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媒体大学
9年互联网+垂直行业经验,只做精品的新媒体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中淄博  ·  就在明天!张店发布最新提醒 ·  20 小时前  
掌中淄博  ·  就在明天!张店发布最新提醒 ·  20 小时前  
AIbase基地  ·  AI日报:​DeepSeek上线国家超算互联 ... ·  3 天前  
AIbase基地  ·  AI日报:​DeepSeek上线国家超算互联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媒体大学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你做的公众号还这么弱鸡?

新媒体大学  · 公众号  ·  · 2017-07-11 18:33

正文

我先讲个关于学习的小故事

某个写互联网类内容的公众号在圈内小有名气,隔三差五能出个10W+。


他们编辑老大开始对外做经验分享。

他说自家的账号有个很好用的小技巧,但凡自己发的所有推文标题一定要抱名人大腿,甚至是加戏。


例如《90后A轮融资3000美元,势要打败阿里,马云有点震惊》

还有《创业3个月拿下3轮融资,他的发展速度吓坏了刘强东》


来听分享的小白有很多,一个在做母婴内容的运营小白听得很兴奋。这次分享像是获得了一个解救自己的锦囊妙计。


在她回去整理笔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母婴没有什么这种名气很厉害的名人啊”。。


这招“抱名人大腿写标题”的方法,在她这里废了。



这个故事当然是我编的,但这个情况在我教的学员里面普遍存在。


而且你把故事里的“ 标题技巧 ”换成“ 营销技巧 ”、“ 涨粉技巧 ”都可以,都会出现我所说的这个问题。


这种“学了用不了”的现象,背后隐藏了这类干货和技巧的一个特性: 可借鉴不可复制


道理上来说,无论是别家高手出的经验技巧,还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教材内容,都经过岁月和意外的多次检验,是有效的。


怎么到了你手上就是用不起来呢?


排除一些天才和运气的成分,其实在学习之前我们 忽略了三个很重要的事情:前提条件、基础支持、个人积累。


没搞清楚这几件事,你就没办法学好这些别人的成功经验。




成功复制要有前提条件


高晓松在《晓说》里说过一段他们录音乐的往事。


那时候中国的音乐圈刚起步,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才。他是第一个请欧美顶级录音师来中国录音的音乐人,一个小老头,技术极其精湛。


北京音乐圈听到这事的时候都炸了,一大群录音师跑过来观摩和学习。小老头在一边接线,调音,本地录音师就在旁边拿个相机咔咔咔地拍照,把他的一举一动全部记录下来。


外国小老头不解,问高晓松这群人是在干嘛呢?高晓松说这是向你学习呢,你是怎么调音的,他们回去按照你的这个做法来调。


这下小老头急了,连忙让录音师们别记录了,想知道什么直接问他。


他在这里调的音,是根据这个录音棚(环境)调的,你回去根本调不出来。


这事其实跟编辑老大分享的标题技巧一样的,那是他 在“互联网新闻”这个类别下探索和总结出来的。


是在他的人群特点,人群习惯,人群认知里面检验的东西, 你的人群和这群人一样吗?


所以同样是技巧,如果同行来“取经”,效果可能不会差;但跨行业来学习的小白们,这个效果可就不能保证了。




被忽略的基础支持


你一定遇到过一个情况: 老板把一篇10W+的推文丢给你,让你学习一下。


比如说今年5月份 百雀羚长广告 刷屏的时候,它的创意和设计被不少老板极端推崇,纷纷让自家小编效仿。


可老板们在被刷屏的背后却又忽略了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


百雀羚长广告的出品方是公众号 局部气候调查组 ,这个公众号当时一共有8个人运营,其中4个是合伙人。 这4个人里面有3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个人是赫尔辛基大学医药学的在读博士。


这几个 人才是 这个公众号 成功的最大基石


抛开百雀羚所支付的十几万创意费用不说,光是人才这一项优势,他们就和别家的拉开十万八千里。


再进一步研究发现,推送百雀羚广告之前,局部气候调查组也接过京东、丁香医生等别的广告,虽然同样是十万加,但媒体曝光声量不在同一个量级里。


甚至这个长图文的创意形式也不是他们原创的,百雀羚的传播力却远超别的广告效果, 这有点运气的成份


老板们,你们是有钱、有人还是有运气?



你学这招还不够格


圈子里面有个大家都认同的真理: 你写不出来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你没把这件事想明白。


什么叫想明白呢?举个例子


团队今天要写个文章,大家商量了一下,列了一个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需要一个犀利的论点,配合三个强力的论据。


想明白的人啪啪啪按照这个架构三五下写完了。


想不明白的人拼命在找,百度谷歌知乎一起上,最后只有少部分人完成了优质的写作。


大部分要么随便写个观点敷衍了事,要么放弃了换了一个别的主题去写。



这就是你 个人的积累还不够 ,换句话说 你的“素材库”还没搭建起来


我们都觉得老编辑或者老编剧都特别能抓选题和抓痛点,例如 咪蒙


可他们都有长达数年或者数十年的行业写作积累,所以对他们来说, 找到适合的技巧,调整一下自己输出的姿势,就能让原来积累的内容引爆全网


反过来看看大部分的小编,都不过是刚毕业没多久的行业新人,更要命的是这群人 普遍阅读量少,积累少


一个没见过世界的人,怎么可能对世界有偏见。

一个对世界没有偏见的人,怎么可能写出犀利的观点。


这样的人即便学习再多的“技巧”,其实也是消化不了的。


番茄炒蛋都做不好的厨子,想一口气做出满汉全席实在是太难了。



可能有同学要绝望了,按照我这说法所有干货就不用看了?所有的线上课程都是骗钱的?

不不不,绝对没这个意思。君不见 还是有同学从中学习 到不少东西从而写出了10W+吗?


我随机采访过几个学有小成的同学,发现他们的 一些习惯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