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动带来改变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
“生物多样性日”
。听到“生物多样性”这个词,你是否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神奇的野生动物?或者是形态各异的花花草草?或是雄伟壮丽的山林湖海?而那些在一线记录、守护、修复自然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在向更多人传递自然的美与力量的人们——那些对自然、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深切感悟的“自然合伙人”,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办。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与这里生机勃勃的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成百上千的“自然合伙人”。
他们的工作也许是默默无闻的,或是充满惊险,亦或是惊喜不断;他们的身份也许是普通的,或是小有名气的……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然的痴迷和热爱,以及持之以恒的行动力。
在今天这个日子,我们给大家带来“自然合伙人”第一波故事的预告:之后的两周,将有四篇关于“他们与TA们”的人物专访陆续推出。文中的主角们几十年如一日记录和守护着自然,他们的故事或温暖,或惊险,或纠结,或孤寂……他们在TA们身边默默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在此把“故事梗概”先分享给你~快来MARK住吧!
(以下系列专访由绿色和平特约作者王蕾采写。)
“三江主人”
——那个建一座图像喜马拉雅的藏族汉子
在五千米悬崖峭壁跟拍雪豹是何体验?
他因为热爱摄影而与野生动物结缘,而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拍野生动物,与朋友们自驾可可西里,自此在香格里拉与喜马拉雅的高原峭壁与湖畔旁,再也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不断拍出自己的代表作:大紫胸鹦鹉、黑颈鹤、高山兀鹫、白尾海雕……
他像科学研究一样顺着调查样线,每个物种、群落,生境,都要仔细而完整地拍摄记录,有条件的话还要做不同季节的底调。用镜头细细梳理,“地大物博”不再只是概念,怒江金丝猴、高黎贡羚牛、棕尾虹雉、大紫胸鹦鹉、黄腰响蜜䴕等众多罕见种或特有种都是第一次通过影像呈现给了公众。
“一座雪山、一个寺院、一个森林、一只岩羊、一朵绿绒蒿……这些青藏元素拍摄到、收集全,就构成一座喜马拉雅。你必须精雕细琢,一个一个物种深度地去拍摄……”他用自己的坚持,建立起一座图像的喜马拉雅。
……
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植物园——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的园长。他的植物园里已有上千种植物集结,但他还总想着继续引来新的植物……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丰富,关键类群集中,珍稀濒特物种多,是第三纪古热带生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举世瞩目的低纬度、高海拔的物种基因库。而美好与多样,也能翻译成脆弱与稀少。
常年在这片土地行走的植物园园长,每一次野外调查都伴随着危机感。他在数字地图上标出历年来的考察足迹,整个滇西北铺得密密麻麻,针尖都扎不进。命运的捶打并没有打败他保护动植物的毅力与决心,反而越挫越勇,即使在资金不足,亲友相劝的时候,他都默默守着初心。
一辈子和植物打交道,那些学过的理论、见过的植物都在他的脑子里默默发芽、野蛮生长,这时,他脑子里已经长出了一个缤纷而庞大的植物王国。这里,有他对植物的终极理想。
……
他在热带雨林行进,像穿梭着的“子弹”。他听到了地震,听到了森林之神的哀嚎,他们迅速赶往现场......
他最初以为他的工作是“好玩儿”的,但实际上是艰辛伴随着惊险。他听声音都能辨出大象的情绪,对大象受伤的哀鸣更是过耳不忘。他目睹过人象冲突,分析过大象为什么变了,TA们怎么了?森林为何不能牢牢把TA们拴在家里?
他大学毕业后正式成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一员,已近二十年。只要一提他的工作单位,大家都会说:“哦,保护大象的”。近二十年的生命就这么和大象默认成一体,他也从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勐养保护所的副所长。
他整天追大象数大象,也被大象追过无数次。
“我对亚洲象的感情特别复杂。保护是我们的职责,看到野生动物都好好的,我们打心眼里觉得欣慰。如果发现了一头死象,即便是头年老的大象,我们也特别难受。但是如果大象伤人了,人死了,我们难道不难受吗?”他不断地研究和思考着人象冲突的解决,与栖息地的保护。他与森林,与大象,已共栖近20年。
……
当我们身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望天树热带森林样地里,这里矗立着世界第一高的林冠研究塔吊,高度80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这个植物王国本身就是一个童话世界,但有了塔吊,这个童话世界允许了人类的加入。
望天树的塔吊样地有1公顷,这就是他们守护的小世界。
只要走进样地,他们必须严格遵从安全要求戴上安全帽。热带雨林中偶然会遇到高空掉落的断枝残杈,砸下的力量不亚于空中落石。如果赶上气势汹汹的磅礴大雨,打过来的就是一场雨点加树枝的双重暴雨。
他们两人都是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最想和外界分享的是热带雨林的植物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的美好。他们工作的望天树塔吊样地虽然仅仅一公顷的土地,但却拥有270多种木本植物,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生物群落。
他们收集了多年的种子,迷惑却越来越多。为什么这类种子需要休眠到隔年才能发芽,为什么那类种子不需要?种子的谜团对他已不再是爱好乐趣,而是一个解不开就终生难以释怀的疙瘩。每一颗种子就意味着发芽的希望,他们手里捧着几百个希望,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片森林了。
……
西双版纳雨林中80米高的林冠研究塔吊 ©️ 绿色和平
是不是还没有看过瘾?
我们将在
5.22生物多样性日与6.5世界环境日
期间推出这一系列人物故事全文,跟紧我们的步伐畅游云南的森林之中,一起发掘“生物多样性”名词背后更多感人且精彩的故事吧!
此项目已在北京取得临时活动备案