长。2022年,他加入了上海浦东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担任学校的校长。
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东)
升学与就业指导总监
Devlin先生来自美国,在过去8年间先后担任过不同德威学校的升学顾问,多年来,他共计帮助过数百名德威学子成功迈入全球各地的高校深造。他目前活跃于多个专业团体,其中包括ACAC “国际高校招生咨询协会”(沟通委员会成员)、NACAC“大学升学顾问联合会”、APCDA“亚太职业发展协会”等。他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升学指导证书,并担任该校的外部申请审阅员,每年都要评阅数百份入学申请。
未来教育洞察之一:
Luke给我们展示的两张图显示,从1947到2019年,美国大学的入学人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在增长;而从1980年到2015年,以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为代表的
美国顶尖精英大学的录取率却在持续下跌
,
在2015年已经跌到了5-10%。
近10年过去后,我们查阅了最近几年这三所学校的录取率发现,这些大学都步入了3-4%的录取率行列:
斯坦福:
2022-23学年本科生录取率已经低至3.68%,创下斯坦福建校史上最低;2023-24学年也只有3.91%;
耶鲁:
今年本科生的录取率为3.7%,创下耶鲁历史最低,远低于2023-24学年的4.35%;
普林斯顿
:
2023-24学年的录取率为4.49%。
越来越多的申请者争夺同样数量的大学名额,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决定大学录取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Luke展示的数据显示,从2012到2023年,
高中的学术成绩
虽然重要性从82%降到77%,但在大学录取的权重中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标化成绩如SAT、ACT却从原来56%的重要性,到2023年只有5%,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
Luke指出,尽管最近有像哈佛、加州理工、达特茅斯等大学宣布,恢复提交标化成绩,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高竞争性(high selective)的大学,需要更多差异化的因素来挑选学生,但更多大学仍然选择不必提交SAT成绩。学生可以在
Fairtest.org这个网站
上查询不要求学生提交SAT/ACT考试成绩也能被录取的大学名单。
而与此同时,自1980年以来,随着美国的通胀率上升236%,美国大学的学费也水涨船高,
上涨了1200%之多!
“虽然世界各地的大学教育都不便宜,但
美国学费的增长率确实远高于其他地方。
而随着获得海外大学学位的人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学历似乎在‘贬值’,独特性也在下降。”Luke说,无论在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国家,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希望以性价比更高的方式完成大学教育。
作为资深的升学指导,Luke提出了很多种
“省钱”读完海外大学的方法
:
首先,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家长和学生
不要仅仅把目光盯在那些高竞争大学上
,而要更多看到一些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大学的价值——它们同样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很多人执著于大学的排名,但事实上,大学排名并没有把学生的在校体验、投资回报率等维度考虑在内。他看到,很多学生开始超越排名,关注大学教育带来的体验、实习就业机会、毕业生收入等。
“我经常和学生们说一个概念:
‘你要做小池塘中的大鱼,还是做大池塘中的小鱼’。
前者你将更有可能获得奖学金、研究资源和实习机会;而后者,你将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
其次,有一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项目叫
Concourse Global Match
,学生可以把个人信息、学术信息、学术兴趣、他们希望从大学中获得的经历等上传到数据库,大学通过筛选,找出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的学生,提供offer和奖学金。
“正如我之前所说,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没有人能完全研究透彻。这个项目给了学生更多可能性,让大学能找到你,并由你来决定是否接受offer。这也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方式。”
除了美国之外,
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大学都有很高的性价比。
比如荷兰的大学提供大量英语和顶尖学位课程,学生本科毕业后,无论想要申请美国、英国等顶尖大学的研究生项目都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和英美大学相比,这些低学费国家的大学,削减了学生支持服务等方面的体验,所以更加需要学生的独立自主。
还有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教育支持。像新加坡,如果学生毕业后为新加坡公司工作3年左右,可以获得诸如40%左右的助学金(grants)。
在Luke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大量的信息差。Luke也坦言,尽管德威浦东在顶尖大学的申请记录非常好,但他仍然呼吁家长不要盲目迷恋排名,而忽略了学生其实还有很多选择。
△Devlin先生在给家长做大学升学规划的讲座
未来教育洞察之二:
除了大学申请面临的挑战之外,更深刻的是,这一代学生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参观了很多学校,也和许多教育者交流,发现大家都像在玩‘沙盒’(sandbox)一样,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Garry校长说。
比如,老师们可以创建一个AI bot(AI机器人),并且将自己的课程计划“喂”给AI,让AI提供改进的建议。“他们可以问,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如何改进我的计划更适合这些学生?如果我想要多给学生一些挑战,我可以如何改进等等?”
又比如,学生们可以巧妙地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学习。传统课堂上1个老师对20多个孩子,可能很难给予快速反馈,但有了人工智能,学生在学习过过程中,可以通过AI来获得对自己作业、论文等的即时反馈。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负责任的基础上。
△
德威浦东的课堂
尽管AI时代一日千里,但在Garry校长看来,学校真正能帮助学生做好未来准备的,却恰恰是一些不变的东西。
首先就是
价值观。
德威浦东有一套非常清晰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包容、尊敬、友好、正直、韧性和责任。“如果我们能培养年轻人这六个价值观,无论未来如何,他们都会取得成功。”
拿韧性举例,Garry校长说,未来世界充满挑战,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止尝试,这就是韧性的体现。所以学校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应对。
比如德威浦东的“HakD”(德威黑客松)是一项一年一度、为期2天的活动。在这2天,学生们会运用各种软硬件工具,为各类实际问题打造创新型解决方案。
“当我询问学生的经历时,他们会告诉我这两天里,所有走过的‘死胡同’、所有行不通的原型计划(prototype),在这些挫折中,他们培养了自己的韧性力,并且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正是未来所需的技能。”
其次是德威浦东的三个“支柱”:
机会(opportunity)、支持(support)和自驱力(motivation)。
它们构成了德威浦东培养学生的秘诀。
“在德威浦东,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学校都提供大量的机会。比如今天一早,我6点30分来到学校,就看见学生在参加游泳训练,因为游泳比赛近在眼前;今晚放学后,校园里有一场棒球比赛;明天,学生们会参加乐队排练……我们有300多个联课活动,每年有近100次的旅行,从苏州到尼泊尔、乌干达、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学生们3月刚刚从新加坡参加德威奥林匹亚之旅回来,1、2月还去过日本苗场滑雪场滑雪、去美国纽约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去北京参加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校合唱音乐协会(ISCMS)的音乐节、去苏州参加HSTM数学竞赛、还去过西安参加学生领导力大会……”
这样从学术到体育、艺术、领导力的全人培养,仰赖着老师的支持。Garry介绍,德威浦东的师资的流动率低至惊人的2%。去年,学校庆祝20周年生日的时候,竟然有15名员工是从创校第一天一直工作至今;还有很多员工,在学校待了10年、15年。正是这群超强的师资,给了学生们持续的支持和学习体验。
未来教育洞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