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1
日上午,
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
继续进行,第一节主题报告由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邹统钎教授,他带来
的报告题目是《“一带一路”旅游投资逻辑——从追随资源市场到控制旅游产业枢纽》。
“一带一路”旅游投资逻辑——从追随资源市场到控制旅游产业枢纽
邹统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教授
邹教授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火爆现象着眼,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巨大,如何才能在“一带一路
”
倡议下,实现旅游消费回流?
邹教授对此的理论思考由“一带一路”的修昔底德陷阱和债务陷阱开始,整合了地缘政治学麦金德(Mackin
der)的“控制了地理枢纽就控制了世界”的“地理枢纽论”,以及卡斯特尔斯(Castells)的“城市不是依靠它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它的东西来获得和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的“世界城市观”进行深入思考。整个报告即围绕“枢纽”的核心概念展开。报告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投资的特点:
1.“海强陆弱,东热西冷”,即投资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的“一路”的沿海地区,“一
带”的内陆地区投资力度较弱,东部是投资热点地区,西部则较冷;
2.结构股权投资与非股权投资双向拓展;
3.投资主体从国营企业向私营企业转变;
4.从传统旅游业态投资向新业态投资转变;
5.外交关系冷暖决定投资区位。
在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旅游投资特征之后,报告又总结了当下的机遇,即当下的“一带一路”旅游投资有着更加便利的政策条件、更完善的金融支持保障,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国家对境外投资的日趋严格的管控,而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沿线国家的政治动荡、经济市场不成熟、法律信息不对称、宗教文化复杂等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报告提出了核心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旅游投资要实现从资源市场转向旅游枢纽建设。以往的“一带一路”旅游投资假说,经历了跟随中国游客走出去的市场导向说,追随国外优质旅游资源的资源导向说,以及跟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走出去的配套导向说。报告提出要提高国际控制力,应重点投资旅游枢纽区位与枢纽行业,报告将旅游枢纽划分为旅游要素调配中心区位的旅游地理枢纽,如城市、大型旅游目的地、大型度假区等;以及旅游要素调配中心企业的旅游产业枢纽,如控制客源的在线旅游企业、旅游金融企业、旅游管理公司等。旅游枢纽的建设,将有效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旅游发展中的调配能力。报告同时从设立条件、组成要素、主要功能、基本分类、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旅游枢纽进行了深入阐释。
最后,根据研究假设,报告提出了在“一带一路”的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中东欧及俄蒙布局旅游产业枢纽和旅游地理枢纽的设想。旅游枢纽论为一带一路旅游投资的区位与行业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提问互动环节~
Q1:(白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
)如何看待西安和成都作为“一带一路”旅游枢纽的地位?
A1:
西安和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现已成型的枢纽,在“一带一路”旅游投资枢纽中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将对不同的枢纽进行层级划分,以明确不同枢纽的层级。
Q2:
(
邱汉琴教授
,
南开大学
)
人才资源是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一带一路”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难题?
A2: 人才培养的功能是由旅游枢纽假说中的产业枢纽承担,将建设人力资源中心。
~未来思考~
张辉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所谓的枢
纽经济或是经济枢纽,一般是以现成的,已经集聚了区域资源的城市作为研究依托,旅游枢纽的假说令人振奋,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入境口岸不断分散,少数入境枢纽的控制能力逐渐下降的现象。
速记整理:张高军
微信编辑:孙佼佼
摄影: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