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战略空运能力,中国在二战期间就已经意识到战略空运的关键作用,那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在中国沿海被日本海军封锁,陆地上的滇缅路被日军切断,苏联在与日本媾和后也宣布停止了对华军事援助,中国唯一能够获得的外援就是通过空运,将大量的盟军援助物资从印度运往中国,其中要经过气象条件复杂的喜马拉雅山,从1942年到1945年,驼峰航线空运总量约780674吨,其中美军运输了736374吨,中国航空公司运输了44300吨。对于当时情况艰难地中国抗战来说,意义重大,让中国军民在面对日军的战斗中能够多活一个人,少流一滴血。
建国后,中国的空运力量长期出于低水平状态,当时能够完全国产的也不过就是玩具一般的运-5小型运输机,大中型运输机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当五六十年代美苏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战略空运力量的时候,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中国空军只能无奈的漠视。一直到80年代,国产化的运-8才让中国能够制造中型运输机,不过,落后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流程,却又限制了这种运输机的生产速度,运-8的原型是苏联安-12运输机,尽管其与美国C-130中型运输机属于同一级别,但在性能和可靠性上还是要大大逊色与后者。
长期以来,中国的战略空运力量可以用聊胜于无来形容,中国陆军的机动主要还是以铁路和公路输送为主,90年代从俄罗斯获得的少数伊尔-76运输机不敷使用,在无法获得西方先进军用运输机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对中国进口军用运输机卡脖子,在购买第二批伊尔-76运输机的时候,中国提前支付款项以便俄罗斯能在自己境内建设伊尔-76生产线,而不必依靠塔什干飞机制造厂,但在俄罗斯的伊尔-76生产线建成后,俄罗斯人翻脸要求提高价钱,致使中国空军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新的伊尔-76运输机补充。
中国现有的战略空运力量,不要说跟美国和俄罗斯比,即便是与印度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印度空军在拥有大量伊尔-76运输机的同时,还装备有更先进的美制C-17运输机,这些运输机已经在印度军队的若干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作用。中国在运-20研发成功后,已经确定将不再引进伊尔-76运输机,运-20在设计性能上超越伊尔-76但落后于美军C-17运输机,运-20被视作中国空军未来的战略运输中坚以及若干特种飞机的母型。同样要看到的是,运-20在发动机等方面还受到很大限制,目前运-20安装的是俄罗斯D-30-KP-2发动机,属于60年代技术水平,俄罗斯已经在自己最新型号的伊尔-76上安装了PS-90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并不对华出口。
运-20成为中国军队对外力量投送的重要工具,一旦其形成数量规模,不仅可以向周边地区大量投送兵力和物资,包括向中国南海建有跑道的岛礁提供补给,还能够通过中转的方式向世界多个地区投送力量,从中国政府对于战略空运的大力投入不难看出,其意在发展壮大在全球范围内投送兵力和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即便如此,中国或将继续表达其和平崛起的意图,而实力的强大更能确保和平的发展。(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